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博物馆建设探讨
2023-08-03扬州博物馆卜敏斐
扬州博物馆 卜敏斐
“互联网+”虚拟博物馆是智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的智能管理。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智慧博物馆建设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互联网+”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具体路径,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参考。
博物馆是展现一个国家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最好舞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呈现给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既是一种人文关怀,又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意义的非营利组织。从馆藏结构上来说,博物馆包含了建筑、文物、环境、其他公用设施等实物资料,这些资料包含了海量的基础信息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要让公众了解到海量且多样的资讯,亲身到博物馆参观而获得相关讯息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功能已经发挥了其重要的时代使命,然而在新的社会变迁面前,原有的实物馆藏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借助“互联网+”建设智慧博物馆,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把握住发展的脉络,从而进一步推动时代的发展。如今,各行各业都处在一个资讯大爆发的年代。随着网络特别是手机网络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大众全新的生活观念,使大众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文化地标”的传统博物馆,其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以研究和欣赏为目的的文物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的非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1]。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环境中,以及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究竟该怎样发挥其在社会性、教育性和文化性方面的作用呢?博物馆作为一个集萃、研究、展示、教育的文化高地,将怎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群众?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由于技术、场地、陈展能力、陈展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其对文物自身的保护。2022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其中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专栏中,明确规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时效性,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促进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互联网+”虚拟博物馆是智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科技,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传输方式,最终实现对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活动体验等智能管理,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随时到博物馆参观或学习的需要,并将其作为历史文化传播和宣传的媒介。
1 智慧博物馆建设所包含的内容
1.1 智慧博物馆环境控制的智能化
博物馆的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石,是其社会功能的基本保障。藏品的保护、研究和管理一直是博物馆日常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智慧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藏品进行智能管理。在博物馆智能化构建中,智能化的管理运用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博物馆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因为各类藏品的材质和存放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比如,在陈列布展过程中,为了确保展览的空间以人的舒适为前提、确保藏品的温湿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出现无法满足藏品和游客对空间的舒适需求。虽然展柜里通常配设单独的温湿度控制设备,但依靠手工操作还是很麻烦。而在智慧博物馆中,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展厅及展柜内的温度和湿度,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材质的藏品文物进行调整。在突发事件不符合现场情况下,可以通过报警,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1.2 智慧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智能化
藏品和文物是一个博物馆的根本,是最主要的物质元素,而智能藏品管理是建立智慧博物馆的最重要环节。博物馆智慧化的前提是要有资料和数据,所以要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必须建立一个基于数字博物馆的馆藏资料收集系统,实现馆藏的全面信息收集[2]。这个平台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基石,把实物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将实物通过数据处理成为能够在电脑上操作的数码资料,方便藏品信息数据的加工。收集到的资料主要有声音、图片、活动影像、二维、三维立体影像等。当前最常用的处理技术方法是对藏品进行二维摄影和三维立体扫描,即利用数字信息建立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的高像素藏品摄影和藏品3D 资料的扫描体系。建立藏品的基础知识数据库,可以为文博研究学者、工作人员提供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对藏品进行深入的考察,寻找藏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为藏品的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资讯,便于对藏品进行智能管理。藏品的智能管理也将有助于馆际间开展各项展览的规划、交流工作。
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展览的智能化
实物展厅展示内容是有局限的,文字介绍、视频、动画呈现已是基本配备。而在虚拟展馆中,可以对藏品数量、藏品介绍、背景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扩展。利用虚拟展馆的形式,来充实展品的展示内容,增加参观者的互动。通常来说,虚拟展馆的创建可以是实物展示的再现,也就是利用电脑技术将实物展示到网络上,从而解决无法现场体验的问题。不过,这样的一个虚拟展馆,并不能彻底满足大众的需求。虚拟展馆不仅要满足陈列和收藏的藏品的展示,还应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延伸模式,使虚拟展馆的内涵更加广泛。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360°全景、3D 展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技术和资源整合在一起,用智能信息化的手段吸引观众关注,为他们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从而做到历史文化性、观众体验性、实景感受性于一身。在此基础上,场馆可进一步为观众提供全面的信息查询功能,既方便一般参观者,也方便专业研究者对文物藏品的研究需求。
1.4 智慧博物语音导览系统的智能化
现如今,各大博物馆里,都配有各种语音导览设备。通常轻便易携带,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还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语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博物馆人工讲解繁忙和外文讲解不足的问题。观众在租赁设备后,可自行决定游览的时间和线路,大大提升了场馆服务水平。然而,目前的语音导览设备在外形尺寸等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易于破损、终端数量有限、信号不稳定等。如若博物馆里无线信号全覆盖,再加上智能移动设备,则可以让语音导览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融合博物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藏品资讯,利用移动电话等设备在获得自动化解说,可使“人与物”产生最直接、最高效的交互。智能导览系统还可为其他功能提供引导,如洗手间、广播室、餐厅、文创商店、服务咨询台等。
1.5 智慧博物配套设施的智能化
博物馆是公共服务机构,其作用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未来这个服务范围会越来越广,不再局限于亲临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同时要让无法来到博物馆的人们对其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智慧博物馆不仅要积极利用各种营销策略将自身推向市场,而且要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为游客们规划好游览线路,让他们可以畅通无阻地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还可以为游客们提供附近的食宿和休闲设施。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进行服务定制,提供全面或个性化的体验套餐,达到智慧博物配套设施的智能化。
2 博物馆推进智慧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博物馆设施不完善
大部分的博物馆已对公众免费开放,配套服务设施包括雨伞、自动存包处、婴儿室、语音导览等,场馆内覆盖WiFi,并设有文创店、餐厅等。然而,一些博物馆的数字文化服务设施还不健全,智慧化程度低。比如,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电子文化服务设施匮乏,存在设施不完善的现象。一些博物馆的语音导航设备没有考虑为聋哑人和盲人提供特别的导航服务,在受众群体上考虑不全面。由于部分博物馆的数字设施不健全,使其无法实现平等化、人性化、智能化,从而使其面向的受众群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其整体服务效果打折。
2.2 部分博物馆服务内容单一
一些博物馆在使用大量数字技术的同时,在其内容、方式等方面,显得有些单一化,缺乏深度。博物馆常年有基础展览和特展,还会经常举办一些短期的交流展会,展出的展品数量相当可观。在这一定数量的展览中,数码媒体等器材的应用相对较低,缺乏运用数码技术进行网上展示,其所提供的服务和陈列方式也较为单一,大部分是依靠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电视、电影、动漫的放映,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忽略了“互联网+”展示的方式可以突破时空局限。此外,博物馆通过采集到的图像等基础资料,试图在展示活动中增加互动,然而,这些互动内容或方式通常浮于表面,没有融入到展品深层含义中。互动游戏的设计如若不够新颖易操作,便很难让参观者产生兴趣,导致这些数字化装备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很好利用和发挥。数字化讲解的工作主要是对馆内展品的资料进行单向的阅读,不能根据受众的需求而进行调整,也不能对受众的需要进行反馈。这种无法双向和快速的交互方式,会降低数字化讲解的服务质量。
3 “互联网+”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具体路径
3.1 深化智慧博物馆观众管理系统
入馆观众的相关信息也是博物馆的基本资料,因此要更全面、更广泛地进行搜集。由于参观者资料可采用统计方法完成,在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资料数据会越来越精确。掌握观众系统所采集的数据、掌握受众偏好,可制定相应的陈展及推广计划,使参观者更清楚地认识馆内藏品特征,展现智慧博物馆特色,使馆内藏品的展示更加鲜活。观众的资料并不是单纯的身份、每天进出展厅等事项,还应该经过长期的数据统计(比如重大节日期间、不同月份),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大致了解博物馆参观者的构成,如年龄段、兴趣方向、职业等,可以给予展览宣教部门明确的信息,确定在每个时间段(比如春节、寒暑期)制作对应年龄(比如老年人、青少年)、兴趣(比如藏品科技展、书画文化展)的展览,并在讲解词以及活动上更适应对应观众层;另外,还可以根据参观者的喜好来扩充,充实博物馆的展览表现形式,更好地满足博物馆参观者的需要,建立高效且人性化的智慧博物馆观众管理体系。
3.2 强化微信服务号及流媒体对博物馆的推广
微信服务号及流媒体平台要和藏品数字化系统融为一体,增强与博物馆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根据点击数和访问率来决定藏品、展览的被关注价值。微信服务号及流媒体要注重推送精品陈展与藏品,注意不同年龄段、不同展览的比重,如青少年要侧重社教内容与意义。微信公众号则要注重资讯传播的效率与话题的相关性,从本质上提高受众对该公众号的关注程度,获得更多的交流信息,加以回馈与研讨,从而进一步提高藏品的研究能力,使博物馆展览更具其自身特色。在这个良性循环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观众来博物馆,感受智慧博物馆所带来的新鲜体验。
3.3 丰富参观者导览系统的交互功能
参观者导览系统是展现博物馆智能服务水准的良好平台,不仅要兼顾各年龄、各职业参观者的需要,还要考虑参观者与导览系统的交互。导览系统应考虑到游览方式的差异,如领队、旅游团队、学生团队、个人等。根据不同需求,可分别为用户准备语音导航装置或触摸屏导航终端。许多导览系统App 因为占用了大量内存空间,因而不能得到广大参观者的认同。因此,智慧博物馆加强导览系统的开放性,并将其与全馆WiFi 网络连接起来,扩大使用范围和便捷程度。导览系统不仅包括路线指引、藏品介绍、展览讲解等基础服务,还应包含三维数据、AR 体验、互动交流等,将参观者对藏品和展览的关注度及问题反馈给系统,系统后台进行汇总统计,为智慧博物馆的服务改进提供参考。
3.4 根据藏品展览内容完善智慧化建设深度
藏品展览内容是博物馆智慧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要求下,必须明确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基础并以其为依据,突破信息的孤立,提高博物馆智慧化深度发掘能力。“互联网+”的智慧化建设一直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达到博物馆现代化技术水平的管理,即把文物及其所包含的历史、人文和传统的美育等内容进行推广。一个地区的博物馆,必须要对自己的藏品和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然后再用适当的“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比如,遗址类博物馆,其最大特点是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尽可能还原或再现历史的真相。利用科学的设计和开发,让人们从单调的文字和图像中解脱,穿越时空,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
4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模式是构建智慧博物馆,搭建基于藏品展览的云端平台,利用馆内的藏品和文物资源,以多媒体方式,透过互联网等渠道向人们普及并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博物馆藏品、丰富活动感受历史、感受文化、感受文明。在建设过程中要突破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让所有人都加入到智慧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既可以让参观者和博物馆进行“交流”,又可以让博物馆变得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