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临床特征和维生素D水平分析*
2023-08-02王旭张茜丽董歧吕艳伟刘佳王振华李莹邱爽吴俊北京积水潭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急诊科足踝外科北京10005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7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北京10005
王旭,张茜丽,董歧,吕艳伟,刘佳,王振华,李莹,邱爽,吴俊(1.北京积水潭医院 a.医学检验中心,b.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c.急诊科,d.足踝外科,北京10005;.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7;.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北京10005)
老年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可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要争取早期手术,以尽早解除疼痛,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北京积水潭医院近年来创新性地开通了老年髋部骨折就诊绿色通道,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1],对可耐受手术患者在尽早手术治疗的同时,第一时间对其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等进行评估,为后续及早启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骨折风险提供必要的基线评估数据[2]。该绿色通道的建立,使北京地区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目前在临床中通过检测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来评估维生素D(vitamin D,VD)营养状态,故本研究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和25(OH)D水平进行大样本量回顾性分析,旨在为骨折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防止骨折的再发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低能量损伤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就诊,经X线检查和髋关节CT扫描诊断为髋部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并拟进行手术的≥65岁的老年患者1 300例。排除标准:近1年内服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糖皮质激素、活性维生素D等);合并肝脏、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折史、骨科手术史;炎症、感染、结核;消化系统疾病等。
1.2主要仪器与试剂 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25(OH)D试剂盒、校准品和质控品(德国罗氏诊断公司)。
1.3方法
1.3.125(OH)D检测 所有患者均在就诊当天确诊为髋部骨折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带有惰性分离胶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后立即送检。待血液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2~8 ℃冷藏保存,当日或次日完成检测。
1.3.2年龄分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龄分段标准[3],60岁以上人群可以划分成3组:60~74岁、75~89岁、≥90岁。在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将≥65岁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因此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也是将纳入的年龄标准规定为≥65岁。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日本老年医学会和日本老年协会在2017年将≥75岁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同时将≥65岁的人群分成3组:65~74岁组、75~89岁组、≥90岁组[4],本研究采纳了上述标准进行年龄分组。
1.3.3VD缺乏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国内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血清25(OH)D<20 μg/L为VD缺乏,<10 μg/L为严重缺乏,20~30 μg/L为VD不足,>30 μg/L为VD充足[5]。
2 结果
2.1研究对象髋部骨折发生情况 1 300例髋部骨折患者年龄(80.0±7.7)岁,其中,女性占比71%(923/1 300),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4倍,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发生率[n(%)]
2.2不同年龄段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一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90岁组老年人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而65~74岁组和75~89岁组老年人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特别是65~74岁组老年人以股骨颈骨折为主(χ2=44.261,P<0.01)。随着年龄增长,25(OH)D水平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4,P=0.002),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2.3不同骨折类型、不同性别分组下25(OH)D水平分析及分层比较 2种骨折类型手术患者的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为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按照年龄分层后,2种骨折类型手术患者25(OH)D水平构成的差别仍无统计学意义(χ2=5.558、3.591、6.537,P均>0.05)。女性患者25(OH)D水平低于男性[(17.03±9.29)μg/L vs(18.75±10.4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06)。分层比较显示,女性患者VD缺乏比例达到72.5%,VD缺乏风险是男性的1.14倍,见表4。
表3 不同骨折类型手术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表4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5(OH)D水平的分层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中,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4倍,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90岁组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65~89岁老年人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特别是65~74岁组老年人以股骨颈骨折为主。
VD缺乏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6],VD对维持骨骼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水平不足可加重骨质疏松症,影响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25(OH)D是客观评价VD水平的最佳指标,而1,25(OH)2D不推荐常规检测,仅用于某些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7]。本研究显示,接近3/4的女性患者存在VD缺乏,男性比例接近2/3。随年龄增长,25(OH)D水平逐渐减低。印度一项研究认为[8],25(OH)D水平可作为评估髋部骨折风险的有用指标。针对瑞典老年女性的一项研究发现[9],超过5年的25(OH)D水平不足与髋部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10年风险增加相关。Zhao等[10]研究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25(OH)D水平、股骨颈BMD和身高是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髋部骨折组的25(OH)D水平明显低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同时联合25(OH)D和身高两项参数的循证医学评估模型,在评估老年女性髋部骨折风险方面相较于其他指标的联合具有更好的评价效能。研究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年龄要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11],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显示,25(OH)D水平与骨折类型无关,与Zhao等[11]研究结论一致。但是研究发现,VD缺乏程度可能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12],提前进行VD补充,可能降低髋部骨折严重程度,尤其是粗隆间骨折的严重程度[11]。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以女性居多,VD水平显著低于男性,VD缺乏风险高于男性,但男性情况亦不容乐观。随年龄增长,VD水平逐渐减低。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其骨折类型有显著差异。要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已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VD水平的关注,进行及时补充和疗效监测,以期在降低髋部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防止骨折的再发生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