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移民语言适应

2023-08-01周庆生

语言战略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范式移民

提 要 对于移民群体在移民后的居住国异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中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实现跨语言沟通,移民语言跟居住国主体语言长期接触会发生哪些语言变化,产生何种结果等问题,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移民语言适应的概念,根据移民群体的语言活力,将语言适应的选择策略或选择类型区分为顺外传内(传承)、同外弃内(同化)、隔外存内(分隔)、融外削内(融合)、游外离内(边缘化)等5种,以描述移民语言适应的双维度特性、历时性、多样性、长期性、调适性、双向性和多面性,并论证移民语言适应的研究范式。移民语言适应研究也可与普通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海外华语传承等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互为借鉴。

关键词 移民;语言适应;语言接触;祖语;范式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3)04-0057-12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30405

On Language Adaptation of Emigrants

Zhou Qingsheng

Abstract After an emigrant group moves to another country, how can they overcome the language barriers and realize cross-lingual communication in the heterogeneou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host country? What are the linguistic changes and consequences of long-term contact between the emigrant language and the dominant language of the host country?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emigrant language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language vitality of emigrant groups, five selection strategies or types of language adaptation are distinguished, which are: (1) adaption to the external dominant language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ernal emigrant mother tongue (inheritance); (2) assimilation into the external dominant language and abandonment of the internal emigrant mother tongue (assimilation); (3) isolation from the external dominant language and living in the emigrant language community (segregation); (4) integration into the external dominant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weakening emigrant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5) floating on the edge of external dominant languages and internal emigrant languages (marginalization). This article, in terms of emigrant language adaptation,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dimension, diachrony, diversity, protracted nature, adaptability, bidirectionality, and polyhedrality, and demonstrat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The study of language adaptation of emigrants can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earch in general linguistics, contact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ethnic linguistics, overseas Chinese inherita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and related fields.

Keywords emigration; language adaptation; language contact; heritage language; paradigm

一、引 言

(一)解題

本文是《语言适应-传承模式:以东干族为例》(周庆生2018b)一文的续篇。

移民这个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解读,在本文中,移民跟土著、世居居民或原住民等名称相对,主要指跨国移民,包括海外华人及其后裔,具有跨国家、跨政体、跨语言、跨文化等特性;不包括国内移民,国内移民的特性相对简单一些。移民语言亦称移民母语、移民祖语(heritage language)、移民传承语、少数族裔语言、族群语言或弱势语言;跟移民语言相对的是移民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主流社会语言或优势语言。

从学术意义上看,“适应”(adaptation)这个概念,长期以来,似乎未曾进入一些学科的话语体系。但是,自从达尔文研究生物有机体跟其生活环境的关系、提出“适者生存”理论以来,“适应”理念开始引起其他很多学科的关注,成为这些学科一个新的学术热点或学术增长点。

心理学者提出的“适应”(adjustment)是指“自身需求与环境障碍之间平衡的行为过程”。文化人类学者认为,跨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个体与新文化环境的平衡,即“个体与他们环境的契合”(Gudykunst & Hammer 1988:107)。本文聚焦移民語言适应,主要关注移民群体如何面对居住国主流社会语言大环境,如何在一个陌生的主流社会语言大环境中生活,如何处理各种语言障碍问题。

(二)语言适应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铺开,世界人口跨国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移民语言与生存问题不断产生。

移民群体更多关注语言障碍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困扰。当移民群体迁入一个全新的居住国,要在一种异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中生活,他们如何跟周边庞大的陌生人群交往?如何跟陌生人长期共生共存?如果移民自身的语言能力不能满足居住国语言环境的需要,他们将选择何种策略来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语言适应研究者更多关注:移民语言跟居住国主体语言长期接触会发生哪些语言变化?会产生何种结果?移民居住国的相关政策会对移民的语言生活产生何种影响? 移民语言生活模式会对居住国的相关群体、相关地区、甚至会对居住国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总而言之,语言适应研究涉及语言、移民、社会、教育、文化、民族、政治、心理、经济等诸多因素,尚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在我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中,该研究领域基础仍显薄弱,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语言适应研究

跟移民语言适应相关的两大主要研究领域,一是语用学中的语言适应研究,二是社会语言学中的跨国移民语言适应研究。语用学的语言适应研究旨在从不同语体、不同语境、不同语言风格等方面,研究语言如何适应语境,语境如何适应语言,抑或二者如何相互适应;社会语言学中的跨国移民语言适应研究旨在研究移民语言跟居住国主流社会语言之间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变化。这两大研究领域研究语言适应的切入点、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等均不相同。

(一)语用学中的语言适应研究

1.国际研究

在国际语用学领域,语言适应研究近40年,但该研究依然是语用学中的一个前沿课题。

20世纪70年代初,柴尔斯和波维斯兰德(Giles & Powesland 1975)提出,语言适应研究旨在解释言语风格变化中的言语趋同、言语趋异和语言保持等交际策略,解释言语变化如何受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言语适应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吸引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归因原则和群体特征原则。譬如,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一方改变自己原有的发音、语速、停顿、语码等语体习惯,去接近对话人的语体习惯。这种言语趋同的变化,旨在追求获得对方的赞同、接受、喜欢或好感,以增进相互理解、良好的交际效果及相互吸引。

世纪之交,维索尔伦(Verschueren 1999)将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范式引入语用学领域,系统提出了“语言适应论”(Linguistic Adaption Theory)。选择和适应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语言和语境相互适应是指“语言适应语境,或者语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Verschueren 1999:62)。它既包括语境变化引起语言的适应,又包括语言的选择引起语境的改变和重塑;它“废黜”了传统语用学派“分相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将语用学引入生物学的研究范式之中,致力于探索“语言对人类生存贡献了什么,是如何贡献的”(罗迪江,兰晶2014)这一根本性问题,从而使语言适应论具有本体论的地位。

2.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语用学中的语言适应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国外语言适应理论及成果介绍

如刘正光(2001)《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马丽(1998)《言语调节理论的形成及应用》、武波(1996)《言语适应理论与过渡语变异研究》、李元胜(2007)《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申智奇(2005)《语用照应的动态顺应性》等。

(2)语用学中语言适应的实证研究

在吸收国外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术界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如袁义(1992)《社会语言学中的言语调节理论研究》、李素琼与吴庄(2005)《论称谓选择的言语适应过程》、张忠梅(2004)《从认知角度看跨文化交际中的程式化语言》、冯广艺(1993)《语言运用中的适应原

则——语用原则论之三》等。申慧淑(2011)运用国际语用学中的语言适应理论,调查研究了迁到北京居住的中国朝鲜族,这些朝鲜族移民既要适应汉语普通话,又要适应韩语。他们跟普通话使用者和韩语使用者在人群、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朝鲜语的使用,使之在语音、词汇、语法、语调及书写上出现了变化。该研究分析这些变化,总结出朝鲜族移民语码转换、语言趋同等语言适应策略。

(二)社会语言学中的跨国移民语言适应研究

社会语言学中的跨国移民语言适应研究,在研究对象、目标、类型和范式等方面(下文将详细论述),跟语用学中的语言适应研究存在很大差异。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社会语言学中跨国移民语言适应研究都似乎刚刚起步,移民语言适应理论和研究范式尚在探索之中,个案研究也不多见,学科地位也有待进一步确立。

1.理论研究

(1)祖语概念和祖语传承类型

郭熙(2017:12)界定了海外华人的语言——祖语的概念:“‘祖语取字面上的‘祖传语言之义,主要指社会主体语言之外作为语言文化传承的祖辈语言”。祖语传承分为3种类型:一是完全传承型,即传承者通常有其社会和家庭基础,除了完整习得母语外,还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祖语教育;二是传承中断型,指传承者的家庭祖语习得和后续的学校祖语教育不能持续完整地进行;三是完全隔绝型,指“下一代完全没有接触祖语”,即使“祖语家庭或者社区或多或少地给了他们一定程度的接触机会”(郭熙2017:16)。

(2)语言传承概念和语言适应的多种模式

周庆生(2018a)界定了语言传承的概念,阐释了语言传承的主体、对象、环境、心理以及时空径向,分析了影响语言传承的多种因素,构建了跨境语言传承模式。另外,从适应与传承的视角,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阐释了东干族的语言适应方向、适应过程、适应结果,分析了多重因素对语言适应的影响,论述了语言适应的同化模式和传承模式,提出了跨境移民“顺外弃内”“顺外传内”“隔外存内”3种语言适应模式周庆生(2018b)。

(3)华语传承模式

李春风(2021)参照周庆生(2018b)的语言适应-传承模式和郭熙(2017)的祖语传承3种类型,构建了缅甸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华语传承模式。第一阶段(1960年以前):全缅甸“顺外传内-完全传承”模式;第二阶段(1960~1990年):缅北“顺外传内-传承受阻”模式,缅南“顺外弃内-传承中断”模式;第三阶段(1990~2000年):缅北“顺外传内-传承复苏”模式,缅南“顺外拾内-传承复苏”模式;第四阶段(2000年1月~今):全缅“顺外传内-传承复苏”模式。

2.个案研究

(1)东干语言适应与语言传承专著

《“一带一路”守望者:东干族的语言适应与语言传承》(周庆生,等2020)是首部关于东干族语言适应与语言传承的个案研究专著。该书运用语言适应和传承理论,抽样调查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的语言使用状况,阐释东干人的语言适应方向、语言适应过程和语言适应结果,分析多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东干族语言适应的影响,构建跨境移民语言适应-传承模式,较系统较完整地提供了东干民族语言适应和语言传承的典型案例。

(2)东干语言使用与语言传承论文

韓苗苗(2019)从社群关系、教育状况、传播媒介、文学创作等方面描述了东干语发展现状,并从传承主体、客体、社会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东干语传承的因素。丁宏(1998)从东干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使用特点分析了东干文化在与异文化接触中的传承与变迁。

(3)海外华人的华语传承研究

李春风(2021)探析了缅甸不同代际华人华语传承模式变迁及其成因,客观分析了流动性社会中华语传承的特点、走向及启示。姚敏(2021)考察了海外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之间的互动机制,为全球华语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刘慧(2021)发现华人家庭在华语传承中起着留根育苗的重要作用。曹贤文、金梅(2021)调查了美国新泽西州华语传承情况,大多数华二代明显呈现出从中文到英文的转用过程,但是他们的中文听说读写4项技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保持。

3.小结

有关社会语言学中跨国移民语言适应理论和个案方面的研究,国内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国际上我们尚未见到与国内相似的研究。总体看来,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初现端倪,但总体成果还显得有些单薄和不确定,目前划分的3种移民语言适应模式还不够系统全面,划分标准和依据还不大清晰,研究范式尚未涉及,移民语言适应理论和个案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进一步探讨、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三、语言适应概念与类型

(一)语言适应概念

维索尔伦(Verschueren 1999:62)从语言与语境相互适应的视角界定语言适应概念,认为语言适应是指“语言适应语境,或者语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据此,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理论往往称为语用学的语言适应理论。

本文拟从移民祖语适应居住国主流群体语言的视角界定语言适应概念,认为语言适应是指移民群体长期持续跟居住国主流群体发生语言接触,从而引起移民群体原有语言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这里,接触和变化是语言适应的两个实质性要素。

“接触”是语言适应的先决条件。不同语言的接触会促成接触各方原有语言发生变化。语言变化是相互的和不同程度的,但移民语言变化可能会比居住国主体语言的变化更大一些。变化往往发生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上,一个维度是对移民祖语的保持或丢失,另一个是对主体语言某些成分的借用或离弃。接触双方可能会完全保留原有语言而不吸收新语言成分,或者在部分保留原有语言的同时部分吸收新语言成分。接触双方在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自然会形成多种不同的语言变化结果。“变化”可以视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但就语言变化本身而言,变化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二)语言适应类型

1.分类

根据移民群体的语言活力,语言适应可以分为:顺外传内(传承)、同外弃内(同化)、隔外存内(分隔)、融外削内(融合)、游外离内(边缘化)五大类型。其中,顺外传内、同外弃内、隔外存内3种类型/模式笔者(周庆生2018b)已经提出。

2.基本字词概念解读

为了减少理解偏差,先简要解释一下相关字词的含义。

内:指移民的祖语、传承语或本族语;外:指移民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主流社会语言。顺:顺应,传:传承,如顺外传内;同:同化,弃:放弃,如同外弃内;融:融入,削:削弱,如融外削内;隔:隔开,存:存留,如隔外存内;游:游离,离:离开,如游外离内。

“顺外传内”型简称“传承型”,指移民群体顺应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传承自己的祖语;既接触学习主体语言,又保持传承自己的祖语,兼通祖语和主体语言。

“同外弃内”型简称“同化型”,指移民群体大多数或完全转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放弃自己的祖语,达到语言融入和语言同化的结果。

“隔外存内”型简称“分隔型”,指移民群体语言与居住国主体语言保持较大的隔阂,互不接触,互不交往,移民群体只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移民祖语圈内生活。

“融外削内”型简称“融合型”,指移民群体多数已转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融入主体语言文化之中,自己的祖语文化大幅度削弱。

“游外离内”型简称“边缘化型”,指移民群体既没有学好、掌握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也没有学好、掌握自己的祖语,游离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边缘。

3.分类标准

移民群体的祖语和居住国主体语言的使用狀况,大致可以作为划分移民群体语言适应类型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1)顺外传内型。如果一个移民群体的祖语使用人口超过7成,居住国主体语言的使用人口过半,该移民群体的语言适应大致属于顺外传内(传承)型。例如,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的东干族,原本是晚清陕西甘肃一带回民,祖语是甘肃话或陕西话。140多年前从中国西部迁入中亚后,他们顺应学习居住国的主流强势语言俄罗斯语,多数人都能兼用俄语;同时,他们坚持传承本民族的祖语甘肃话或陕西话,绝大多数东干人仍能使用本民族的祖语(周庆生,等2020)。一个多世纪以来,东干人兼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和祖籍国的祖语,是跨国移民语言适应“顺外传内”型的典型代表。

(2)同外弃内型。如果一个移民群体完全放弃使用自己的祖语,转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该移民群体的语言适应大致属于同外弃内(同化)型。例如,19世纪末,中国陕西甘肃的一两千名回民迁入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奥什地区,他们当时全部使用回族的祖语甘肃话或陕西话。因人口较少,他们没有形成稳固的回族祖语(后称东干语)社区,外加与周边民族通婚等因素,经过两三代,他们当中发生了大面积的语言转用现象,第一语言不再是自己的祖语(东干语),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转变为周边的乌兹别克语,少数人转用周边的俄语等语言(周庆生,等2020)。这是跨国移民语言适应“同外弃内”型的一个代表。

(3)隔外存内型。如果某个移民群体基本上在一个封闭的移民祖语圈内生活,大多数人不与居住国主体民族接触交往,不能使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该移民群体的语言传承大致属于隔外存内(分隔)型,例如,意大利普拉托市的温州移民即属于这种类型。近20年来,移居意大利普拉托市生活的温州籍移民已接近3万人,形成了一个温州话共同体。在这里,“只要懂得中国普通话、温州话、青田方言,哪怕是不认识一个意大利字,打工绝对不在话下,甚至还可以闯出一番天地”(严晓鹏,张璐婷2010:11)。温州方言是普拉托温州移民日常生活和生意往来的基本用语(徐华炳2009:36)。懂得并使用意大利语的温州移民则微乎其微。

(4)融外削内型。如果某个移民群体的八九成人已经转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只有一两成人会说移民祖语,移民祖语文化大幅度削弱,居住国主体文化不断增强,该移民群体的语言适应大致属于融外削内(融合)型,例如泰国曼谷的潮州移民即属于这种类型。在泰国,一半以上华人移民的祖籍是中国广东潮州地区。但泰国的潮州移民已经基本上融入了泰国社会,他们大都不会说汉语,不会使用中文,他们的第一语言已转变成泰语。据泰国曼谷的一次抽样调查,当代潮州籍华裔绝大多数以泰语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泰语使用率达91.40%,祖语潮州话的使用率不到一成(游汝杰2015:52,53,57)。

(5)游外离内型。如果某个移民群体既没有学好掌握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也没有学好掌握自己的祖语,游离于两种语言的边缘,该移民群体的语言适应大致属于游外离内(边缘化)型,例如,意大利一些浙江移民子弟属于这种类型。意大利的某些浙江移民,子女出生后,将孩子送到国内由家人代养,接受中文教育;少儿阶段,这些孩子中止了中文学习,迁回意大利,开始接受意大利语教育。他们在尚未完成国内的中文中小学教育之时,又突然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意大利语言文化环境之中,从而感到非常不适应,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施安德2013:42)。普拉托市的某些温州移民平时工作繁忙,自己不懂意大利语,没有时间和能力跟学校老师沟通交流,无力辅导子女学业,很多移民子女既没有掌握好中文,又荒废了意大利文学业。结果是这些移民子弟的中文和意大利文均未掌握好,成为一个游离于中文和意大利文边缘的群体。

4.类型之间关系比较

移民语言适应类型是从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如图1所示。维度1是横向,对内保持传承祖语取向,从左到右,取向由强到弱递减;从右到左,取向由弱到强递增。维度2是纵向,对外接触接受主体语言取向,从上到下,取向由高到低递减;从下到上,取向由低到高递增。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以下4组类型之间的异同关联。

(1)顺外传内型与同外弃内型比较

顺外传内型和同外弃内型,纵向上二者同处于高位,但在横向上,差别很大。无论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看,顺外传内型都处于两个维度的最强位和最高位;而同外弃内型则是在纵向上处于最高位,在横向上处于最弱位。属于顺外传内型的移民群体,既要保持传承自己的祖语,又要接触学习使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而属于同外弃内型的移民群体,只接触学习使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完全丢弃了自己的祖语。这两种类型的差别十分明显。

(2)顺外传内型与隔外存内型比较

横向上,顺外传内型中的“传内”和隔外存内型中的“存内”,字面相似,而且都处于强位;但在纵向上,两类差异很大,顺外传内型中的“顺外”处于高位,隔外存内型中的“隔外”则处于低位。属于这两类的移民群体都保持传承自己的祖语;但属于顺外传内者,还接触学习使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而属于隔外存内者,基本上不接触、不学习、不使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他们与居住国的主体语言保持着较大的隔阂。这两种类型的差异也十分突出。

(3)融外削内型与同外弃内型比较

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透视,如图1所示,融外削内型和同外弃内型都存在着差别。在横向上,融外削内型处于强位的顺外传内型和弱位的同外弃内型之间;在纵向上,融外削内型则处于高位的顺外传内型和低位的隔外存内型之间。而同外弃内型在纵向上处于高位,在横向上则处于弱位。属于融外削内型的移民群体大多数转用了居住国的主体语言,自己的祖语活力大幅度削弱;而属于同外弃内型的移民群体只接触学习并转用居住国的主体语言,完全丢弃了自己的祖语。这两种类型的区别也非常显著。

(4)游外离内型与其他4种类型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游外离内型在横向上处于弱位,在纵向上处于低位,是语言适应类型中居位最低的一种,跟其他4种类型都不重合。属于游外离内型的移民群体大多是移民后代,他们既没有学好掌握自己的祖语,也没有学会掌握居住国的主体语言,游离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边缘。这类跟其他4类的差别异常明显。

四、语言适应特性与范式

(一)语言适应特性

1.双维度特性

语言适应的5种类型,亦称5种模式、5种应对策略或5种选择取向,是从移民群体祖语之内和祖语之外这两个维度划分的。祖语之内这个维度是移民群体保持传承祖语倾向的程度,看图1,从左往右,移民群体祖语保持传承祖语倾向的程度是由强→弱→无。祖语之外这个维度是移民群体学习接受居住国主体语言倾向的程度,看图1,从上到下,移民群体学习接受主体语言倾向的程度由高→低→无。5种类型均涉及“内”“外”这两个维度,所以说语言适应具有双维度特性。

2.历时性

5种类型之间是并立的关系,并未隐含孰先孰后或孰早孰晚的时间顺序。但我们在考察泰国曼谷的潮州话移民史时发现,近二三百年来,曼谷华人潮州话移民的语言适应,经历了隔外存内、顺外传内、融外消内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潮州话经历了语言分隔→语言传承→语言融合的历程。18世纪以后,大量潮州人不断涌入泰国,潮州裔人口在泰国华人华侨中逐渐占据大多数。华人在泰国的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华文学校超过500所,祖语潮州话成为泰国华人华侨的主要通用语言及华校教学语言。1930年代以来,泰国政府实行泰化政策,华人不得进入华校学用华人祖语,几代人之后,潮州人祖语传承出现断层,绝大多数潮州裔移民已融入泰语社会之中。所以,尝试用语言适应类型理念来分析阐释泰国潮州裔移民的历史,会使泰国潮州裔移民的历史更精准、更清晰、更具解释力。当然,这还有待详尽的个案研究予以证实。因此,我们认为,语言适应5种类型之间不只是一种静态共时并立的关系,还可以用来分析某个移民群体的动态历时发展过程。

3.多样性

一般说来,某一个移民群体属于某一种语言适应类型,移民群体和语言适应类型之间存在“一群一型”的对应,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是,有的移民群体因其分布的地域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出现多种语言适应类型并存的现象,从而具有多样性。比如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族,是中国西北回族移民,因分布地域差异,出现了“一群三型”现象:大多数东干族分布在吉国楚河流域,形成了较大面积的东干族祖语(甘肃话或陕西话)共同体,属于顺外传内型;分布在吉国南部奥什地区的属于同外弃内型;分布在首都比什凯克的则属于正在朝融外削内型过渡的类型。

4.长期性

一个移民群体一旦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就开启了他们的语言适应生活,往往遭遇到大量的语言障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适应就是一个不断遭遇并克服语言障碍的过程。不论采取顺外传内、同外弃内、隔外存内或融外削内哪种语言适应策略,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适应过程。有时候,一次挑战的结束会蜕变成另一次挑战的开始,语言适应的长期性不可小觑。

5.调适性

语言适应除了要求移民群体通过学习居住国主体语言,解决彼此沟通的语言障碍问题,还要求移民群体通过语言文化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价值观、信仰和身份认同,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与居住国成员融洽相处。

6.双向性和多面性

语言适应过程的最终结果是适应,但这种适应未必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未必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未必都是语言群体对新环境的契合,也可能是語言群体对新环境的抵触或疏远。同时,语言适应是多面的,还涉及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等方面。语言适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并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向。

(二)研究范式

关于范式的概念,目前学界似乎尚未形成一种统一规范的说法。巴比(Babbie 2010:33)认为,范式是组织我们的观察和推理的基本模型或参考框架。徐明明(1996:18)提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隐含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之中。图2是本文提出的移民语言适应研究范式。

1.研究视域和范式:多学科并用与多范式并存

语言适应并非某个单独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都会涉及语言适应,这种多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并用的特点,决定了语言适应实证范式和构建范式的并存。语言适应理论追寻两大目标。一是描述语言适应的本质,促进学人对语言适应的理解。二是解释语言适应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语言适应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目标兼顾解释和预测,具有典型的实证主义范式特征。

2.研究路径

图2中部横向排列的是观察分析移民语言生活的13种路径:语言变异和变化、语码转换、语言使用、姓氏命名、语言景观、语言教育、语言社团、语言报刊、语言传媒及网络、语言政策、语言认同、语言态度、语言焦虑。这13种路径涉及移民群体语言生活变化的主要方面,可为语言适应5种类型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平台。

3.研究方法

研究语言适应采用的具体方法大致包括:语言记录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5种。

(1)语言记录分析法。记录描写移民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比较移民祖语跟国内汉语方言的异同,分析移民祖语的变异、借用、混杂及语码转换等现象,反映移民祖语结构变化的现状。

(2)问卷调查法。在移民祖语社区中,根据移民群体的人口构成,分层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发放“移民群体语言使用调查问卷”,旨在推断该移民社区祖语、居住国主体语言、居住国官方语言的使用状况。

(3)访谈法。从移民群体中,选择三四位德高望重、有知识有文化的成功人士,亦称“重要文化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听取他们对移民社区语言使用的估算,用以辅助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分享他们对语言与族群认同、居住国认同、祖籍国认同、祖籍国文化认同的见解;了解他们对双语或多语使用态度、变化趋势的见解。借鉴民族志方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主位(emic)取向,即当地人的取向,调查者探究当地人是如何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感知和分类的;另一种是客位(etic)取向,即科学家的取向,调查者观察到、注意到的重要事项。

猜你喜欢

范式移民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移民征迁安置
签证移民
转换的范式:反思知识产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