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
2023-08-02杨香洪
杨香洪
(南平市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建 南平 353000)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苏醒后容易出现苏醒期躁动症状,患者的注意力和意识状态发生改变,表现出语无伦次、无意识肢体动作、哭喊等不恰当行为,并引起心率、血压异常[1]。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造成导尿管、输液管等意外拔管以及破坏手术切口等不良后果,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影响[2]。药物刺激、感官不适、疼痛等因素更容易对腹部手术患者造成影响,尤其是腹部牵拉引起的疼痛难以忍受,导致腹部手术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风险更高。护理人员根据护理程序综合判断和分析,预知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等风险的发生,被称为预见性护理[3]。预见性护理可以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躁动风险因素进行预判,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减少意外拔管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本文选择11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旨在探究腹部手术患者应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通过批准后展开。以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实施腹部手术的110例患者为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每组5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年龄22~59岁,平均(40.12±5.29)岁;其中26例为女性患者、29例为男性患者;手术类型:胃癌手术13例,直肠癌手术18例,结肠癌手术24例;麻醉时间1.5~5.0 h,平均(2.95±0.78)h。对照组患者年龄23~60岁,平均(40.54±5.81)岁;其中25例为女性患者、30例为男性患者;手术类型:胃癌手术14例,直肠癌手术18例,结肠癌手术23例;麻醉时间1~5 h,平均(2.84±0.91)h。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①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将患者的麻醉风险程度评为Ⅰ~Ⅱ级。②患者能正常沟通,思维逻辑、神志均清晰。③符合全身麻醉手术条件。④家属和患者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协议书参加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有麻醉药物禁忌证者。②合并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存在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系统疾病史者。
1.2 方法 手术后两组患者均需转至麻醉复苏室,由复苏室护理人员进行监测和护理,如发生异常需立即告知医师给予针对性处理。
对照组患者在停留麻醉复苏室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复苏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为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高于95%,给予患者氧气支持[4]。对患者呼吸道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及时清理分泌物,防止患者误吸。固定留置在患者身体中的各种导管,防止出现挤压、折叠、脱出等问题[5]。
试验组患者实施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检查结果、疾病史、手术方式、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对麻醉的耐受力等,对可能引起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为患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麻醉苏醒预见性护理方案[6]。②术前心理护理:入院后,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细致评估,将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使其做好心理准备。患者可能会因为对手术和麻醉的担心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给予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7]。③术中护理:a.在麻醉注射前,与患者进行积极主动交流,安慰和鼓励患者,将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告知患者,使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得到缓解,避免其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提高患者对麻醉及手术的配合度[8]。b.术中做好保温护理,为手术室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提前将术中需要使用的冲洗液、静脉输入液预热,温度以40 ℃为宜,之后放入恒温箱中保温;将加热毯铺在手术床上,使患者的核心体温保持在37 ℃左右[9]。④术后体位护理:进入麻醉复苏室后,去掉患者的枕头,摆放至平卧位,让患者感到舒适。并对约束带的松紧程度进行及时调整,为了防止因体位不适或医疗器械压迫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定时帮助患者调整体位,有助于降低躁动发生风险[10]。⑤维持患者体内环境稳定:护理人员调整患者呼吸囊的频率参数,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0~20次,潮气量为7~8 mL/kg[11]。对患者药物残留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表情痛苦、呼吸不畅等问题时,及时使用氧气面罩给予患者氧气支持,防止发生低氧血症[12]。⑥舒适护理:调整麻醉复苏室的温度,注意为患者保暖,必要时可以覆盖加热毛毯防止患者失温。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患者意识尽早恢复[13]。⑦管道预见性护理:妥善固定各类留置导管,避免出现扭曲、折叠、脱出等问题[14]。由于导尿管对男性患者的刺激更大,男性患者的导尿管可以进行适当开放,使膀胱充盈情况得到缓解,避免因膀胱充盈过度造成苏醒期躁动[15]。⑧疼痛护理: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可能因腹部牵拉导致伤口疼痛难忍,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到舒适体位缓解疼痛。调整体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避免对患者的伤口造成牵拉,加重疼痛。遵医嘱采取合理的镇痛措施或给予镇痛药物,防止因药物残留作用导致患者出现通气不畅、呼吸道梗阻问题,避免由此引发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头痛、烦躁等症状,以有效减少发生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事件[16]。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 观察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并判断其严重程度。①患者躁动症状非常强烈,多名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完全控制情况为重度躁动。②在没有刺激和应激情况下患者出现躁动,同时还试图自行拔出引流管、气道导管等,但1名医护人员就可以控制情况为中度躁动。③在进行刺激性操作时,患者有肢体躁动现象,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关心和安抚后患者恢复正常为轻度躁动。
1.3.2 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监测并记录患者静息期和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eart rate,HR)、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
1.3.3 不良事件 统计各组患者苏醒期不良事件,如非计划性拔管、呼吸道梗阻、呕吐物误吸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5.0软件整理研究中涉及的各种数据,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有10.91%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与对照组的32.7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n(%)]
2.2 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和静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试验组患者静息期的HR、DBP、SBP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期两组患者的3项指标均有所升高,而试验组的指标水平波动程度小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和静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和静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s)
2.3 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期不良事件情况 试验组患者有3.64%的苏醒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的16.3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期不良事件情况[n(%)]
3 讨论
全身麻醉患者在拔管15 min后是苏醒期躁动的多发期,属于急性发作症状,躁动伴随交感神经过度亢奋,从而引发创面出血量增加、意外拔管、误吸、反流等不良事件[17]。这是因为患者在全身麻醉后体内会滞留大量的药物,导致患者大脑皮质的敏感性更高,多种外界因素会对大脑皮质造成刺激,从而引起躁动现象[18]。此外,拔管、吸痰等操作也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刺激,当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后血压会随之升高,引发躁动症状。当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较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作时间为15~30 min,主要的缓解措施包括语言安抚、药物干预、导管拔除等[19]。所以,在麻醉复苏室对患者进行高效、安全且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对苏醒期躁动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预见性护理应运而生。预见性护理是在充分了解疾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对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20]。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可以有效评估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风险发生,提前控制引发躁动的因素,从而实现预防躁动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预见性评估低温是诱发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针对性的实施保温措施,防止患者因体温下降引起躁动。疼痛也是引起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加强患者术后疼痛护理,采取体位调整、镇痛等措施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使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得到缓解,并通过音乐疗法加快患者意识苏醒,有效预防躁动发生。
心率及血压升高也是引起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期的HR、DBP、S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有效防止躁动发生。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苏醒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发生苏醒期不良事件效果显著。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患者应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的应用,能明显的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同时还有助于减少其他不良事件、稳定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