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及其防治技术
2023-08-04陈吉
陈 吉
(辽宁省北镇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北镇 121300)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属于土传维管束病害,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茄子黄萎病发生十分普遍,会导致茄子大幅度减产,同时严重影响茄子品质。
1 症状识别
1.1 发病时期识别。黄萎病通常是在门茄坐果后出现病症,很少发生于苗期。
1.2 发病部位识别。叶片是黄萎病症状表现最直观的部位,茄子黄萎病被侵染首先源自根部,然后自下及上发展,也有从一边开始扩散发展到全株的。
1.3 发病症状识别。茄子黄萎病发病初期是部分组织产生萎蔫等症状,然后先是底部叶片叶缘及叶脉间渐渐变黄,逐步扩展到半叶或整叶变黄,叶缘部位会有卷曲症状,因为有的染病植株叶片只有半边发病,所以被称为“半边疯”。发病植株往往会出现矮小、萎缩,严重时全叶变褐脱落、全株枯死。切开根茎部位会看到维管束变成褐色,故而又被称为“黑心病”。
2 发病原因
茄子黄萎病是土传性病害,土壤中存有病菌是茄子黄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黄萎病菌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些种子也可能带菌。病菌通常在植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能从幼根皮层和根毛入侵。诱发病原菌发生病害的因素主要有温湿度管理、栽培与田间管理等。
2.1 温湿度管理因素。温湿度状况与茄子黄萎病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黄萎病在中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生,在10 ℃~30 ℃的温度条件下该病菌均可生长,22 ℃~26 ℃的土壤温度是该病菌生存的最适温度,温度超过35 ℃时病害就能够得到抑制。因此,在夏季潮湿多雨或者因旱情大量浇水后地温降低、湿度增大之时,往往会导致茄子黄萎病的发生或加重。
2.2 栽培及田间管理因素。栽培技术不当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重茬连作、土壤处理不当、施入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定植伤根、浇水不当(特别是阴冷天浇水)、偏施氮肥等都会引起病害发生。
3 综合防治措施
茄子黄萎病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综合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以及生态调控等措施。
3.1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体现在品种选择、选地轮作、嫁接防病及田间管理等方面。首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茄子品种是防治茄子黄萎病的最根本、最经济的途径,比如哈茄V8、洛茄5 号、长茹1 号、长茹3 号、辽茄3 号等品种均对黄萎病有很好的抗病能力。其次,要科学选地,注意轮作倒茬,选择沙壤土或返潮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 年以上的轮作,从而达到降低菌源、防御病害的目的。第三,采取嫁接防治黄萎病。因病害主要由寄主植物的根部侵入,嫁接可提高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使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布均匀。第四,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在灌溉浇水方面要注意不能大水漫灌,还要避免浇灌过冷的井水;在施肥管理方面切忌缺肥或偏施氮肥,不施生粪,要科学施用生物有机肥或微生物复合肥,均衡营养供给;强化田间管理,发现病叶病株及时清除,切断传染源,以防病害蔓延。
3.2 物理防治。茄子黄萎病的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高温闷地,即利用盛夏高温天气进行高温闷地,从而达到杀灭土壤中病原菌的目的。具体方法就是把腐熟的有机肥、秸秆施入土壤中,然后进行深翻浇水,再用地膜进行覆盖,在太阳的作用下让土层10 ~15 cm 深处地温升至40 ℃以上,持续10 d 以上,使病原菌在持续高温缺氧中死亡,降低植株发病几率。
3.3 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是防控茄子黄萎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茄子属于鲜食蔬菜,在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需慎重用药。目前采用土壤熏蒸剂或真菌杀菌剂较为普遍,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水杨酸等药剂防效良好,且对茄子根系活力有促进作用。
茄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蔬菜之一,黄萎病菌生存能力强、传播快、危害大,必须以选种为基础,强化栽培管理,坚持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