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会佳吗
2023-08-01陈虫虫
陈虫虫
《世說新语》中有不少神童,最出名的莫过于孔融。被人质疑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怎么样时,年方十岁的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地回击了他人的嘲讽。成年后,孔融博学多才,名满天下,更以实力粉碎了当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谬论。
另一个神童张玄之则和弟弟顾敷抱团出镜。他俩是东晋大臣顾和的孙子和外孙,顾和认为孙子更聪明一些,这让张玄之很不满意。一次,顾和带他俩一起去寺庙,只见在佛祖涅槃的塑像前,有的人哭泣,有的人神色平静。顾和问两个孩子这是怎么回事,九岁的张玄之借题发挥:“受到佛的爱护所以哭,没有受到佛的爱护所以不哭。”七岁的顾敷不同意:“不对。或许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很难想象,七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见解。无独有偶,幼时的晋明帝司马绍也展露过超常的智慧。一天,元帝想起中原沦陷不由泪流满面,给儿子讲过缘由后问道:“你觉得我们离长安远,还是离太阳远?”司马绍说:“当然是离太阳远,我只知道有人从长安来,还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
这回答让元帝惊喜不已,第二天宴会群臣时,他忍不住夸耀一番,还把儿子喊来重复问了一遍。然而这一次,司马绍却认为,比起太阳,长安更远。他神色忧伤地说:“我抬头可以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
截然不同的回答,哲学思辨的色彩已经相当浓郁。在座的君臣,想起中原故土,更是泪流满面。
经典阅读: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这一时期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早慧?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谢尚和孙放的身上找到答案。
谢尚八岁那年,有一次跟随父亲一起出门送客。他虽然年幼,但言谈举止可圈可点,众人都称赞他堪比颜回,谢尚随即回答:“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既称赞了众人,又肯定了自己,回答堪称满分。
孙放是孙盛的次子,有一天,孙盛带着两个儿子去拜见上司庾亮。庾亮问孙放的字是什么,孙放回答:“字齐庄。”庾亮饶有兴趣地问:“那你准备向什么看齐啊?”孙放说向庄周看齐。庾亮好奇,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庄周呢?孙放眨眨眼,无奈地回答:“圣人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难以企及啊。”庾亮听了,十分赞赏。
没多久,孙盛随庾亮出门打猎,又带上了兄弟俩。看到小孙放,大将军难掩喜爱之情,逗他说:“你也来了吗?”孙放拽紧缰绳,挺直身子,高声回答:“这就是《诗经》里说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啊。”
巧用《诗经》,一语双关。如若胸无点墨,小小年纪的孙放和谢尚又岂能说出这般妙语,可见能言善辩的基础必定是博闻强记。
经典阅读:
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神童的诞生除了自身努力外,必定还有家庭教育的加持。那个时代的名士在教育孩子时,更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人格。
谢玄少年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叔父谢安十分忧虑,担心他沉迷器物装扮,玩物丧志,又不想粗暴阻止伤他的心,于是屡屡假装与他对赌,一旦赢了就马上拿来这些物品烧掉。久而久之,谢玄舍弃了这些饰物。
一次家族聚会时,谢安问众子侄:“子侄们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怎么总想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没人敢开口。只有谢玄朗朗的声音传来:“就像那些芝兰玉树,总想让它们长在自己的庭院中啊!”叔父的苦心,谢玄了然于胸。
晋明帝司马绍成年后英武果敢,成为晋朝继司马昭之后少有的贤明君主,张玄之官至太守,谢玄成为了东晋名将,这些小时了了的孩子,在宽松自然的家庭教育下,通过自身的发奋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达到了一定的人生高度!
经典阅读: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