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地铁地面四小件与周边景观融合

2023-08-03黄莎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1期
关键词:风亭斑马冷却塔

黄莎莎

1.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200

2.湖南省轨道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21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发展稳步推进。交通堵塞已成为制约其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舒适、高效、节能、运量大等优点成为现代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轨道交通这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地铁车站地面空间,对城市空间、建筑前区布局影响较大。在以功能为主的现代城市空间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寻求地方精神,发挥城市的独特魅力是地铁车站地面空间建设的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将以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北延雷锋东路站为例,浅谈地铁地面四小件与周边景观设计融合。

1 地面四小件设计定位

随着“精美长沙”系列政策不断深化和推介,政策趋势呈现出“由点到面,由面至体”。对地面四小件而言,落实和执行“精美长沙”,不仅从其本身建筑风貌美观,更需要协调周边空间,在平面、竖向、景观以及与市政街道、交通、城市家具等实现协调、保证美观与人性化,从而实现“映、隐站景融合”的愿景。

雷锋东路站位于雷锋大道与雷动东路交叉口,是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北延的第三座车站,本站为地下二层14m岛式站台车站,与远期13号线“T”型节点换乘。车站共设4个车站出入口,2组风亭,1个安全出口、2部无障碍电梯和1座冷却塔。

车站4个出入口分别设置在交叉路口4个象限,1A号出入口临雷锋东路道路红线设置,1B号出入口临雷锋东路人行道边线设置,占用斑马湖公园绿地;2号出入口临雷锋大道设置,位于联诚雅郡广场绿地范围内,3号出入口临雷锋大道设置,现位于华润燃气办公楼位置,待华润燃气站搬迁后再行实施。1号风亭组位于斑马湖(北湖)绿地范围内,2号风亭组与2号出入口合建,如图1所示。

图1 雷锋东路站站址环境图

2 地面四小件空间设计

2.1 出入口

地铁出入口布置应与主客流的方向相一致,且宜与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邻近公共建筑物相结合或连通,宜统一规划,可同步或分期实施,并应采取地铁夜间停运时的隔断措施。地铁出入口建筑的地面空间设计以美观为基准,安全为目标,建造具有当地特色,体现当地建筑风格[1]。本站出入口沿用长沙既有线设计风格以“简洁、现代、动感、经济”为设计理念,在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的前提下,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标,避免过度绿化、亮化,注重风貌管控,实现市政设施、沿街建筑、历史风貌、景观环境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彰显湖湘文化特色。

2.2 无障碍电梯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要求,无机房电梯且井道顶部暴露于室外时,该部分不宜采用透明结构形式(本线出入口电梯均为无机房电梯),针对长沙“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适宜采用透明的全玻璃造型。因此本站无障碍电梯采用混凝土结构形式,以达到减少能耗,降低后续运营成本,体现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的特点;并通过车站布局的优化设计,出入口尽量与无障碍电梯合建,集约用地,避免过于零散;材质与长沙既有线方案保持一致,采用干挂石材,雨棚采用钢结构玻璃雨棚。

2.3 风亭

风亭是地铁车站的联系地下与地上的一个中介,是地下车站、区间隧道同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窗口,是通风空调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沙按通风、空调工艺要求采取“双活塞”,每组风亭分别设置进风亭、排风亭和活塞风亭。风亭作为地铁车站的地面建筑,它属于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时要保证它与城市景观的共同存在协调发展,不能够与城市景观相互矛盾。再结合相关规范要求风口最低高度应满足防淹要求,并不应小于1.0m,本站周边因水系较多,从车站运行安全性考虑,结合周边实施条件,运用技术手段,本站风亭均为2.0m高度敞口风亭。此类风亭体量小,与周边环境融合度高,能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减到最小;设计风格上采用外挂石材的形式,既能融入环境,也能体现地铁特色。

2.4 冷却塔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吸收车站设备所产生的热量排放至大气中,降低水温的装置。本条线冷却塔采用低噪声方形横流冷却塔。设计以“简约、现代”为设计理念——外立面采用钢结构立柱围栏形式,结合现代符号,运用几何图形,简洁大气,整体立面且现代感强,加以绿化遮挡,整体融入周边场地及环境。

3 地铁站点周边景观设计

结合全线出入口、风亭造型同时,需突出本站特点。本站临近大型水体(斑马湖)、重要燃气设施(华润燃气加气站)、住宅小区(联诚雅郡),车站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虽然丰富,但所处位置相对较为零散。在突出车站出入口指示标志的同时,需要对风亭、冷却塔进行一定消隐设计,故在绿植、小品、城市家具的选择上赋予其本身功能外,还需综合考量颜色、形状、材质等特点,合理搭配,增强地铁外部景观的视觉刺激,打造出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3.1 设计原则

引入“灵活设计、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从景观角度重点研究以水体、道路、广场为载体,强调项目与周边地域景观环境的协调融合,结合望城“湘江畔·文旅新城”的文化特色,全局把控结合节点处理,为乘客提供景观、生态、文化、游憩多方面体验。

地铁建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在地面景观恢复设计时,为确保地面四小件及周边景观总体设计得当,在景观设计期间,需要遵循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3.1.1 尊重自然、协调环境

遵循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原则。尽量不大填大挖,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尽量维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地铁在运营期既要保证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又要保护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使景观特征成为乘客乘坐地铁的一部分。

3.1.2 整体性原则

尊重基地,整体考虑,将车站景观与周边环境视为统一的整体。包括材料、色彩、形态趋势等,尽量不割裂原有空间;同时对构筑物如挡墙、桥梁及栏杆进行植物遮挡或雕塑艺术,轨道的“线”变为“点”,减弱对环境整体形态的影响。

3.1.3 综合设计与多元景观整合原则

根据整个车站功能及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形成多元、丰富的站点景观。

3.1.4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车站周边现状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景观规划控制要求,引导站点景观规划建设。

3.1.5 生态优先原则

尊重自然,遵循保护环境生态的要求,通过站点的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生态城市面貌景观特色。

3.1.6 鼓励低成本策略的景观技术

在满足漂亮、舒适、实用的基础上,轨道交通工程范围内的景观设计要尽可能保证景观效果在低维护情况下保持正常状态,所以必须鼓励低成本策略的景观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与最低的环境影响为目标,将场地处理、开发、建造与维护这4个阶段分别运用“低废弃”、“低干预”、“低建造”与“低维护”策略,使其相互影响与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低成本策略体系。

低废弃—建立循环机制,高效利用资源;

低干预—引导自然做功,减少人工介入;

低建造—遵循人性需求,精选实用资源;

低维护—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资源。

3.2 景观元素及序列划分

3.2.1 景观元素构成

景观的整体意向由软景观(以植物为主)和硬景观(出入口、风亭、冷却塔、非机动车停车棚、栅栏及其它人造硬质元素所构成)组合而成,通过分级和图表制作,如图2所示,软质景观依次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适应于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其造价也依次增高,硬质景观同理。

图2 景观构成示意图

3.2.2 景观序列划分

以大尺度滨水景观为背景,既有街景环境为依托,沿岸植被覆盖率高,林下灌木发育良好,出入口及风亭周边景观除本身硬质景观元素外,需考虑绿化种植与现状滨水景观过渡的菖蒲、鸢尾花、杜鹃等,并零星散植或丛植山茶花、桂花、红叶石楠等灌木,形成自然过渡。沿人行道、渠化岛宜种植黄、红、蓝、紫等四时草花,形成相间变化的林下色谱。在城市家具处理上,打造街道空间视觉秩序,加强街道一体化氛围,集约空间资源,营造宜居怡情氛围,城市家具与街区景观风貌融合协调。

3.3 设计方案

因车站周边现状已按规划实施,地面四小件需结合周边现状道路、绿化、广场、建筑等有机衔接,融入“映、隐站景融合”设计思路,将地铁车站内部空间与地面空间融合贯通,促使来往乘客受到景观提示,逐步走出地铁空间或者走入地铁空间[2]。

3.3.1 空间方案

本站地面四小件紧靠风光秀美、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斑马湖公园。站点即景点,车站与斑马湖公园的景观相融合,尽显山映斜阳天接水、小隐在山林的魅力。出入口、无障碍电梯外观应易于识别,体现清晰、易辩的特点,以方便乘客进出地铁。本站1A、2号出入口前坪标高与人行道平齐顺接,铺装与人行道保持一致,形成风格协调街区;1B号出入口占用人行道,位于规划道路红线内,侵占原有人行道通行宽度,本次设计结合道路恢复,对出入口恢复范围内人行道进行优化改道,建筑前区让出3m以上通行宽度,与斑马湖游步道相结合,有效提升慢行系统,保证人行流线顺畅、独立、安全。出入口除自带的花池外,在非临人行道一侧及背侧,预留恰当距离,用于绿化种植,宽度不小于3m;在出口正前方,除疏散平台外,需要预留出5m左右的疏散空间,用于人员集散,且集散广场内铺设的无障碍盲道需与车站、市政衔接;出入口临非机动车一侧,规划非机动车的停车区域,并在与规划部门核实,在距离出入口50-100m的位置,设置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停靠港湾。

1号、2号风亭组、冷却塔结合场地四周设置不小于3m绿化带,运用隐蔽法对风亭、冷却塔加以遮蔽,从而避免了高大体量造成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争夺、杂乱无章,使景观各部分的关系协调、统一、美观,如图3所示。

图3 雷锋东路站站景融合实景图

3.3.2 植物景观设计

车站位于秀丽的斑马湖旁,周围风景秀丽,拥有联诚雅郡自带商圈,斑马湖及城市绿廊等开放空间,是长沙市望城区主要的商业与休闲活动场所。斑马湖串连起整个望城新区的绿地和开放空间,形成都市绿网系统的重要环节,故车站设计与斑马湖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出入口以植栽和流水的独特设计使旅客一出车站即可享受森林般的清新绿意;车站地面建筑的风亭、冷却塔等体量将精简融入至公园绿化设计中,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线条等美感,运用植物造景艺术手法软化量体造成的视觉冲击,减少对公园整体景观的影响,创造出具有一定功能和美学的外部空间[3]。

3.3.3 城市家具

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家具的设计、建设及管理维护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做到规范有序、科学设置、方便公众,为城市建设夯实基础,均衡并进。应实现人性化设计,以无障碍、全畅行为目标,确保建设和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避免对行人、交通、电力等造成妨害。在地铁出入口周围应进行无障碍设施、花坛种植、地面铺装、休闲设施、景石摆放、照明设备等城市家具建设时,可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通过建筑表皮色彩、材质与建筑前区互动,空间效果融为一体又彰显地铁标识性。

4 结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地铁地面空间设计中日益突出,智慧、绿色、人文、历史等新型城市建设日趋呈现。人们对地铁站点地面空间的环境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期望在满足多元行为活动的同时,能营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

猜你喜欢

风亭斑马冷却塔
地铁风亭及冷却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我是可爱的小斑马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的高风亭建筑设计*
BirdsonZebras斑马身上的鸟
你好,我是斑马
斑马
综合管廊的通风效果模拟及风亭的优化
钢结构冷却塔风荷载的模拟和计算
空气冷却塔除沫器改造与管理
西门子S7-200PLC在火电厂冷却塔风机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