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康复路径对结肠癌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08-02李春艳
李春艳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结肠癌是肿瘤外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多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变。其病灶部位多为结肠黏膜的上皮。高脂肪饮食以及纤维素摄入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1]。结肠癌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在中晚期多以消化不良、腹胀、腹痛、黏液便等症状为主,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诱发肺转移、肝转移、恶病质、腹腔积液等严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2-3]。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较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结肠癌手术的最终康复效果同临床护理干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4]。基于此,本次研究随机选择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120例,就其护理康复路径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护理康复路径的应用价值,确保手术疗效,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结肠癌病,行结肠癌手术治疗。②患者经专科检查后明确诊断,手术均顺利完成。③患者具有良好的精神、意识状态,能够有效交流沟通。④患者知晓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⑤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1.2 排除标准 ①患有其他影响肠道功能的病症。②具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无法有效交流沟通。③合并其他重要气管功能障碍。④依从性差。
1.2 一般资料 随机择选120例于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治疗的患者,就诊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均确诊为结肠癌,行结肠癌手术治疗。以抽签法分组:常规组患者60例,年龄35~77岁,平均(48.0±4.3)岁;男、女例数分别为35例和25例。康复组患者60例,年龄34~77岁,平均(47.7±4.6)岁;男、女例数为34例和26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并发症预防、饮食、生活指导等基础护理措施。
1.3.2 康复组 患者予以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康复护理小组。医院应抽调医护人员组建手术康复护理小组,以相关临床路径标准为依据,结合患者病情及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康复路径。②路径实施。护士长应详细向护理人员介绍护理康复路径的具体内容,包括休息护理、常规检查、基础护理、体位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防护、卫生清洁、活动指导、心理干预等。当值护士应严格按照康复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并根据患者术后身体指标情况尽早予以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制订合理、专业、个性化的分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和督促患者定时定量遵医嘱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同时,还应关注和了解患者在康复期间的心理状况,及时对负性情绪进行干预和安抚,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和护理依从性。③监督评估。分管护士应及时、准确的对护理康复路径相关内容项目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每日在工作结束后对患者病情以及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和改正,以确保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实施干预效果。④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患者肠道功能、体质状况、病情恢复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详细告知其住院后居家康复训练相关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对康复方案进行合理调整[5]。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代入SPSS 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 两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恢复时间以及评价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s)
2.2 护理效果 临床统计显示,经过护理干预,常规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6.67%(52/60),其中33例患者为显效(55.00%),19例患者为有效(31.67%),8例患者为无效(13.33%);康复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67%(58/60),其中46例患者为显效(76.67%),12例患者为有效(20.00%),2例患者为无效(3.33%),两组疗效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6.261,2.131,3.927,P=0.048,0.012,0.144,0.048)。
2.3 VAS、健康知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经过临床护理,术后在VAS评分方面,常规组(5.32±0.81)分,康复组(4.17±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71,P=0.000)。在健康知识评分方面,常规组为(27.56±3.81)分,康复组为(33.21±3.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5,P=0.000)。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方面,常规组(27.93±5.56)分,康复组(40.17±2.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42,P=0.000)。
2.4 护理满意度 常规组和康复组护理后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临床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结肠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年群体(40~50岁),且以男性居多[6]。结肠癌对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危害严重,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细胞会沿着肠壁及肠管出现环形及上下纵向蔓延,浸润肠壁深层,并通过血流、淋巴管等转移侵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8]。手术是目前临床诸多疾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的诊疗,手术切除是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结肠癌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就是切除手术,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9]。对结肠癌手术治疗而言,治疗效果不但和手术技术、完成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关联。手术操作过程中伴随一定的风险隐患,且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而且直接影响患者最终的恢复效果[9]。因此,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而言,术后早期阶段对患者实施全面、规范、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10-11]。
临床护理路径是在基于传统临床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住院患者群体发展创新而来的一种以时间横轴为设计基础的新型、综合性临床治疗护理干预模式[12]。护理康复路径是其中主要针对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干预路径。其主要指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制定规范、系统的护理干预路径,通过入院指导、病情讲解、健康宣教、检查诊断、手术治疗、用药指导、饮食干预、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措施,在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避免其住院时间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临床疗效。同时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康复医师积极协作,实现手术治疗与围手术期护理的紧密衔接,在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术后早期阶段及时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刺激和促进患者康复[13-15]。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结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采用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其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VSA评分低于常规护理患者,健康知识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常规护理患者,且临床总有效率(96.67%)和总满意度(93.33%)也均高于常规护理患者(86.67%,78.33%),P<0.05。
由此可见,将护理康复路径应用于结肠癌手术临床治疗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肠道功能,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