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简介
2023-08-03欧阳敏周辉明邓勇辉章海鑫陶志英谢世红李艳芳袁嘉欣贺刚邓宏奎
欧阳敏 周辉明 邓勇辉 章海鑫 陶志英 谢世红 李艳芳 袁嘉欣 贺刚 邓宏奎
摘要: 针对水产养殖业面临的养殖产量不高,尾水处理困难,水资源浪费大等问题,设计了一套能够可大可小复制、完全循环、高产和零排放的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将养殖分为养鱼区和养水区两个隔离的部分,养殖区负责养殖,养水区负责处理养殖区产生的养殖尾水并达到重复使用的标准。
关键词: 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1 背景
池塘养殖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方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随着各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颁布实施,大量湖泊、水库等传统渔业水域被划为禁养区,再加上城镇化建设、农业面源污染壓力,全国水产养殖空间大幅压缩,池塘作为水产养殖主要阵地也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压缩与转型升级等多重胁迫,存在养殖设施简陋、池塘生产力下降、养殖产地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益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尾水处理难等诸多问题。继续通过传统的池塘养殖方式来达到高质高效供给的目标难度越来越大,加上池塘养殖尾水的排放也越来越受到环保的关注,必须借助设施和设备来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来借助现代材料、机械信息化等技术,研发一种高质高效绿色环保、可操作、易推广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装备及关键技术是提升现有池塘养殖模式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2 结构与特点
本系统利用池塘1/4的水面建设养殖区,养殖区实行设施化(集装槽),配有投饲、增氧和吸污装置等,嵌入式地安装在池塘中,集装槽顶面与养水区水面高程落差在40~50cm之间;3/4的水面建立养水区,且实行多个不同功能模块进行水生态化处理,处理合格后的水体通过水管、吸污泵等连接建立集装槽与养水区之间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进水管到达集装槽内水体自动注入,通过排放水位的控制,及时启停吸污泵,实现集装槽内水体量自动交换并排污,到达养水区的废水经生态化处理后,使养水区的洁净池水质又能满足养殖要求。通过养水保障了养鱼区水质优良,实现了养水控病,不用药;无尾水污染,“零排放”;节水率可达90%以上;养殖产品无药残、无泥腥味,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养殖效益确保单产达到4000~5000kg/667m 2,真正实现池塘养殖的高产、高质、高效目标。建立的推广模式为:以4667m 2池塘为一个养殖模块(单元),内装16~20个养殖槽,达到年出鱼量16~20t。该模式因地制宜,可大可小复制,在乡村振兴可“无中生有”为村民创造一个新产业。详见图1、图2。
3 创新点
该模式在国内属首创,形成了一套低成本、标准化的循环水养殖设备、工艺,以及1套养殖关键技术规程,具有以下特色。
(1)完全内循环养殖,“零排放”,无尾水污染,环境优美;
(2)占地少、节约用水,节水率达到90%以上;
(3)养水控病,不使用渔药,无泥腥味,品质好,产品健康安全;
(4)劳动强度低,易捕捞,可差异化销售;
(5)实施高密度养殖,高产高效;
(6)与种植业、微生态等结合,可产生相应的农副产品,形成生态养殖小区,进一步获得经济和生态效益;
(7)养殖规模和设备数量可大可小、标准化复制和推广;
(8)在乡村振兴中可“无中生有”创立一个产业,为家庭在当地建立产业提供了产业模式。
4 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社会、生态效益
4.1 技术指标
(1)形成一套可承载高产量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整个饲养阶段平稳运行。成果呈现为:设施设备工艺流程1套,配套养殖技术规程1套;
(2)建立推广模块(单元)1套,可现场安装调试指导养殖;
4.2 经济指标
(1)模块单产达到4000~5000kg/667m 2,比传统池塘养殖单产提高2~3倍,年出鱼量可达到16t以上;
(2)养水控病,整个饲养周期内不发病,无药残、无泥腥味;养殖废水“零排放”,减少电保费用;
(3)设施设备使用寿命10年以上,2~3年收回设施成本,降低劳动强度70%以上;一个饲养周期内电费低于4万元(农用电价)。
4.3 社会与生态效益
为人们提供高蛋白低脂肪鱼产品,满足人们食用的需要与安全;带动就业解决民生问题;养殖废水“零排放”,养殖环境友好,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