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3-08-03张博一刘月霞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聚类现代化

张博一,刘月霞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迅速成为当前学界共同探讨的热点课题,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推进路径、世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较为全面地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情况,本文利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以CNKI数据库中2020-2023年间发表的803篇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力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图谱,以期能对此进一步深入探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选择学术期刊,点击高级检索,检索条件:篇名=中国式现代化,时间范围=2020-2023,来源类别=CSSCI,检索日期=2023年3月15日,共获取相关文献837篇。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经二次筛选,人工剔除会议综述、新书推荐、无作者、卷首语等无效文献,最终得到803篇高质量期刊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4]本文利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6.2.R1,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20年1月-2023年3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网络节点类型分别设置为Author、Institution、Keyword,网络裁剪方法设置为Pathfinder + Pruning Sliced networks +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此来绘制相关知识图谱。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文献发文量统计

由图1年度发文量可以清晰地看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态势。2020年是研究起步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篇名的文献仅有2篇。2021年迅速发展,有近70篇文献,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密切相关。2022年则出现爆发性增长,有近500篇文献,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这一趋势愈加明显,2023年仅第一季度发文量就达240篇,接近2022年发文量的一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呈井喷式增长。

图1 2020-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文量分布

(二)作者合作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核心作者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以此来解读在该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和作者合作交流情况。图谱中节点和字体越大表示发文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则代表着其合作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到,节点(N)有119个,连线(E)有7条,网络密度(Density)仅为0.001。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学者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的分散研究状态。通过图中节点的大小可以看出,张占斌、任保平、董慧、辛向阳、王岩等学者发文量较多;从连线中可以看出,仅有张占斌和毕照卿、刘守英和刘伟、刘勇和章钊铭等存在合作关系,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因此,学者们尚需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来扩大学术影响力。

图2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三)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分析,得到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根据图3可知,节点(N)为141,连线(E)为51,网络密度为(Density)为0.0052,说明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但还不够紧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向性,大部分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政治研究为主;且校内机构合作较多,校外合作较少。各机构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核心问题上建立共识,在跨学科研究中拓宽视野。主要研究机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图3 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旨与核心要点的凝练和总结,关键词共现是对关键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而形成的共现图谱,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热点内容。关键词的节点和字体越大,说明出现的频次越高,该关键词就是本研究领域的热点;节点间的连线越粗,说明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就越强。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取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根据图4可知,节点(N)为161,连线(E)为121,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94。通过拖动节点、操纵控制面板来对知识图谱进行调整与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现代化”这一关键词为核心不断外延拓展,聚焦“社会主义”“资本逻辑”“现代性”、贯通“世界历史”“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唯物史观”“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道路”“共同富裕”等发散展开进行研究的。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情况将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系统分类,并提取具有显著特征的关键词进行标注。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基于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获得7个聚类,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0.8684,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0.9371。Q的取值区间为[0,1],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是显著的,Q越大说明得到的聚类越好;S>0.7意味着聚类结果具有高可信度,S越接近1网络的同质性就越高。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令人信服且具有研究价值。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各聚类中的子领域及其分支方向等重要信息,对各聚类的详细信息进行整理,列出每个聚类的编号、所含成员数量、Silhouette值以及用LLR标签最大的5个关键词。聚类规模越大,编号就越小,所含成员数量就越多;Silhouette值越大,相似性就越高;LLR越大的词越具有对这个聚类的代表性(见下页表1)。

(三)研究热点内容

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并导出各聚类标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研读,归纳其研究热点内容,主要包括内涵研究、特征研究、推进路径和世界意义四个方面。

1.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研究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逻辑前提和先决条件。学者们主要从中西方对比、大历史观、党史等不同视角阐释其丰富内涵。宋艳华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对比,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统筹推进的现代化、成己达人的现代化,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认为这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家独立为首要前提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以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的现代化[6]。燕连福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经历了从两个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演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步步发展为集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为一体的“五个文明”[7]。

2.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问题,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黄泰岩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出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新奇迹、新路径和新制度[8]。王胜今和杨晨剖析了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和新阶段面临的人口挑战,认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口支撑,并给出了推进人口发展战略优化的策略[9]。刘尚君和陈功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进行探究,提出要重塑中国老年人的现代化特征,探索老龄人口现代化路径,进一步加强人口发展优化策略研究,开展长寿红利开发和应用实证,创新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全球老龄治理[10]。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和题中应有之义。王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使命中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形成脉络,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分配体系是以党的领导为力量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保障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组成的,开辟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11]。张洪为基于中西方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阐述了西方现代化的富裕之路是以资本为主导,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富裕之路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并给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12]。蒋南平和李艳春运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13]。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王淑芹分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观[14]。田书为认为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加强文明互鉴[15]。郝立新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着重阐述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解,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指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本思路和现实路径[16]。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与生态有机融合为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余玉湖和李景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在资本逻辑支配下产生的“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现象,对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发展之路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元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7]。白彦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指出法治在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并建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法治建设应着重于配套绿色法治供给、坚持生态多方共治、完善生态法治体系化、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18]。李宏伟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勾画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19]。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追求和平,和平基因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与西方现代化的侵略扩张、殖民掠夺、资本积累有着本质区别。韩喜平和郝婧智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生发于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中华民族为从被压迫的境遇中摆脱出来,自始至终秉承和平理念。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向世界输送正向发展成果,主动帮扶落后国家,坚持共同发展[20]。王健分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以及当今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大势,得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的结论[21]。王泽应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和价值追求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这些特质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在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上,必然是建构“文明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和谐谱系[22]。

3.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方面,学者们从宏观整体建构和微观细节切入两个视角展开研究。

第一,宏观整体建构视角。在宏观层面上,学者们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站在全局高度进行系统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实践路径。唐亚林和周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应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等六个方面齐头并进,其落脚点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均衡而协调的发展[23]。高波和吕有金指出,未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培育创新动能,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4]。韩保江和李志斌认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等问题[25]。第二,微观细节切入视角。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将中国式现代化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从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角度进行探究。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文丰安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坚持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统一[26]。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洪银兴和杨玉珍论证了人的生活品质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三个维度[27]。在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路径方面,郑有贵认为要从人的现代化出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产业体系现代化演进中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构建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程中夯实农业基础,在发展虚拟经济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8]。

4.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从人类文明、中西方对比、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王宇航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应有的历史厚度、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即为世界文明丰富精神谱系、探索发展道路、描绘共同愿景[29]。王增智基于比较视角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证伪了西方现代化唯一论神话,赋予了现代化新内涵: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取得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世界历史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转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30]。黄民兴和马超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通过进行大众性的革命运动为现代化奠定基础,为第三世界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推动东西方力量对比的改变,促进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运动,助力全球化发展[31]。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展望分析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的803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未来还需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依托交叉学科,拓宽研究视角

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但单一学科的探讨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和领域盲区,学术成果不可避免地具有偏狭性,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内容。因此,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协同创新,构建交叉学科体系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运用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征、推进路径、世界意义予以深刻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综合且宏大的时代课题,其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和难题,要想破题和解题需要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既要在微观层面中有针对性地去深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具体内容,又要从宏观层面上整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提炼出科学性和适用性的规律,联合起来寻找最优解,展现出系统整体性和多元立体化的研究样态,以此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议题。

(二)形成概念共识,挖掘基础理论

概念是研究之母。众多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虽然基本涉及其关键要素,但在界定的过程中仍缺乏清晰明确、普遍一致的看法,尤其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亟须厘清基本概念,形成统一性共识。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还存在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相近概念的混用和误用问题,要区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既有重合又有区别的相近概念,仔细梳理与辨析,避免交替使用带来误解。在厘清概念的前提下,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理论。围绕“现代性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等核心要点进行深入探究,不断完善基础理论,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三)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比较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中奋勇前行的。因此,不能只囿于政策解读和理论阐述,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3],通过对现实问题和发展瓶颈的深刻剖析,探究其内在逻辑,提出具体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研究洞悉当前所处局势,加强前瞻性预测,研判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提前谋划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前行且行稳致远。同时还要加强对比研究,从横向空间维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对比,从纵向时间维度上与近代中国旧式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比。审视古今中外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各种样本案例中总结规律,在清理、反思与超越中吸收一切有益成果,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通过与其他现代化的对比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新境界、树立新样本,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猜你喜欢

中国式聚类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