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个体社会化的模式构建
2023-08-03胡晓梅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适应、双向建构的终身性过程。公共图书馆通过提供阅读服务,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都起到一定作用。在广泛利用政府、学校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大力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积极实践创新式多元化服务,为促进个体社会化进行有益探索,但仍需兼顾不同群体,注重服务实效,并注意激发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阅读及其关联活动吸收知识文化,学习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个人社会角色建构,完成社会化不同阶段的任务。作为阅读资源主要提供机构之一,公共图书馆因此成为个体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各类群体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化不同阶段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一)初级社会化阶段的语言开发与行为习惯培养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婴儿期和童年期。家庭和学校是初级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则为初级社会化提供有益补充。如今,大部分稍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都设有少儿部,大一点的城市还建立了专门的少儿图书馆,提供绘本、故事书、儿童杂志、影视资料等儿童成长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图书馆公共资源开展各类亲子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少儿阅读兴趣、提高少儿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少儿在阅读中发展与他人关系,促进少儿的初级社会化。
(二)次级社会化阶段的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承
次级社会化发生在青少年时期,青年初期是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庭依然是本阶段社會化的主体,但图书馆的作用明显增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公共图书馆成为他们学校之外的重要去处。图书馆大量藏书为青少年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发展兴趣爱好提供帮助,图书馆组织的各类讲座活动也有助于青少年扩大视野、传承文化,提高人际交流技巧,为青少年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三)继续社会化阶段的角色塑造与社会适应
在经过初级和次级的基本社会化之后,成年人将开始成家立业,面临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变。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阅读资源及组织的各类活动就为人们继续社会化搭建了良好平台。尤其对于底层群众、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缺少学习和培训机会的边缘弱势群体而言,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图书信息服务成为他们适应社会、改变自身境遇的重要途径。
(四)再社会化阶段的价值观重塑与城市融入
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在这时能够起到提供文化滋养,促进城市移民尤其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融入城市进程的作用。图书馆的开放阅读资源是外来移民汲取精神养料,提升个人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渠道,图书馆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也有助于外来移民尽快了解城市,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生活。
二、“全民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个体社会化的地方实践
2020年,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自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以来,浙江省宁波市的公共图书馆响应号召,以阅读为抓手开展各类活动与服务,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加大阅读内容引领、保障特殊群体基本阅读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初步形成了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服务模式。
(一)以品牌活动为主轴,持续打造“书香社会”良好氛围
宁波市地处浙东沿海,在绵延四千余年的历史中,孕育了阳明学派、浙东学派等影响深远的地方学派,涌现出王守仁、黄宗羲、全祖望等享誉全国的学术思想大家。自“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以来,宁波市各公共图书馆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连续举办数届“王应麟”读书节、全民读书月等重大阅读主题活动,为不同个体的社会化创造出“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以鄞州区图书馆举办的“王应麟”读书节为例。王应麟出生于宁波鄞州,是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2006年,鄞州区图书馆以王应麟为名举办了首届读书节,此后形成两年一届的传统。在政府部门和相关学校机构的支持下,读书节的活动尽量将所有社会群体都容纳进来,不仅有以中小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未成年人读书节,也有主要为职工服务的文化悦读沙龙;不仅有服务于偏远地区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汽车图书馆”,也有紧跟潮流的“微”恋书房、“微”你朗诵等“微”活动。十年里,区、镇乡(街道)、村(社区)累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数千次,受惠群众达到数百万人次。
从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到切实实现群众文化权利;从让读书为乐成为市民的精神追求,到让读书为荣成为城市的价值取向,宁波公共图书馆以“王应麟”读书节、全民读书月这样的品牌化、规模化阅读活动为主轴,持续打造“书香社会”良好氛围,为阅读服务于个体社会化培育土壤。
(二)依托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儿童与青少年基本社会化
对于儿童社会化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对于青少年而言,其社会化主要是为成年后的角色扮演贮备足够的知识、技能与文化。宁波公共图书馆充分依托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在这两方面广泛开展活动,积极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基本社会化。
组织以亲子阅读为主的各类亲子活动,锻炼儿童语言能力,帮助儿童树立正确行为理念,是宁波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儿童初级社会化的主要措施。宁波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一直开展各种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亲子活动,包括针对低龄段儿童及家长的亲子手工活动“亲子俱乐部”,针对幼儿的绘本故事活动“春天妈妈故事会”,针对小学低段儿童的绘本阅读课“小星星阅读课堂”,以及针对家长教育经验分享的“妈妈沙龙”等。鄞州区图书馆在区内各乡镇(街道)、村(社区)102家分馆开设“明州宝贝·亲子阅读角”,并招募组建“故事家长团”,对家长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成为推广亲子阅读的公益力量。图书馆还和乡镇社区及学校合作,发展亲子阅读试点,甚至与教师合作参与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宁波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次级社会化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提供海量藏书,举办各类讲座、竞赛、体验活动,借助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促进青少年知识技能增长。以鄞州区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开设“明州大讲堂”,邀请中科院研究员、著名科学家、高校教授、百家讲坛嘉宾、知名作家和经济学家到场举办各类讲座。图书馆连续数年承办未成年人读书节,在政府部门、各级学校、文化机构和地方名人的支持下,读书节每年有不同主题,常办常新,成为青少年知识文化积累的又一途径。
(三)开展创新式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继续社会化要求
继续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塑造个体身份认同,建立并维持个人社会地位,承担社会责任的持续性行为。宁波公共图书馆充分考虑到社会各群体继续社会化的需求,采取不同形式提供量身定制的特色服务。
首先,流动服务实现阅读普惠。为扩大服务对象,宁波各公共图书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建立分馆或流动图书馆,共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含分馆)140家,设立流动图书馆170余处。其中,流动图书馆对场地要求不高,更是满足了民工子弟学校、建筑工地、监狱、福利院等特殊单位和场所人员的学习需求。公共图书馆根据读者阅读情况和阅读需求,不定期更换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藏书,并开通阅读卡“一卡通”服务,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通借通还,让社会不同群体都能跨越地域和身份差异,利用图书馆资源满足个人阅读爱好,提升个人素养和技能,实施继续社会化行为。
其次,定向服務保障特殊需求。除了以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形式搭建覆盖全市的阅读网络外,宁波公共图书馆还针对渔民、边防战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服务:创建“海上书屋”,为出海渔船配送图书;设立浙江省首个“海疆数字文化导航站”,配备现代化电子阅读设备,为边防官兵提供一站式文化导航服务;针对老年人和盲人等视觉障碍群体开通电视图书馆,对讲座、展览等活动进行语音和图像呈现。这些定向服务充分考虑到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创新服务形式,为他们继续社会化提供阅读保障。
此外,各公共图书馆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公益特性,提供各种特色服务促进继续社会化。比如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立了港口物流、纺织服装、机电塑料模具等特色数据库,为本地机关、企业和科研机构人员的专业发展服务;鄞州区图书馆针对当前大龄未婚青年增多趋势,连续举办两届悦读爱情交友大会,以书为媒的交流方式既让单身男女避免相亲尴尬,提高交友成功率,又彰显阅读的乐趣与意义;各公共图书馆还免费为中老年提供电脑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数字化社会,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四)馆企合作,提升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再社会化阅读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或乡镇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与之前有所不同。要适应城市生活,完成个人身份的转变,他们需要进行再社会化,构建符合新的生存环境的价值认同体系,并形成与之相符的行为方式。当前宁波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再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与企业合作,通过汽车图书馆和企业分馆的形式提供免费图书借阅。很多务工人员所工作的企业位于城市边缘,甚至偏远地区,他们因为交通不便以及高强度劳动而很少外出,流动汽车图书馆和企业分馆的设立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不仅从心理上让他们感受到与城市距离的缩短,也为他们自我提升提供了帮助。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个体社会化的模式提升
(一)全面兼顾与重点保障结合,彰显服务均等性原则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标志着弱势群体的阅读权利受到关注并成为图书馆的宗旨与使命。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于个体社会化时应全面兼顾与重点保障相结合,既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社会化需求,也特别保障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适当向享有社会资源较少的底层读者尤其底层儿童倾斜。图书馆可以通过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开设免费托管及阅读培训、为残障人士送书上门或提供盲文图书、增加对福利院敬老院的流动图书服务次数等措施,满足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其及社会化需要。
(二)形式创新与内容实用结合,注重服务措施实效性
公共图书馆在提供阅读服务满足个体社会化需求时,不仅要注意创新服务形式以吸引更多读者参与,更要注重服务内容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公共图书馆可以与新华书店深度合作,通过紧密合作、共存共生、深度介入等不同形式推动全民阅读。同时,图书馆应继续开发阅读相亲、地铁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等新颖服务,并大力发挥其吸引力,比如适当扩大阅读相亲会参与对象的范围,帮助更多适龄或大龄青年完成继续社会化角色转变等。电视图书馆的内容不能仅局限在图书馆活动现场转播,而应该考虑老年群体生活需要,补充保健类、历史文化类、新媒体使用类图书的朗读版本,真正实现电视图书馆“听”书功能。
(三)服务提供与动机刺激结合,激发服务对象能动性
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措施还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送书上门以及在民工子弟学校举办讲座和比赛等,很难完全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再社会化、其子女基本社会化的阅读需求,也不能很好刺激其社会化动力。公共图书馆可以与社区及企业合作,举办法律维权、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同时配合图书借阅或购买,激发外来人员主动阅读欲望。图书馆可以将真人图书馆搬到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精心选择具有正能量的“真人”,特别是优秀务工人员作为阅读样本,通过他们对自身经历的解读,带动外来务工人员对融入城市完成再社会化的信心。图书馆在举办读书节活动时也应适当考虑让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时参与,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胡晓梅,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