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守护 红色传承
2023-08-02中共延边州委宣传部
中共延边州委宣传部
李银基生前是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村民。他自发组织党员守护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风雨无阻、不改初心。从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垂暮,半个世纪的赤心守护,李银基早已与这些抛洒热血的英烈成为“生死之交”,直至生命铸成“墓碑”。因此,他入选“吉林好人”,并被评为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
不忘初心,守碑半个世纪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作为东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延边在各个时期的烈士共计16819人,烈士碑341个,这无疑成为延边人民心目中的精神丰碑。在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有着这样一处特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位于墓地的西北角,东边空出一片空地。原来,这是“守墓人”李银基老人的建议,他说:“这样烈士们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新中国温暖的阳光。”
时光回溯到59年前。1964年,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三合镇清泉村(2002年并入三合村)建成。纪念碑建成后,时任清泉村村书记的李银基自发组织村里30多名党员成立了义务扫墓护墓队为烈士扫墓。这些革命烈士有李银基儿时的玩伴,有他相交的故友;有的牺牲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有的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李银基。“烈士们用生命夯实共和国大厦的坚实基座,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活着的人要多来看看,让烈士们别太孤单。”这样朴素的念头在李银基心头升起,他在心中默默向烈士们许下了承诺。
每年清明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他都会带着祭祀用品来到烈士碑前,缓缓举起杯子,为革命烈士斟满一杯酒,洒在烈士碑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动作他已经做过无数次,但每每看到烈士碑上的名字,他的心里仍然沉痛。吴正默、朴春植、许仁权、李东植……他一边念着烈士的名字,一边用手轻轻拂去碑上的灰尘,如同老友一般。“农民住进了砖瓦房。”“小镇新增了绿化,可漂亮了。”“我们有图书室了。”他把家乡的变化都说给烈士们听,向他们传递着一条条喜讯,讲述着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一扫就是半个多世纪。2万多个日日夜夜,防火、清扫、维修,李银基视这里如生命般重要。
提起革命烈士的故事,李银基的双眼总是放光,讲起革命故事更是滔滔不绝。年迈的他,守着这座烈士墓,也守着那颗纯粹的初心。“革命烈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宣传好、守护好,把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让大家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牢记他们的革命精神。”李银基曾说,“我会一直守下去、一直讲下去,直到哪天走不动了、讲不动了……”
精神永继,红色星火同守护
前几年,李银基老人身体每况愈下,行动不便,无法经常去祭扫,但他却一直挂念着烈士纪念碑的情况。三合镇党委得知老人的情况后,通过向社会筹措资金,在离纪念碑不到百米的地方为老人建设了三合镇党员爱心公寓。从此,老人便住在那里,日夜守着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李银基老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护墓队伍逐渐壮大,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孩童,都熟稔瞻仰烈士碑的礼仪。烈士碑如有小的破损,村民更是争着去修复。半个多世纪以来,矗立在半山腰的烈士碑不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成为乡亲们有温度的亲人。村干部、扶贫干部、乡镇干部、驻三合军警干部等纷纷加入红色宣讲队伍,在边陲小镇掀起了宣讲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如今,清泉烈士纪念碑已经成为当地村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党员干部、村民都会自发来到烈士墓前,满怀敬仰地听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敬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
矢志不渝,护墓人薪火相传
2022年12月16日,李银基老人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厚重的一生。弥留之际,老人委托家人写下两封感谢信,分别送到了三合镇和三合村。信中,老人对镇政府和村委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照顾表示感谢,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遗愿,他希望自己离世后,能够有人接过“守墓人”的接力棒,继续守护英烈忠魂,传播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李银基老人离世后,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刘加胜郑重地接过“守墓人”的接力棒。村党支部将李银基老人的事迹和所获荣誉陈列在“守墓人”居住的爱心公寓里。党支部承诺这根“接力棒”会在村党支部书记手中一代代地传递下去,用信仰之火让英烈精神永放光芒。同时,按照老人临终遗愿,将其骨灰撒入家乡三合村西来河中,永远守护家乡的烈士们。
至此,这位半個多世纪的英烈“守墓人”以博大、洒脱的方式圆满离场,然而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哀思。李银基用半个多世纪的守护践行了他对烈士的承诺、崇敬与哀思,用63年的党员生涯诠释着一个党员的坚守。
没有委托,他把为烈士守墓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求回报,他把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当作应尽的义务。李银基用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守护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姜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