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3-08-02李靖嬛岳丽娜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心痛胸痹穴位

李靖嬛,岳丽娜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急诊科,北京,10001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疮疡科,北京,100010)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1]。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2]。本证属中医学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中医的胸痹心痛病对应西医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现代医学指出,该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存在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胸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4]。临床上对于该类型的疾病以西医治疗和护理为主,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但仍存在诸多不足[5]。中医在胸痹心痛病诊疗和护理方面经验丰富,遵照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原则辨证施治、辨证施护,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优势与特色在临床中备受关注[3]。本文对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工作进行综述,旨在为保持和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和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1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现状

1.1 一般护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起居若惊、神气乃浮”,因此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十分重要[2]。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起居有常,心痛发作时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床旁摆放物品不宜过多,但应备好抢救器械和药品。护理人员禁止大声喧哗,注意把握探视时间,急性期谢绝探视,使患者保持正常休息及睡眠。病情轻者可轻微下床活动,重症者绝对卧床休息,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以改善呼吸功能,一切日常生活均需医务人员协助。严密观察患者胸痹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如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重点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变化,必要时定时测量并做好记录。本病常于夜间发作,应加强夜间病房巡视,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应急处理[4]。

1.2 辨证施护

1.2.1 心血瘀阻型: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主因为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4]。此证患者应适当活动,以使气血流通,控制病情发作,切忌大喜大悲,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而导致病情发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多食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畅通,忌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6]。中医施护:此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调护原则。①病室内应保持温暖,汤药宜热服,必要时给予热水袋温暖四肢。②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油腻,可增加山楂、红茶等活血之品。③密切关注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精神紧张,以利气机条达。④每日指压按摩心俞穴和膻中穴等穴位,背痛患者可取心俞穴和肺俞穴给予拔火罐理疗[5]。⑤可取神门、内关等穴位给予针刺理疗干预。⑥根据病情适当采取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功法进行锻炼,培元补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3]。⑦发病期绝对卧床休息,病室环境安静,限制探视。⑧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频率、持续时间及面色、汗出、肢温等情况,若痛剧、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警惕出现真心痛的危重症候,应立即吸氧并告知医生,做好抢求准备。

1.2.2 气滞心胸型:气滞心胸型胸痹心痛病患者多为气机郁滞、肝失疏泄、心脉不和所致。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剧,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弱[7]。此证患者应重视情志护理,饮食方面指导其食用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中医施护:此证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原则。①病室内应注意保持光线柔和,清凉温润。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晚餐不可过饱,可用薤白、葱白、粳米熬薤白粥行气导滞[8],饮食方面也可加入陈皮、青皮等行气之品[9]。③此证型患者病情发作、加重与情志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做好患者情志护理工作,注意患者情志变化,做好心理疏导,给予理解和安慰,予以足够的关怀,积极协助其排解不良情绪,为患者分析不良情绪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气血条达。保持心情愉快,以使气机调达,不可抑郁忧伤或情绪波动太大,同时避免不良因素刺激,以防情志过极而加重病情,日常应避免过于劳累紧张[10]。④中药宜热服,以利活血化瘀、温阳补气,少量多次服用方式。⑤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常用柴胡、郁金等药物,中成药有心可舒片、心脑宁胶囊[11]。⑥张敬等[12]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心俞、膻中、双内关穴位可改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心绞痛的程度和频率,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可视患者情况给予穴位贴敷。

1.2.3 痰浊痹阻型:痰浊痹阻型胸痹心痛病多为气机痹阻、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所致。胸闷而心痛或胸痛彻背,心悸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少食腹胀、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脉细滑,阴雨天气发作严重。此证患者应重视饮食和呼吸道方面的护理。中医施护:此证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痹为原则。①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通风,注意休息。②饮食宜清淡,以通阳泄浊为原则,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以减少痰浊内生。患者平素可多食用萝卜等宽中理气的食物,食用柑橘、莱菔、竹笋、枇杷等水果、蔬菜,以化痰消食,多食用通畅大便之食物,如粗纤维蔬菜。告知患者不要多食用甜食,严禁食用油腻食物,减少饮用茶品,可采用海蜇煎汤代替茶品,肥胖患者注意严格控制饮食量,减轻肠胃负担[13]。③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正确咳痰,深呼吸后进行排痰,咳嗽痰多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嘱其多饮水。④心悸气短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护理。气短严重患者,可采用针灸,刺激气海。⑤方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煎后趁热服用,可宽胸散结,通阳除痹。⑥中药穴位贴敷,主要穴位有心俞、膻中、内关,均为行气活血的关键穴位,可对症增加祛痰要穴丰隆穴,药物组方包括当归20 g,川芎20 g,丹参20 g,桃仁20 g,桂枝10 g,细辛5 g,具有疏通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调整一身之阴阳[14]。⑦精神抑郁者要加强情志护理,以达气顺痰消的目的。⑧若患者出现便秘情况,可取适量番泻叶泡水缓解症状[5]。⑨水肿患者注意记录患者24小时尿量。

1.2.4 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胸痹心痛病患者多为心脉痹阻日久,渐致气虚所致。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质红,脉细无力或代[4]。此证患者应重视休息,保证日常有充足的睡眠,并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中医施护:此证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原则。①室内通风,生活环境宜安静优雅。②此证型患者正气亏虚,遇劳加重。因此应保证患者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减少探视,避免过度劳累,体力许可时适当活动,以不引起心痛为度,忌劳累。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指导患者进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山药、百合、黄芪、大枣、蜂蜜、桑葚、枸杞子、乌梅、西洋参、莲子心,瘦肉、牛乳、蛋类、鱼肉、甲鱼等。多食姜、羊肉等驱寒食物。忌食辛辣刺激、过热等易于伤阴之物。④每日用西洋参1 g 煎水代茶饮,或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各10 g煎水代茶饮,适当配合益气养阴的中药如山药、黄芪、百合熬粥以调补[15]。⑤中药汤药宜温服,可用大枣20 g,黄芪15 g,西洋参10 g 煎服,达到补气调血、补阳的作用[16]。⑥此型患者多为久病者,情绪多表现为焦虑、忧郁,护理上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以防情志不遂而耗伤气阴,多关心体贴,耐心劝导,解除忧虑及恐惧心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使其保持情绪稳定[17],发挥情志调护及药物治疗的双重效应,避免惊恐,尽量排除各种噪音。⑦若患者出现头晕时,需卧床休息,起坐需缓慢不宜过快,告知其少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头晕严重者设专人看护,进行全面的生活照顾[5]。⑧阴虚阳亢较重者需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以防阳升风动而发生中风。⑨自汗、盗汗多者,应及时擦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而感冒[4]。⑨可选取内关、神门等予以针刺,胸痛甚者可以三七粉1.5 g、沉香粉1 g 吞服[17]。失眠时可遵医嘱进行耳穴压豆,压皮质下、神门、心等穴位。⑩日常进行缓慢的体育锻炼:可采取散步、慢跑、体操等方式,改善血液循环,也可以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锻炼之法[10]。

1.3 情志护理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病因之一为情志失调,导致气血痰瘀交阻,心脉痹阻不通。中医情志护理属于心理疗法,针对性的拟定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实施干预,有效解除患者顾虑和烦恼等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去接受治疗[18]。

1.3.1 以情移情:护理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情绪、病情等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到“投其所好”,以此达到“以情移情”的干预目标[19]。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听戏剧、听音乐、参加适量社会活动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调整患者情绪,避免患者将过多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从而减轻患者的抑郁、紧张等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使紊乱气机得以调整,气血疏通,减轻病情[20]。

1.3.2 以情养情:患者入院后,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体贴患者,态度温和,多陪伴患者,让患者了解胸痹心痛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全面、透彻地了解自身疾病,从而消除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主动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家属认识到情志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意义,鼓励家属陪护患者时多体贴关怀、多安慰鼓励,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感染患者,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心态乐观积极。家属多与患者沟通,相互彼此开导,达到去忧除烦效果,稳定患者心态。

1.3.3 以情制情:基于传统医学角度,以情制情即是采用喜、怒、思、忧、恐、悲、惊七情相胜原理进行干预。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有效调节内分泌,以养神养心法调节患者神经中枢及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21]。护理人员表现出对患者足够的关心、关怀,向其讲述积极配合最终治愈的案例,以此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向其传达亲人、朋友的关怀,使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治疗护理期间积极配合,进而调节其机体,间接性促进其康复速度[19]。

1.4 中医护理技术

1.4.1 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也是中医理疗常用方法。穴位贴敷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治疗原则,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治疗指导,可通过贴敷在皮肤上,药物直接作用于相应穴位,使药物直接透过皮肤而进入血液循环及病处,从而发挥药物和穴位的作用效果。药物吸收过程中无须经过肠胃道和肝脏,可使更多的有效成分被患者吸收,达到更好的病情控制效果。相关文献[22]指出穴位敷贴“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胸痹心痛患者穴位贴敷药物应选用辛温芳香、行气活血之品,没药、丹参等是常用的行气活血药物,肉桂、附子等具有极强的温阳散寒作用。内关、心腧等穴位是治疗心系病症的常用穴位,具有温养心脉、行气活血化瘀等作用。穴位选取可根据患者不同病症表现进行选择:胸闷、胸痛患者可选用肾俞穴、心俞穴、脾俞穴、膈俞穴进行贴敷;心悸、气短患者可选用膻中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进行贴敷;合并便秘患者可选用吴茱萸作为贴敷药方,穴位选择神阙穴;若为虚寒性便秘可取上巨虚穴和天枢穴进行贴敷;若为实热性便秘可选用上髎穴、次髎穴、支沟穴和足三里穴进行贴敷[5]。干预前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穴位贴敷的作用、注意事项,嘱患者多按摩,激发经气。定时更换药物,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敷药后若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时,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积极配合处理。穴位贴敷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之功效,补内治之不及,可有效的改善胸痹心痛病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的时间,护理效果显著[23]。

1.4.2 耳穴贴压:中医古籍《内经灵枢》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是各宗脉聚集部位,各脏器在耳郭上均有相应的代表区域,一旦脏腑功能失调,在经络传导作用下,耳郭上的相应区域会出现异常[24]。人体脏腑之气可经经络汇聚于耳,不仅可反映脏腑病理生理情况,也是疾病调治的刺激点[25]。耳穴贴压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耳与经络关系密切,能反映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耳穴贴压通过刺激耳内的迷走神经,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可对患者的脏腑进行调节,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抑制病情发作的作用[26]。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胸痹心痛病患者可按照患者的症状表现选取穴位。胸闷、胸痛的患者应选取神门穴、交感穴、心、肾、内分泌等进行贴压;心悸气短的患者应选取皮质下、神门穴、心肺肾进行贴压。耳郭区心、胸穴为心脏病治疗要穴,有强心安神、活血养血、理气止痛之效;内分泌穴为内分泌系统反映区,有通络祛邪、培精益气、活血通络、利湿理气、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交感穴是活血、止痛要穴,能够有效缓解脏腑器官疼痛,改善血液循环[12-13];神门穴可改善心绞痛、健忘失眠、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症、降低血压等;心穴可强心、清火、降血压、安神除烦、活血通窍;肝穴可理气活血;肾穴可壮肾阳、益精气;皮质下穴可活血止痛、醒脑开窍、调节大脑皮质功能、镇静安神、改善睡眠;诸穴合用,具有调节气血、调和阴阳、调整脏腑之效[24]。贴压前,用75%的乙醇对贴压部位皮肤消毒,用小方块胶布对准穴位紧贴按在上面,而后轻轻按揉穴位,按压力度以患者感到发胀以及发热的“针感”为最佳,每个穴位按揉1~2 min,按压3~5 次/d,每隔1 日更换1 次。耳穴贴压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告知患者按压部位不可沾水,按压时不可采用揉搓手法,避免皮肤破损导致耳穴感染,加重病情,并进行饮食指导,宜多吃高蛋白以及易消化的食物等[5]。

1.4.3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一,主要是通过选取合适穴位应用轻和之力和柔和之力进行按压刺激穴位,而后经经络传导对全身经络进行调节,调和脏腑,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胸痹心痛患者按摩穴位可选取心俞、神门、膈俞、内关、膻中、三阴交等,按摩上述穴位可缓解患者心痛胸闷等症状[20]。按摩手法选用压、揉、点、掐法等,按摩力度以患者酸痛、麻、热和胀为宜,护理人员操作前需将双手摩擦以使手部温度提高,并将按摩膏或滑石粉涂抹在手上,避免按摩过程中搓伤患者[5]。

1.4.4 中药足浴:《医宗金鉴》记载:“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入”。中药足浴可使药物性能通过皮肤经经脉直达脏腑,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中药组方:红花、三七、金银花、玄参、当归各30 g,生甘草15 g。煎取药液约500 mL,倒于足浴盆,加入热水混合成共约2 000 mL 药液,保持温度39~43℃,双足置于足浴盆,水深以超过踝关节5 cm为宜,每次维持浸泡30 min,1~2 次/d,间隔时间为3~7 h。胸痹心痛足浴方具有活血止痛、补气益心之疗效,对患者的心脏及血液循环起到改善作用,可缓解疲劳,促进睡眠。中药足浴技术深受患者喜爱,睡前足浴,改善睡眠效果尤为显著[27]。

1.5 膳食护理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中医认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易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故发胸痹心痛[2]。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做到膳食结构合理,将合理控制饮食作为稳定病情和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日常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忌食高盐、肥甘厚腻、辛辣刺激、过冷、过烫、葱蒜等胀气之品。宜多食瘦肉、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清淡易消化、不可过饱,尤其晚餐不宜过饱,控制体质量,同时纠正不良嗜好,戒烟限酒。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辨证、病因病机制定药膳食谱: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重点控制盐分的摄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少食多餐,忌饮酒,平素可多泡菊花、草决明、枸杞子等饮用;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者可食益气活血粥:炙黄芪、当归、党参、红枣、桃仁先将诸药水煎取汁,再入苡米熬成粥服;瘀血闭阻型胸痹心痛者可食用山楂桃仁露:鲜山楂(或山楂片)、桃仁、蜂蜜煎汁,1 勺/次,2 次/d,3个月1 疗程;气机郁滞型胸痹心痛者可食薤白粥:薤白、梗米加葱白3枚煮粥;胸痹心痛日久属气阴两虚者可食参麦粥:丹参、党参、麦冬水煎取汁,再加红枣、梗米煮粥分次食用;偏阳虚者:宜多食韭菜、茴香、葱头、芥、姜等;偏阴虚者:宜多食木耳、大枣、海带、乌梅、龟肉等;平素体质偏气虚者:宜多食山药、核桃、莲子、香菇、扁豆等;体胖多痰者宜:多食芹菜、冬瓜、苡仁、赤小豆[28]。

2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1 存在的问题

中医学是祖国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医学成果,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临床中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有辨证施护、情志护理、生活起居、穴位贴敷、膳食护理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治疗胸痹心痛患者中疗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重视及改进。①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针对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面的指南与标准,相关护理理论也有待系统化[5]。②中医护理技术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具有良好效果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缺乏临床研究数据佐证。③中医疗法治疗疗程长,临床应用局限性大。④饮食与治疗不协调,针对不同辨证类型的患者,临床治疗措施与饮食要求不尽相同。⑤存在护理人员过分强调让患者卧床静养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患者感受,导致其出现不适,甚者引起逆反心理,而致医嘱遵从性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⑥未能给予患者睡眠护理,导致部分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精神状态变差,进一步导致机体整体素质下降,不利疾病预后。⑦患者出院指导、出院后延伸护理重视不足。

2.2 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可改进如下:①在今后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研究中,需制订相应护理指南标准,逐步完善理论体系,使护理理论得到系统化[5]。②重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推广,优化改进相关研究方法,大力推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发展,将更多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到临床护理中。③鼓励研究人员深入挖掘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发展和创新中医护理措施,从而促进临床治疗进程,更好的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相关症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效果。④不同辨证类型的患者,治疗措施与饮食要求也不尽相同,故应针对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指导,纠正胸痹心痛患者饮食不节的习惯,改善患者的预后。⑤不同中医辨证类型的胸痹心痛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卧床休息措施,气滞血瘀型、情志不遂型患者,可取半卧位,逐步增加活动量;气虚两湿型、痰浊痹阻型患者,宜以静卧为主,护理人员协调患者生活起居,帮助其适当进行床上活动,并给予穴位按摩护理。⑥心静则养神,神静则元气固。应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通过健康宣教、宣传栏、宣传手册等措施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环境对于患者病情的重要性,控制病房温湿度、光线强度适宜,维持良好、舒适的病区环境;可根据“闻香治病”的中医原理使用菊花枕等保健枕,保证睡眠质量[29]。⑦制定适合患者中医辨证类型的出院指导,出院后实施延伸护理。建立多层次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类型多样化,培养社区专业护理人员,提高患者遵医嘱行为及生活质量。

3 小结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生与机体久咳、长期郁怒等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理论和理念的运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中医护理管理以辨证施护及整体观为特色优势,护理时体现“三因制宜”理念,从患者病情角度出发,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优质的护理服务,能有效改善患者胸痛胸闷症状,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目前,临床关于胸痹心痛病的护理是以西医方案为主,医务人员应重视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于胸痹心痛患者的意义,积极研究适合该类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更好地促进患者临床治疗进程。中西医结合是医疗行业发展重要方向之一,二者优势互补,对提高救治效率、加快疾病恢复速度和提升远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医护工作者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心痛胸痹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夏季穴位养心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心痛不如行动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心痛的感觉
辨证施护胸痹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