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齐特与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2023-08-02叶雄伟
叶雄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河源 517200
2 型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体力活动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1]。据调查显示,2 型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2.8%[2]。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受损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其受损程度也不断增加。现阶段,临床中糖尿病治疗药物较多,如双胍类、磺脲类等,双胍类以二甲双胍为主,可降低空腹或餐后高血糖,下降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但单一用药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可联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3]。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大致相同,但口服后的胰岛素分泌效率不同[4-5]。为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门诊于2021 年1 月—2022 年10 月接收的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格列齐特与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药物治疗。将选取对象以计算机法(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随机编号:0.01~0.90,设≤0.45 编号为干预组,≥0.46 为研究组)分为干预组(n=45)、研究组(n=45)。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6]诊断标准;②家属或患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存在禁忌证者;②不具有用药依从性者。
1.3 方法
1.3.1 干预组 本组采用格列齐特(格列齐特片,国药准字H44021632,规格:80 mg)联合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3021803,规格:250 mg)进行治疗。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口服,初始剂量10 mg/次,2 次/d,隔日增加口服剂量10 mg,症状得到改善后可维持剂量,10~20 mg/次,2 次/d。格列齐特用法用量:口服,初始服用剂量为40~80 mg,1~2 次/d。随着患者血糖水平变化可适当将服用剂量调至80~240 mg,2~3 次/d,待血糖水平得到稳定控制后可维持初始剂量。
1.3.2 研究组 本组采用格列喹酮(格列喹酮片,国药准字H10970124,规格:30 mg)联合二甲双胍(与干预组相一致)进行治疗。格列喹酮用法用量:于餐前口服,服用剂量为15~180 mg,一般服用剂量<30 mg/d,若服用剂量≥30 mg/d,需分早、晚各1 次服用,但单次最大服用剂量应≤60 mg。
1.4 观察指标
血糖指标:采用电子血糖仪监测空腹时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血糖波动:指标包括日内血糖最大值与日内血糖最小值之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三餐餐后2 h血糖与餐前血糖值之差的平均值(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标准值分别为<4.4 mmol/L、<2.2 mmol/L。
不良反应:包含恶心呕吐、上腹痛、便秘、腹泻、皮肤过敏。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干预组,干预组的空腹血糖值低于研究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P<0.05
images/BZ_97_271_387_2275_487.png研究组(n=45)干预组(n=45)t 值P 值12.35±2.45 12.40±2.37 0.098 0.922(9.36±2.06)*(10.16±2.13)*1.811 0.074 9.46±1.89 9.51±1.76 0.130 0.897(7.23±1.60)*(6.88±1.55)*1.054 0.295 9.33±1.47 9.41±1.51 0.255 0.800(6.36±1.28)*(6.89±1.44)*1.845 0.068
2.2 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波动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每日最大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比较[(±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P<0.05
images/BZ_97_271_854_1229_958.png研究组(n=45)干预组(n=45)t 值P 值9.44±1.78 9.56±1.80 0.318 0.751(3.36±1.29)*(3.97±1.36)*2.183 0.032(4.80±1.41)*(5.56±1.45)*2.521 0.014 4.66±1.59 4.69±1.65 0.088 0.93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恶心呕吐、上腹痛、便秘、腹泻、皮肤过敏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2 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多发于成人且逐渐趋于低龄化,门诊接受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也相对普遍。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利用效率过低,导致血糖指标持续处于高水平,造成体内血管、神经发生病变,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治疗手段多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β 细胞功能水平来起到控制血糖、缓解病情的目的[7-8]。药物治疗是患者青睐的治疗手段,常见的药物包括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 SGLT-2)抑制剂等。其中,双胍类以二甲双胍为代表,属于治疗2 型糖尿病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控制血糖指标水平。但经大量临床研究及文献结果表明,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导致葡萄糖利用率相对较低[9-11]。单一服用二甲双胍的临床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需联合其他2型糖尿病药物提升临床疗效。
现阶段,多数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多以单一治疗与联合治疗比较为主,但联合治疗与联合治疗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12]。在本项研究中显示,同格列齐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相比,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在控制餐后2 h 血糖水平方面更为显著,而在餐前空腹血糖控制方面却相对较差,并且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在改善血糖波动水平方面更为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格列齐特与格列喹酮虽均为磺脲类,而格列喹酮属于短效药,餐前30 min 服用该药后,于餐后40~120 min 胰岛素水平逐渐升高,峰值位于餐后60 min,在餐后2 h 时的血糖水平降低效果更为明显。而格列齐特通过促进胰岛素β 细胞产生胰岛素,也能在餐后提高胰岛素水平,但餐后2 h 时的血糖下降效果并不明显,说明格列齐特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效率相对缓慢,分泌达到峰值的时间有所延长[13-14]。在本研究结果中,同干预组相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其原因在于同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格列喹酮极少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相比格列喹酮,格列齐特出现恶心呕吐、红斑、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15-16],因此,说明研究组用药更加安全。
综上所述,格列齐特与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均有一定控制血糖效果,而后者在控制血糖幅度方面的应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