论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意义
2023-08-04罗洪林志华
罗洪,林志华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民族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既是对我国过去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是对我国今后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的科学研判和战略部署。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到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其中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也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习近平的这些讲话突出强调了主体功能和价值,强调了主体因素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诠释和政策解读方面,而对主体维度的关注度较低,因而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相关内容为主要切入点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主体维度下推进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意味着把民族问题主要看作是人的问题,把民族工作主要看作是人的工作。具体而言,就是把人心的凝聚作为处理族际关系和建构族际政治的基础,把处理不同族群和具有不同族群身份的个体间的关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民族发展的价值目标。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在尊重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特别倡导民族工作要以主体为本位,强调主体的功能与价值,坚持从主体出发来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和促进民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在民族工作中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2]。党是领导包括民族工作在内一切工作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对于民族工作所产生的最终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业。建党百年来,各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国民族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突破。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更加意识到“凝聚人心”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将改善民生当作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在党的领导和团结之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飞速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均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注重人的因素在民族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十分注重人的因素的决定作用,强调民族发展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长期深入的民族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要推动民族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在我国,统战工作也是一项极为特殊的群众工作。对民族工作而言,统战工作历来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使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提高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度,关键是要做好人的思想情感工作。此外,我国宗教工作与民族工作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应在“政治上团结合作”,在信仰上应秉持相互包容、理解的理念,要运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3],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这次会议强调,宗教工作是民族工作诸多方面中的一个侧重点,宗教信仰属于人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宗教工作关键是做好人的思想意识工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各族人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如何,都要学会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
(三)指出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在于“凝聚人心”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4]。2015年他在会见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代表时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5]。人心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凝聚人心,关键是要做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工作,各民族应打破不同地域、风俗、宗教之间的隔阂,以友好平等的姿态展开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营造守望相助的融洽氛围。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也体现于解决民生问题上。在2015年8月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的讲话中有5次提到民生问题,他指出,西藏民族工作必须要“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于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而言,民生问题的解决始终都应摆在核心的地位,只有将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反之,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也会呈现出举步维艰的状态。民族工作的实践证明,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凝聚起人心,而只有凝聚人心才能消除隔阂、形成共识,才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四)明确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民族发展的落脚点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1]。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7]。为了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民族工作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社会事业的各项建设,民族社会的发展除了“要解决物质问题之外,更要高度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7],因而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当作民族发展事业的一项重要议程,同时也要大力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使民族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倡导主体性价值,这构成了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百年历程是其历史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发展之路是其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但就理论旨趣上讲,它也是一种关于人以及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指出人是自身的最高本质并倡导给予人们相应的自由,因而“人的解放与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8]。人是马克思解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价值主体,人的解放与实现是马克思解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在理论批判和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民族交往、民族平等、民族发展等系列思想,这些思想其实都是围绕着人以及人们的交往、生产活动、社会关系等范畴而展开的。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马克思探索了民族起源问题,指出原始民族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基于血缘家庭而形成的部族群体;民族交往是民族内部个体成员之间以及族群之间基于生产劳动而展开的活动;在民族自由平等实现的向度上,马克思认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只是一种基础性的前提条件,民族解放其实不等同于人的解放,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它“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9];民族发展主要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结构,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更新,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涵,其中人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核心内容。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它科学地创造了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其理论目的是解决人类解放问题。
(二)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最开始成立之时,就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主要出发点,就把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等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准则。党内一些优秀理论家曾提出过“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等民族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需要曾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曾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系列丰富而又生动的民族工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经28年革命的风雨历程,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解放和独立,由此翻开了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问题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民族政治体制创建上,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受到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这一阶段里面临着重重阻碍,但从整体上分析,这段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仍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成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开启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帷幕之时,我国就把经济建设作为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初步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并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采取系列措施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相应完善,使得民族各项社会事业因其完善和发展而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进入21世纪,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投入更多精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融贯于民族工作的实践进程之中,特别是在保障民生问题上形成了诸多政策举措并在不同的领域落地实施,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民族工作的可持续性进展。
(三)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持续性地逐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习近平从历史的视野出发,针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结构的特点,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及其性质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提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至关重要的目标,是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前提;指出在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要将法治思维的培育作为推进民族工作的重点;指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道路上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要更加注重把精神信念的指引作为推进民族工作的有力手段。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实践中更加重视主体的功能和价值,提出人民群众是民族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民族工作要致力于实现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凸显出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依旧显著,地域差异化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根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特点,解决好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我国民族工作要更加尊重主体的地位,更加重视主体的需求,以及更加突出主体的功能和作用。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应根据这一特点和要求做好民族工作和实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工作提上日程,各族人民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于民族工作当中[10]。这就意味着民族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做好民族工作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同时也意味着,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最终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曾86次提到“人民”一词,指出在新的征程上,要更加紧密地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和奉献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次讲话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人民主体性的原则和立场。
三、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强调主体功能与价值,对于推进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创格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全球视野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发展理念,对当今世界民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一)从国内视角来看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21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既有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有全新的机遇。长久以来,我国边疆地区容易受到境外势力的侵扰,在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上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道路上总会遇到种种障碍。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民族问题有:一是在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下,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在境外组织的支持下日益猖獗。对此,如何有效防控与打击各种分裂势力,增强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保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构成民族独特性的内在要素有日益淡化的趋势。对此,如何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促使各民族的人民能够加强“五个认同”。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国崛起之路上必然会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在“大国博弈”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对此,如何增强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与共识,使各族人民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这些问题都决定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既需要坚定原则和立场,也需要转变方法和思路。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观点,提出了“民族工作关乎大局”的科学论断[11]。针对当前我国所存在的民族问题,要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和推进民族发展,需要在“权威结构、规范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等方面增强“国族”的整体建构[12],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来处理族际关系和协调族际政治,把整体建构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民族群体和民族个体的协同发展。
“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元”是“一体”的基础,“一体”是“多元”的重要保障。为了使各民族能够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中齐头并进,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营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创格局。长久以来,各民族彼此间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一体”之下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与共创格局彰显了中华民族“水深土厚”历史文化的无限魅力,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发展的源动力。纵观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程,其交往交流越是频繁,彼此间的关系越是融洽,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结构越是牢固与坚不可摧。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有效抵制所有破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切势力,才能助力于推进中华民族大步向前发展和实现复兴伟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多次出现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有32处用到“复兴”一词[10]。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从国家层面把民族群体的发展作为民族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把民族群体的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最高目标和导向。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强调个体及群体的主体功能和价值,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推进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构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强调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导向,有利于增强国家建设和“国族”的整体建构,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进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在把握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历史方位、在现实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发展中的逻辑脉络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时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二)从全球视野来看
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一种独特的历史情境也随之出现,这是一个“两种制度”和“两个时代”相互叠加的时代[13]。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相互交织,因民族问题而引发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仍然长期存在。
回顾21世纪20年来世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无不令人担忧: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民族边界冲突不断,由此而引发的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成为国际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成因;政局动荡和经济衰退所导致的跨国“难民潮”现象,引发了新一轮的人道危机和民族争端。2019年,国际社会的民族主义在更广范围内掀起了全新的浪潮,其展现出来的“政治力量”愈加明显[14]。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当今世界民族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思考和行动的一项重大议题。历史事实证明:顺势而为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强大的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各民族不应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背道而驰,而是要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马克思的世界史理论早就表明,随着生产和传播的扩大,未来的世界史必然会打破民族发展的历史格局。18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千百年来世界各民族发展的格局,它第一次创造了世界历史,消除了过去自然形成的各民族的自我保留状态。为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得到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和响应。在现代国际社会,世界上所有属于同一个“地球村”的民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命运共同体。在21世纪的头20年里,全球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全球气候变化更加剧烈,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恐怖暴力事件依然猖獗,各种疫情依然蔓延等,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应对与解决。如果闭关自守,继续搞单边主义和坚持不合作、不交流的态度,那么几乎所有国家都无法承担来自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巨大风险,也无法独立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
历史和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和平、稳定、繁荣和发展是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基石。在全球化时代,要构建“共建、共商、共享和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世界各民族彼此交流和信任,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与借鉴。历来我国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宗教问题相互交织,民族地域差异很大,各民族的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然而,新时代我国开启了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创格局。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都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中国本土,对于人民地位和价值等问题的洞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借、共荣和对话。”[15]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应转变以往的思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多民族国家整体建构的基本导向,强调以政治认同和政治制度建设为基础的民族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发展成果和所取得的民族工作经验,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