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3-08-02吴锦霞
吴锦霞
(南平市第一医院儿科,福建 南平 353000)
高热惊厥是常见的儿科急症,高发人群为6个月~6岁小儿,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征[1]。小儿在发作前会出现38.5~40 ℃的发热症状,随着体温升高可能会发生高热惊厥,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全身性发作的临床症状。一般有简单和复杂两种发作类型。简单型的发作形式为全身性发作,发作时间在10 min内,每日发作1次,神经系统在发作前和发作后都不会出现异常情况[2];复杂性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形式,发作时间超过15 min,每日多次发作,神经系统在发作前会出现异常情况[3]。惊厥停止后,患儿即可恢复神志,一般不会对脑部造成损伤,但是25%~40%的初次惊厥患儿会在之后发热时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其中转变为癫痫的比例为2%~7%[4]。小儿身体抵抗力较弱,且中枢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如果惊厥多次反复发作或者发作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大脑缺氧,对脑细胞造成损伤,对患儿的智力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小儿高热惊厥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至关重要,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及时控制病情,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为了探究在小儿高热惊厥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选择了78例高热惊厥的患儿展开本次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中选出78例出现高热惊厥的患儿作为对象展开本次研究,均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入院。根据奇偶数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n=39):患儿年龄0.5~5岁,平均(2.43±0.62)岁;18例为女性患儿、21例为男性患儿;体温38.1~40.5 ℃,平均(39.22±0.43)℃;原发疾病:13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胃肠炎、15例上呼吸道感染。试验组(n=39):患儿年龄0.7~5.5岁,平均(2.73±0.58)岁;19例为女性患儿、20例为男性患儿;体温38.3~41℃,平均(39.43±0.51)℃;原发疾病:12例急性支气管炎、10例急性胃肠炎、17例上呼吸道感染。上述两组患儿临床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要求。本次研究达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在通过批准后展开。
1.1.1 纳入标准 ①均存在发热症状,腋下温度超过38 ℃。②突然出现惊厥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局部肌群、全身肌肉阵挛性或强直性抽搐,同时双眼上翻、斜视或凝视,持续时间为10 s~10 min,之后快速恢复意识,部分患儿伴随大小便失禁等症状。③本次研究获得家长的同意,自愿签署协议书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因为遗传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损伤、颅内感染等原因所致的惊厥患儿。②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者。③智力发育、生长发育迟缓或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为本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患儿入院后,采取止惊、退热、吸氧支持、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②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监测,若患儿体温超过38.5 ℃,需根据医嘱选择适宜的降温药物。③在医师指导下为患儿使用抗惊厥药物,根据致病原因对症用药。④及时对患儿口腔中的分泌物进行清除,使其呼吸道保持畅通,并采取擦浴、冷敷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⑤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如果患儿出现牙关紧闭的情况,需及时使用开口器帮助患儿松口。
1.2.2 试验组 为本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详细措施如下。
1.2.2.1 病情观察 高热惊厥病情发展较快,可能出现反复抽搐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到位。对患儿的呼吸、体温、血压、心率、意识、面色等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光反射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儿呼吸出现深浅度变化或者呼吸暂停,可能是中枢呼吸衰竭的预兆,需准备随时进行抢救[5]。每日对患儿进行体温测量,视患儿病情发展每日测量4~6次,对患儿的发热类型进行观察,协助医师进行治疗。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患儿抽搐的情况、发作程度、发作类型、伴随症状、发作停止后精神状态、间隔时间、持续时间、是否有刺激发作诱因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6]。当患儿惊厥症状缓解后,观察患儿神志恢复情况,观察是否有呕吐物、口腔是否有异味、是否发生皮疹,观察患儿甲床、指甲、口唇、耳垂等部位判断缺氧情况。采取降温措施后,每30 min测量并记录1次体温。
1.2.2.2 环境护理 将病房设置在光线温和的位置,控制病房湿度和温度,最佳湿度为60%、最佳温度为22 ℃。同时,为了避免患儿病情恶化,要保持病房安静,防止出现强光刺激或噪声干扰。
1.2.2.3 吸氧护理 患儿在惊厥时会出现呼吸不通畅、耗氧量增加等问题,可能造成脑组织缺氧,从而增加脑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脑组织水肿,加重惊厥症状,所以,患儿缺氧时间和程度严重影响脑损伤程度和预后效果[7]。护理人员需及时对患儿进行氧气支持,使脑组织缺氧情况得到快速改善,并做好氧流量调节,做到安全用氧[8]。给予氧气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儿脑部缺氧情况,恢复意识和面色。此外,患儿惊厥发作时可能出现呕吐物,因此,在给予氧气支持前需将呕吐物清除干净。
1.2.2.4 呼吸道护理 为了避免因分泌物误吸造成患儿窒息,应使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者采取右侧卧位。为患儿穿着透气性好、宽松的衣物,并将衣扣、衣领松开。同时,准备电动吸痰器,便于将患儿鼻咽部分泌物和呕吐物及时吸出和清理。患儿在抽搐发作时,可能出现咬伤舌头的现象,可以将压舌板放入上下牙之间。护理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对患儿强行按压,防止导致医院性骨折[9]。
1.2.2.5 高热护理 当患儿体温超过38.5 ℃时,需要采取头部放置冰枕、冰袋,温水擦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也可以根据医师处方采取药物降温,药物包括布洛芬颗粒、小儿布洛芬栓、对乙酰氨基酚颗粒[10]。患儿在退热时身体会大量出汗,因此,在降温治疗后需要擦干患儿的皮肤、勤更换衣物,避免造成感冒;注意患儿的衣着和床上用品要保持干燥、清洁、平整,防止造成压疮或皮肤感染。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及面色变化,出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师,并及时进行救治。患儿高热时唾液会减少,导致口腔中细菌滋生,容易引发牙龈炎、舌炎等疾病,要及时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和护理,使用生理盐水为患儿擦拭口腔,确保患儿口腔卫生[11]。
1.2.2.6 心理护理 小儿发热惊厥病情紧急、危重,再加上患儿年龄比较小,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会更加严重,导致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低。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的沟通,通过玩具、游戏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加深患儿的信任感。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儿的疑问,耐心安慰、鼓励和开导制止患儿哭闹行为。此外,由于患儿年龄小,家属也会出现紧张、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并为家属耐心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提高家长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12]。
1.2.2.7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由浅入深、反复多次的讲解方式,让家属了解高热惊厥的疾病知识,掌握如何进行紧急处理和预防的方法,尤其是加强对有复发风险的患儿家属加强宣教,通过健康指导手册、医学书籍,加深家属对病情复发的可能性、预防的重要性及预防措施的理解和掌握[13]。
1.2.2.8 饮食护理 患儿在惊厥发作时应暂停进食,发热时避免食用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需必要可以通过静脉滴注保持患儿体内电解质和营养平衡[14];抽搐停止后,鼓励患儿食用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较高且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由于患儿在发热时食欲会减退,可以根据患儿的口味准备合理食物,选择适宜时机进食,但不宜过饱。总之,小儿发热惊厥患儿应选择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坚持少量多次饮食,增加饮水量,避免给患儿的肠胃造成负担。患儿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其肠胃功能减弱,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呕吐、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应选择清淡、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汤、面条、馒头等;长时间发热还会增加小儿体内各类营养物质的消耗,需要补充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摄入量,如肉类、蛋类、鱼类、豆制品、乳制品、新鲜的水果、蔬菜等。注意少量多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如有必要每日进行1~2次口腔护理[15]。
1.2.2.9 出院指导 由于小儿发热惊厥反复发作率较高,因此,在出院前应做好出院指导。为家属耐心讲解如何进行家庭急救,当病情发作后,首先拨打120,将患儿摆放为侧卧体位,在患儿上下牙之间放置软硬适宜的牙刷等物品,以免患儿咬伤舌头,之后对其人中、合谷等穴位进行准确按压。如果患儿体温高于38.5 ℃,配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16]。告知家属鼓励患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叮嘱患儿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叮嘱患儿在感冒流行季节减少进入公共场所次数,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②两组患儿均采集空腹血,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血糖、血钠、血钾、血钙。③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包括食欲缺乏、虚脱、休克等。④在出院前为家长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护理舒适性、护理方法、操作技能、服务水平等内容,家属根据自我感受进行评价,评分范围在0~100分。当总分超过90分表示非常满意,总分在60~90分表示满意,总分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5.0软件整理研究中涉及的各种数据,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n(%)],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s),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试验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s)
2.2 对比两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情况 试验组患儿的血糖低于常规组,血钠、血钾、血钙水平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情况(mmol/L,±s)
表2 对比两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情况(mmol/L,±s)
2.3 对比两组患儿相关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儿相关并发症情况[n(%)]
2.4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 试验组患儿家长对本次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n(%)]
3 讨论
目前,对引发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尚无准确的临床研究结果,可能的诱发因素如下:①小儿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②患儿兴奋性和一致性神经递质平衡受到破坏。③患儿的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全。由此可知,小儿出现高热后,会对其神经系统造成刺激,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引发小儿高热惊厥[17]。临床实践表明,持续惊厥会导致患儿呼吸障碍从而造成大脑缺血,对脑细胞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18]。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提升护理效果的作用显著。综合护理干预是基于常规护理,从患儿病情观察与针对性处理、住院环境维护、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方面加强干预,使护理更加全面,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继续恶化,从而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
临床实践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中有极高的可行性,通过对患儿心理和行为的干预、及时纠正家属的错误认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9]。在护理时,需针对发热症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当患儿体温达到39 ℃需反复进行头部降温,超过39.5 ℃需反复进行全身降温,其中,物理降温的安全性更高,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有头部冷敷、温水擦浴、头枕冰袋等。患儿惊厥发作时,护理人员需及时做好针对性处理,将患儿摆放为平卧体位、解开衣领,给予吸氧支持,通过呼吸器进行呼吸辅助,观察患儿的瞳孔、意识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立即进行抢救处理,防止引发脑疝[20]。此外,护理人员需要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吸收新的护理观念、完善护理措施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加强对小儿心理沟通方式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使护理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本次研究中,经过综合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儿,比常规组有更短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P<0.05);试验组患儿的血糖、血钠、血钾和血钙水平恢复效果也优于常规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试验组仅有5.13%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51%(P<0.05);另外,在满意度方面,试验组患儿家属中97.44%表示满意,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4.62%(P<0.05)。上述结果说明,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疾病控制、病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等方面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儿高热惊厥护理质量,缩短患儿康复时间,促进生化指标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