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中纺织服饰考辨
2023-08-02郑新王燕李强
郑新 王燕 李强
摘 要:《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优秀蒙学读本,内容完整、韵律和谐、对仗工整、意境高远,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纺织服饰信息,对研究古代服饰与礼仪大有裨益。现今学界对《千字文》中相关服饰概念的解析往往从人文角度出发倒推服饰的衍变而忽略服饰自身。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与纺织服饰考古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早于黄帝时期;中国古代无论是织染技术还是纺织机械的发展程度都远超今人所想;冠帽、束带甚至衣料都可以成为阶级划分的标志物,甚至影响整个王朝的兴衰。
关键词:《千字文》;纺织;服饰
中图分类号:TS941.19 K89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3)02-0063-07
《千字文》是南梁周兴嗣(469~537年)所著蒙学经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经典蒙学读本之一。全书共126句,每句皆为四字韵文且左右两两对仗,涉及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伦理、教育、为人处世、生活起居、园林等方面[1],纵览全文可发现其中有8句与纺织服饰相关。虽只有8句话,但仍从服饰起源、古代纺织工艺、古代纺织机械改进及官服阶级制度等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古代的真实生活。文字所涉及的一部分纺织服饰信息虽不符合当今“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观,但对我们了解古人的精神风貌或传统服饰制度都大有裨益。
1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与服装起源、服装制度
关于《千字文》中“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这句话,学界观点多解释为“仓颉创造文字,嫘祖发明衣裳”。正是由于对“始”的解读,才会让人产生关于服装起源、服装制度的误解。
“始”在文言文中有“开始、方才、曾经”的意思,“乃”作为副词有“于是、却”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中的“始”与“乃”的意思应该分别是“开始”“于是”,那么关于此句的传统解读即为“仓颉创造文字,于是嫘祖发明衣裳”。从史学角度出发服装远早于文字出现,因此传统观点对于“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
首先,黄帝距今约4720年,仓颉和嫘祖都是黄帝时期的人物,一个是黄帝的大臣,一个是黄帝的元妃。虽然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1万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发现了由纺织印痕所装饰的陶器,葛布也成为我国新石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衣料[3]。抛开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出现在同一时期,这属于小概率的事件,现出土的实物资料足够佐证嫘祖并非发明衣裳之人,至于会有此种传说遗留,多半是为当时的政治目的所服务――借嫘祖之名巩固统治、稳定治安;其次,从古汉字字源学维度出发,与服饰有关联的古汉字可以佐证服饰的起源出于古人对携带工具的现实需要,受制于彼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材质为皮质;最后,从哲学研究维度,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服装的雏形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携带工具的原始皮质腰带[4],现代人类大约在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显然文字的发明远远落后于服装的起源和形成。
对于“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解释,一是,没有具体发明者,文字不是仓颉创造的,服装也不是嫘祖发明的,这两者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点滴积累而逐步发明的,但为了神化统治阶级就将功绩赋予政治人物。二是,衣裳并不是指现代意义的衣服,而是指服装制度,因为华夏服装制度是“上衣下裳”。这种服装制度与华夏祖先对世界秩序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周易废荡谴芳锹迹骸盎频邸⒁ⅰ⑺创挂律讯煜轮危侨≈钋ぁ!盵5]。牶笏煲浴按挂律选蔽蕉ㄒ路疲咎煜乱岳瘛H牵拿饔胫贫鹊南群笾N拿饔敕啊⒒奈拿饔敕爸贫日饬蕉怨叵凳怯星鸬摹7翱隙ㄊ窃缬谖拿鳎腔奈拿魅丛缬诨姆爸贫龋虼酥荒芩祷频凼逼谌范嘶姆爸贫龋奈拿魅词窃缬诨频凼逼诰统鱿值摹?
2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中“丝染”的解读
“墨悲丝染”展现了战国时期华夏五色理论和复染、套染工艺。《千字文》中“墨悲丝染”源于《墨子匪尽分小白幽友约舅空叨驹唬骸居诓栽虿裕居诨圃蚧啤K胝弑洌渖啾洌晃迦氡兀言蛭迳印9嗜静豢刹簧饕玻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含义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抵相同――即人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展成为好人和坏人。但相比较,前者更能体现华夏文化的内涵,原因在于这句话体现了华夏的五正色五间色理论。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正间色”理论体系。《礼记》记载:“衣正色,裳间色。”译为上衣服正色,下装服间色。同理“苍”的古义是指青黑色,是间色,表示地位低下,如古代“苍头”特指男性老年仆从。黄色作为正色表尊贵,可从《易防ぁ坟浴傲澹粕言笨话摺R虼恕叭居诓栽虿裕居诨圃蚧啤蓖逑至斯蠹鈁6]。显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仅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没有区别尊卑方面的含义,因为“朱”(赤)、“墨”(黑)都是正色。
此外,“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体现了战国时期古人掌握了复染和套染。所谓复染,即同一种颜色为加深在衣料上的染色程度而进行反复着色的过程。植物纤维的特性决定了它与纤维发生染色反应时由于亲和力低,单次染色仅有少量色素可以附着,因此若想得到理想的色彩须进行多次反复浸染。进行复染时需注意在两次浸染之间,所染纤维需直接晾干而不可拧水,否则会影响后续浸染的着色效果。套染虽听起来较复染繁琐,但两者工艺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反复浸染纤维而着色,区别在于,复染是单一颜色的浸染,套染则是将纤维浸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交替或混合染色,以便調和出所需要的间色。
3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中的冠帽礼仪
《千字文》中“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中“高冠”“缨”体现了古代的等级制度。高冠并非高山冠,因为高山冠亦称通天冠,是古代帝王所戴冠饰,级位仅次于冕冠。由于《千字文》两两对仗,每四句讲述一个故事,因此我们结合“高冠陪辇,驱毂振缨”的前面两句“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更能理解其中含义。通读发现此处所指的是一个高官,因此“高冠陪辇”中的高冠显然不是指皇帝,因为“辇”指代的是帝王辇车,所以高冠只能指官员本身的等级高,因此,“高冠陪辇”的意思应为一位高官陪在皇帝的辇车旁。
冠作为古代男子的头衣,与现代人佩戴帽子的意义完全不同,冠的实用性与帽相比并不是很强,冠只是照顾发髻而生,因此冠的社会功能性更为重要[7],即“冠”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主要标志,因此后人把冠解释为帽子失之偏颇。古人对冠帽的各部分分别命名并赋予内涵(图1),这无疑是礼仪文化的反映。华夏大地作为文明的摇篮,对人们的一言一行有着严苛的标准,在此规范下“德行”便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指标,正所谓德高望重,由此便自然而然衍生出一系列“禮”来展示德行。因此,“礼”为“德”表,二者和谐统一。冠帽文化作为礼文化的分支,背后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体现[8],也正是由于“礼”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等级观念得以传播。
4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与豪奢阶层的快意人生
《千字文》中“世禄侈富,车驾肥轻”是“乘肥衣轻”“乘肥马,衣轻裘”的另一种表达。这句话的词源是《论语》。《论语》公冶长篇有:“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雍也篇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由此可见“车驾肥轻”是车者对肥、驾者对轻,即是“乘肥马,衣轻裘”。
冕服作为一种见证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兴衰演变的文明成果,虽只限于特定人群穿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服饰,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礼”念已经在千百年的传承间超越物质本身而升华为所代表阶级的精神文化表征。以完善衣冠礼仪制度的周代来讲,此时的冕服有6种,分别为大裘冕(图2)和其他五冕,其中以大裘冕等级最高[9],穿着场合也最为隆重。在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下,作为“真龙天子”的帝王无疑是世间最受人尊崇的人,天子尚以裘为贵何况百姓?由此可见,裘皮对古人的意义十分重大。裘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地位与原料难得密切相关[10]。成语“集腋成裘”就是说用狐狸腋下最柔软的一小块毛皮做成裘服,我国古代服饰受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采用平面裁剪技术,衣物以袍服为主。足可见做裘服原料之难得,工艺之繁复,即使在今日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因此,不同于其他衣料,裘在官僚体制中有着极为明确的政治指向及经济目的。
5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中“礼”与“雅”的体现
《千字文》中“耽读玩市,寓目囊箱”讲述的是东汉著名唯物论思想家王充即使身处闹市依然能够全情投入专心读书,目光里全是书袋和书籍的典故,其中“囊箱”即装书的箱子,多泛指书籍。回到服饰信息本身,“囊”即盛物的口袋,古代服饰没有口袋一说,因此一些随身物品则必须放入囊袋中以便外出佩挂在腰侧。从已有文献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囊袋的身影,至汉代开始逐渐划入服饰礼制的行列,因此不同阶层的人囊袋用途大为不同,官吏用于盛印绶,庶民则盛佩巾,北魏则用不同绣样表示官员等级。唐士大夫佩戴一种叫“鱼袋”的囊袋(图3),名画《步辇图》中就曾描绘了赞礼官禄东赞穿圆领小袖长衣佩帛鱼的场景。五代时,官吏佩戴囊袋的记载已经从正史中消失,但囊袋在官绅阶层的礼仪化用途并未随之消逝。宋朝承袭唐制,虽仍推行佩鱼制度,但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化,只授鱼袋省去鱼符。同时“荷包”一词也在此时出现,囊袋就是“荷包”的前身。
在古籍有关囊袋的记述中,香囊和香袋就占据半壁江山,且名画中也多有描摹(图4),我国佩香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的记录始于先秦[11]。记载周代礼仪的《礼记纺谠颉罚骸澳信垂隗钦摺耘迦莩簟!苯岷弦酝奈南鬃柿霞翱脊攀滴锟梢苑⑾郑合隳也唤隹梢耘逑阋栽鲆侨荩窃毯诵矶嗳宋募壑怠O隳倚∏汕宜嫔砼宕鳎钍屎献魑盼锼透等艘员砩钋椋ㄍ?)。唐诗《遐方怨》:“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在《红楼梦》中更是作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见证,并以此为纽带从侧面推动故事情节的演进[12];香囊的实用价值是精神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古人给衣物、书籍等熏香,不但可以衣袂飘香更是可以防虫防潮,便于衣物、书籍的保存。古人有此习俗便不难理解为何《千字文》中“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是“箱囊”而非“书箱”了。
由上可知,囊袋虽小,却在古人的巧手中衍生出多种功能,并在一次次传递中承载了相思、关爱等情愫。物品一旦被注入情感就不仅仅只是物品那么简单。但无论是何种用途,囊袋的出现都是古人将实用主义与仪容秩序相统一的价值追求,是古代以“礼”和“雅”为内核的雅致思想的物化表现。
6 “妾御绩纺,侍巾帷房”中男权思想的体现
《千字文》中“妾御绩纺,侍巾帷房”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第一个是“绩”与“纺”的区别,第二个是明晰“侍巾”的含义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等级关系。“绩”在《说文解字》中有释“绩,缉也”“缉,绩也”,“绩”“缉”两字互训,让人不知其意,但段玉裁引“传曰:‘丝事毕而麻事起矣”,并注“绩之言积也,积短为长,积少为多”,可知绩是将原来分散的麻纤维接续成连续的长麻纱。所以“绩”“缉”只与葛麻纤维的处理相关,有“绩麻”“缉麻”之说。关于“纺”,《说文解字》注释“纺,网丝也”,这让人很难理解,所幸段玉裁注:“纺,纺丝也。纺各本作网,不可通。唐本作拗尤误。今定为纺丝也三字句,乃今人常语耳。凡不必以他字为训者,其例如此。丝之纺,犹布缕之绩缉。《聘礼》曰:‘宾裼,迎大夫,贿用束纺,郑曰:‘纺,纺丝为之,今之縳也。縳见下文。白鲜支也。据此,是纺丝专用作绢也。”可见,“纺”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纺绳,二是纺丝。“绩纺”又称“纺绩”,是指从事纺织活动。两者是动作与结果的关系。
“侍巾”是“侍巾栉”的简称,在此情境下“侍巾”可理解为妻妾服侍主人或夫君的饮食起居于内房[13]。此外,“侍巾”还可表示内命妇名及侍妾,《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记载协律郎萧弘愈:“未婚,有侍巾之子曰满,年九岁,俊秀惟肖,可为父后。”唐代作为古代最开放鼎盛的朝代之一,女子境况尚且如此[14],足可见其他朝代时地位尚不如妾的“侍巾”女子的浮萍人生。由此可见,“侍巾”虽与服饰相关但本身的重点更侧重于“侍”而非“巾”,侍是目的而巾只是手段。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下,纺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劳动,完全可以用来代表女性,相类似的名称除“侍巾”外还有“巾帼”“裙衩”等。无论是以上哪种解释均可理解为服饰与古代阶级制度的表里关系,即服装为外向物化的等级区分,实质是为维护所处时代的阶级关系而存在。
7 “恬笔伦纸,钧巧任钓”与“丝绸大国”的崛起
《千字文》中“恬笔伦纸,钧巧任钓”包含4位发明家的典故[15],他们分别为蒙恬发明狼毫笔、蔡伦造纸、马钧改进织绫机以及任公子钓鱼。在史料记载中对马钧的描述寥寥无几,但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机械制造专家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裴松之在《三国志贩郊即分谐圃拊唬骸奥硐壬煜轮梢病┦烤悠叮怂肩被洹社被迨?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工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处提及的织绫机原为西汉时陈宝光妻所创造的一种织绫提花机,原有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蹑,由此不难发现过多的综蹑操作难度加大,工人操作熟练度低就势必导致生产效率极度低下,因此精美的提花织物才有资格作为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至三国时期织绫机虽已经有所改进但马钧仍觉得可以再进一步。经过反复研究将织绫机进化为十二蹑五十片综或六十片综,本质为多综少蹑的多综多蹑织机。经再次改良后的织机便可用一个蹑来控制多片综,既达到了多蹑的效果又使得操作简化,生产效率提升5倍有余[16],当代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反推复原(图6)。古代纺织业具有一定的闭塞性,因此世代传习便是纺织工艺改进的主要手段。马钧在相对闭塞的条件下对提花机进行改造意义空前,为汉代丝绸外交打下坚实的基础。足可见,无论是从我国古代机械发展史、纺织史抑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创举,但后世失传实属可惜。
8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与君子文化
将“束带矜庄,徘徊瞻眺”翻译过来可理解为:衣带穿着整齐端庄,举止从容,高瞻远瞩。而提到端庄与举止自然便联想到中国古代所推崇的君子文化。束带系于腰以整饰衣冠,带是绅带的简称。《论语饭背ぁ罚骸笆⒂诔墒褂氡隹脱砸病!薄端问穩烦摄纱罚骸罢偌团鄞醪釉袷!庇纱丝杉魑泄撤沃匾槌刹糠值拿沤蠼峁乖兀矸萁准兜南笳髯饔迷洞笥谑导视猛尽?
先秦时期由于裁剪技术的制约,服装的门襟多为左右交叠覆盖的方式,为了避免衣料散落需在腰间缠绕系扎长方形布料,这种长方形布料便是束带的前身,此后不断发展成为象征身份的腰饰留存于世。束带以材质的种类和束系的方式分为系带和革带[17]。系带通常由织物组成与服装的面料相同或相似,按照大小宽窄可进一步分为宽束带和袢带。《论语饭背ぁ返诎苏旅衔洳嗜手械摹按奔词谴蟠鳾18]。所谓大带(图7)是用丝帛裁制成条状的朝服腰饰之一,系带的一种;革带常见于男装,为皮质,除固定衣料外还具有储物功能。革带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虽稍显不同,但都可作为身份等级的凭证。如魏晋时期革带在前期基础上增加装銙和环袋名为蹀躞带,环下之袋可收纳而銙因材质和颜色不同,所代表的身份地位自然泾渭分明。汉代采用绶作为牵引官印的丝带,和官印一起配在腰侧,因此称印绶。唐代之后,绶带已经脱离官印成为配饰[19]。“带”作为服饰制度创立伊始便存在的重要配件,在官服制度成熟前一直起着区尊卑、明贵贱的作用。
“束”在古代同时也是代表纺织物的单位,五匹即为一束[20]。由此可见“束”本身就可以理解为是“带”一定规模的物化词,既然可作为计量单位,那么在古代某些特定时期丝帛等高档纺织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同货币通用的说法是符合情理的,足可见其在古代的地位之尊贵。因此《千字文》中所描述的束带,“束”不仅是表动作“系束”更可以代表身份尊崇。
从审美角度来说,韦应物《休暇东斋》的诗句:“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可见经束带整理过的衣冠使人意气勃发、风度翩翩。成为翩翩君子是大部分古代男性的最高追求,而“君子之学”在儒学思想体系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抛开统治者强加于束带上的政治因素,本身整理仪态的功能就符合人们对美的自觉追求,从服饰文化角度解读“束带矜庄,徘徊瞻眺”是从美学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形象。
9 结语
综上所述,(1)黄帝时期确定了华夏服装制度,但华夏文明早于黄帝时期;(2)《诗经》中有很多关于服饰颜色的描写,可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复染和套染的存在;(3)“高冠陪辇,驱毂振缨”通过对冠帽的描述体现了古代的等级制度;(4)裘在资源匮乏的古代无疑是一种奢侈品,但“尊贵”更多体现在裘皮具有的阶级象征意义维系著整个等级体系的运作;(5)囊袋的出现是古人将实用主义与仪容秩序相统一的价值追求;(6)“纺”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纺绳,二是纺丝;(7)侍巾除表示“拿毛巾侍候外”还可表示内命妇名及官名;(8)纺织机械的改良不仅是生产率的提升更是纺织业蓬勃发展的开端;(9)束带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重要组成部分的门襟结构元素,它的阶级身份象征作用远大于实际用途。
随着时代的巨变,传统文化的解读与传承形势严峻。本文将蒙学“范本”《千字文》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相连接作为全新的切入点,诠释《千字文》中的服饰信息,对研究传统服装形制的活态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寿大本.《千字文》今注[M].北京:北京书店,2020:1.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05,256.
[3]徐昀徵,朱宏斌.我国古代葛的种植栽培及葛织品利用[J].农业考古,2021(03):177-184.
[4]陶园,于伟东.基于工具携带作用的服装起源研究[J].丝绸,2015,52(05):71-75.
[5]黄煌.“垂衣裳”与儒家礼制[J].周易研究,2011(04):84-89.
[6]董恩林.论中和之道的内涵与践行准则[J].孔子研究,2021(02):58-71.
[7]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8]宋玉婷,陈艺方.基于德与礼的思想看古今冠帽的审美变化[J].美与时代(上),2020(09):91-93.
[9]罗富诚,谢红.唐宋《衣服令》对比研究:以皇帝冠服为例[J].丝绸,2020,57(11):94-99.
[10]王红进.《诗经》服饰材料考之裘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3):63-64.
[11]武丽芳,孙亚云.古代香包艺术形式演变的文化内因探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9,32 (02):103-106.
[12]闫艳.古代香囊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19-122.
[13]房玄龄.晋书(卷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773.
[14]沈起炜,徐光烈.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43.
[15]万军杰.唐代“妾”的丧葬问题[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9(01):186-200.
[16]佚名.经典蒙学:千字文(续上期)[J].中国漫画,2020(06):16-17.
[17]张润生.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啡逼诘幕抵圃旒衣砭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79-84.
[18]孫佳仪,吴希滢.传统服饰门襟的连接结构[J].艺海,2022(05):70-73.
[19]李强,李斌,梁文倩,等.中国古代纺织史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27-28.
[20]李强,李斌,夏克尔啡?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戥学术研究[J].服饰导刊,2016,5(06):24-34.
Abstract: As a rare and excellent reading book of ancient China,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is complete in content,harmonious in rhythm,neat in pairs,and high in artistic conception.Moreover,it contains rich informat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which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clothing and etiquette.Nowadays,in the academic circle,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lothing in the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tends to backward deduce the evolution of clothing and ignore the clothing itse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arlier than the period of Yellow Emperor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extile and clothing archaeology.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weav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and textile machinery in ancient China is far beyond the present thought.Crowns,ribbons,and even cloth could become symbols of class division and even influ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entire dynasties.
Key words: Thousand-Character Classic;textile;cl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