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诗词中隐寓的人物命运

2023-08-02查皓若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判词妙玉灯谜

查皓若

自《红楼梦》成书起就有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从早期的脂砚斋到如今派别林立,各说兴起,《红楼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

《红楼梦》共计有225篇诗词,包括诗、词、曲、赋,以及众多的歌谣、谚语、灯谜、诗谜、酒令和对联等。

“隐喻”是比喻这一表达方式中的一种,也可以称作“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让所修饰的人或物更加生动形象。“隐寓”则完全不同,它所代表的是隐含、暗中包含的意思,是一种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个人情感通过寄托展示给读者的表现方式。《红楼梦》中最精彩的诗词是隐寓人物命运的那部分。作者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每一首诗词,甚至包括灯谜、诗谜等都有特殊的含义,这就必须提到书中对谶语的广泛应用。

《红楼梦》如同一部介绍谶语的教科书,书中基本涉及了谶语的所有分类。在《红楼梦》中,谶语不只作为单独的存在,还表现在与人物判词、灯谜、诗谜的相互融合中。尤以谶语在表明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个人的曲谱,以及所配的图画中表达得十分明显,预言着她们的行为、性格及结局。此外,灯谜、诗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谶语是对人物命运的又一例证,增强了文章的可预见性。书中人物与其所作的诗词高度贴切,各自的诗文反映着各自人物的不同性格、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称得上“诗如其人”四个字。本文主要从判词、灯谜和诗谜、谶语的其他表现形式三方面来剖析人物的最终命运。

一、判词对人物结局的隐寓

《红楼梦》的第五回可谓是全书核心。这一回目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阅览到了金陵女子们的命运,除金陵十二钗外,还包括袭人和晴雯。这十四位女子的命运当如判词所言一一印证。因此,这里的判词就是对后文的隐寓和暗示。十四位女子中,一部分女子的命运是没有争议的,如晴雯、袭人、探春、迎春、巧姐、秦可卿、李纨等。在前八十回,晴雯的结局就已经明了—被赶出贾府,暴病而亡。袭人的结局是嫁给了蒋玉菡。探春的结局也是明了的,判词中的图画“风筝”“大海”“大船”等意象表明了她远嫁海外,远离亲人和故土的结局。迎春判词中的“子”“系”二字拼合为繁体“孫”(孙)字,她的结局在贾赦将她抵债给孙家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巧姐的结局是被“狠舅奸兄”卖入烟花柳巷后被刘姥姥所救。秦可卿的死亡在书中很靠前,而且作为“情”的化身,她的命运就一定是为情而死的。最后一个没有争议的是李纨。李纨作为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最被认可的封建女性,未嫁时从父,出嫁了从夫(贾珠),夫死从子(贾兰),她的人生意义就在于贾兰能否考取功名。书中明确说明贾兰最后作为贾家复兴的希望考取了功名,带给了母亲李纨荣光,可是对已将近人生尽头的李纨而言,这些荣华不过是日后人们的谈资罢了。

谈论完没有争议的判词所对应的女子结局,再来主要分析一下有争议的几位女子。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

黛玉和宝钗的结局是由同一首判词来展示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一、四句写宝钗,二、三句写黛玉。宝钗与她所对应的典故一样,时常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黛玉的才华有如谢道韫在整个《红楼梦》的一众姊妹中尤为突出。玉带挂在枝头隐寓的是高高在上的洁白,然而稍受风雨便可能摔落的粉身碎骨,而埋在雪里的金簪倒是不惧风雪。无论是最广泛流行的通行本后四十回还是由一众红学家所研究的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最终黛玉都是在得知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消息后就逝世了。情节中,贾母同意了王熙凤的“调包计”,哄骗宝玉是和黛玉成亲,实则新娘为宝钗,这是不能被读者接受的。虽然《吴氏石头记》一直不被主流红学认可,但关于黛玉逝世这一部分的情节描述反而要比通行本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吴氏石头记》中,宝玉和黛玉在成亲的当天便因为贾府被抄家而失散,黛玉带领一众仆从抵御强盗的袭扰。内部因为贾家失势,加上黛玉不容沙子的性格使贾家的仆从四散逃离;外部面对贾环、柳湘莲等流寇强盗对贾家财产的觊觎和肆意抢掠,黛玉苦苦支撑。小红的回归刚使贾家情势好转,却不想黛玉中了“离间计”致使小红惨死。在这飘零的末世,黛玉苦等宝玉不归,随后上吊自杀。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回到大观园为黛玉收殓了尸骨,二人搭伙过日子,却因为宝钗整日劝谏宝玉读书致使宝玉离家出走。再后来,宝钗改嫁贾雨村,暗合贾雨村的诗句“钗于奁内待时飞”。宝钗后随贾雨村被流放,在流放的路途中冻死,暗合“金簪雪里埋”。这样的结局比起通行本的黛玉草草离世,甚至作为贾母最宠爱的孙女都在无人问津下独自离去要合理得多。

(二)香菱的结局

香菱的一生可谓悲惨到极点:她在幼时被拐走,遇到冯渊后好不容易迎来幸福的曙光,却被薛蟠毁掉;在大观园起诗社刚找到人生的爱好,却来了个夏金桂,使其断送了性命。“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个“土”加上一个“木”就构成了夏金桂的“桂”字,判词明确地告诉读者,香菱的死与夏金桂脱不了干系。判词中如此明确的说法,在通行本的后四十回目却改为夏金桂死后香菱成为正室,之后难产而死,这显然不符合判词的隐寓。在《吴氏石头记》中,香菱抱病在床,夏金桂出手勒死了香菱,香菱死后魂归故乡见到了父母;而在《红楼梦》(1987年版)电视剧中,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致死。各个版本各不相同,但是红学的主流还只是从小说来出发,认为香菱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的。

(三)妙玉的结局

妙玉的曲子《世难容》的最后一句在写到“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时,读者就会自然理解为妙玉和宝玉的无缘。其实,这里应该是妙玉感叹自己如此佳人不得好夫婿,在春意正好的年华独卧青灯古佛,没想到后来入了风尘连自己的清白都没能保住,自己都觉得惋惜。对宝玉,妙玉或许有过一丝恻隐之心,但是终究是无缘错过。判词中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结合曲子《世难容》,妙玉的结局应该是流落在烟花巷这样的污浊之地。通行本后四十回写的是妙玉被抢劫贾府的盗贼掳走,下落未明,生死未卜。然而,《吴氏石头记》给了妙玉一个详细的结局:贾政意将妙玉许配给宝玉,妙玉不愿嫁给宝玉,于是离开了贾家輾转到了瓜洲渡口,被老和尚强暴后日益放浪形骸,等老了之后才逃离了火海。在妙玉流落瓜州渡时,有意思的是流落的妙玉没有被刘姥姥认出来,错失了被解救的机会,暗合了之前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妙玉的诸般嫌弃之举。巧姐因王熙凤积德被救,而妙玉未被搭救,让人不得不感慨“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此外,刘心武也写过妙玉的结局,但最终都免不了她被欺辱的命运。

(四)王熙凤的结局

王熙凤和贾探春是《红楼梦》女子判词中提到“末世”的女子。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二人最有可能改变贾府的命运,却终究因王熙凤的目光短浅和贾探春的庶女身份未能摆脱各自的命运。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出场很多的重要人物。单就结合王熙凤的判词来看,“凡”“鸟”二字组合起来为繁体“鳳”(凤)字,“凤”为雄鸟,“凰”为雌鸟。然而,这里用“凤”字而不用“凰”字,应该是作者对王熙凤才能的一种肯定。秦可卿就曾赞赏王熙凤“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判词隐寓的是王熙凤的命运走向。其中,“一从”指的是王熙凤嫁入贾府管家以来众人对她言听计“从”,对她百依百顺。“二令”解为“冷”,先是王熙凤撞破贾琏偷“腥”被打,后贾琏偷娶尤二姐,夫妻二人关系冷淡。后来,尤二姐含恨而死。贾琏对王熙凤设计害死尤二姐一事心恨不已,暗暗决定要休弃王熙凤。“人”“木”二字合成为“休”字,指王熙凤最终被休弃的命运。王熙凤被贾琏和邢夫人联手扳倒,不得已只能“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被休后的结局也有两种猜想:一是张金哥之事东窗事发致使其下狱,二是“心已碎”的她因“血山崩”病重身亡,万事皆休。王熙凤的一生都是为了贾家,最后落得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实属可悲。

以上《红楼梦》最具争议的几位女子的结局,各个版本都有不同的对应的结局,每个版本也都有瑕疵,并没有一个权威公认的结局。另外,一大部分红学爱好者尤其喜欢将人物和历史对应,又将历史对应人物的结局套在书中,这就形成了每个书中人物都对应着很多历史人物,结局各不相同的局面。

在其余人物中,史湘云的结局各版本也不同,通行本只通过王夫人的寥寥几句话便交代了她的结局—嫁人后其夫君抱病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在《红楼梦》(1987年版)电视剧中,史家被抄家,史湘云沦为妓女,后遇宝玉寻求搭救。在《吴氏石头记》中,明确了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二人还一同帮助黛玉管家。后卫若兰抱病而亡,末世之下,史湘云沦为乞丐,期年后因金麒麟与宝玉相逢,后于湘江水旁死于宝玉怀中。

至于惜春—大观园里最清醒的女子,在看透姐姐们的悲剧后,投身青灯古佛,虽然清苦,但算得上最合心意的结局。

《红楼梦》女子的判词都放在薄命司,让人感叹世事无常,红颜薄命。

二、灯谜对人物命运的隐寓

《红楼梦》中的灯谜主要集中在第二十二回,每个灯谜都可以看作是一首谶语诗。正值元宵节,元春制灯谜让贾府众人猜,又将贾府众人所制灯谜带到宫里猜,一来一往,所思所想,都在这灯谜之间传达了。所有不能直言的话语用猜灯谜来使思想交互。这里每一个灯谜的谜底都是用于隐寓人物的具体物象,是人物命运最确切的表露。

贾政的灯谜谜底为“砚台”,隐寓其为人方方正正,端方得体。元春的灯谜谜底为“爆竹”,一声轰响之后便已化灰飘散,实则暗含贾府的命运,盛况之后就将衰败,贵妃省亲极尽恩宠之后,贾家已步入末路。贾母看出了谜底的深意,觉得不吉利,但在时代的洪流下,没有人再能挽救贾府于末途了。探春的灯谜谜底为“风筝”,暗合了判词中远嫁的事实。惜春的灯谜谜底为“佛前海灯”,也隐寓着最后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结局。宝钗的灯谜谜底为“更香”,是一种带有刻度的、用来计时的香,隐含着宝钗一点点被烧掉的时间,隐寓着宝玉遁入空门后宝钗所受日夜煎熬之苦,以及宝钗孤凄寡居的结局。灯谜作为谶语只能让人去从谜底中找寻蛛丝马迹,但谜底本身的隐寓色彩又成为人物命运的佐证。

三、谶语的其他表现形式对人物命运的隐寓

《红楼梦》开篇,作者就已经预设好了结局,所以在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关后文的谶语对结局进行提前预告。除了上文提到的人物判词、曲子、灯谜和诗谜外,谶语还以对联、戏曲、戏文,以及人物对话等形式对人物命运进行隐寓。例如,第二回中,贾雨村信步走到郊区,见“智通寺”门旁一破旧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此时的他还未陷入困境,若此刻回头,及时收手,不再沉溺官场还尚有一线生机,不想后来他并没有将这对联中劝诫之深意了然于胸,最后落得个“锁枷扛”的境地。又如,宝玉分别在第三十回和第三十一回说要去“作和尚”,“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前文中对宝玉“作和尚”的结局就已经作出了暗示。

《红楼梦》一书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有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谶语。谶语极大地扩充了《红楼梦》的可阅读性、可预见性,连贯的文章脉络,一以贯之,让《红楼梦》具有极强的整体布局。即使《红楼梦》的完整版本仍未问世,但是通过文中的大量谶语我们依旧可以对《红楼梦》作出一定的还原。

作为《红楼梦》一大亮点的《红楼梦》诗词,除了其自身的文学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它所包含的對小说、对人物命运的隐寓都极为值得研究。谶语隐藏在诗词中,它对后四十回的猜想,对人物命运的明示,都有助于读者看懂《红楼梦》,或者说有助于读者抛开通行本的结局,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关于《红楼梦》的结局,这也是本文研究《红楼梦》诗词所想带来的一个最为理想的结果。

猜你喜欢

判词妙玉灯谜
猜灯谜,过新年
妙玉那场茶事
元宵猜灯谜
汉诗和译的文体研究——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为例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妙玉论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猜灯谜
论我国古代判词中的传统诉讼文化
浅议中国古代判词
徽州诉讼文书所见清代县衙门判词的制作*——兼评清代州县不单独制作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