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2023-08-01王自愿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5期
关键词:遗迹黄河文化遗产

王自愿

黄河数千年的历史流变,给开封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及深厚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历经黄河水患,开封黄河文化资源的地面遗存少之又少,这也给黄河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前,虚拟技术及数字化技术已经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使文物、遗迹“活起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这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播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 开封丰富的黄河文化

开封是坐落在黄河岸边的重要古都,既有悬河的壮丽景观,又有揭示黄河与古都关系的“城摞城”遗址和大运河遗址。开封的历史与黄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造就了开封丰富的黄河文化。

丰富的历史遗迹

开封的城市格局在唐代汴州城时期就基本形成,1000多年来,城市的整体格局和中轴线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古城风貌尤为明显。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层层叠压、道道环绕,多元的城市文脉始终延续不曾断裂。开封划定了3处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7处353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2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47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4处。

开封城有北宋时期的开宝寺塔、繁塔和太平兴国寺塔,元代时期的延庆观,明代时期的开封城墙、黄河防洪大堤、镇河铁犀,清代时期的龙亭、大相国寺、东大寺、禹王台,还有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周恩来所下榻的红洋楼等众多的文物;大梁门北侧发掘出的立体展示开封城摞城的三层古马道遗址、宋代城门遗址以及被誉为“地下赵州桥”的古州桥遗址等无不诉说着开封这座城市丰富而厚重的黄河文化。

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这座古都除了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外,还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开封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网上的资料显示,开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开封盘鼓、汴绣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个,主要有卧拐秧歌、罗卷戏、仪封三弦书、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8个,包括开封斗鸡、峨眉拳、石潭龙王庙会、开封堂倌响堂文化等。民间特色文化产品种类多达300多种,老字号近200个。此外,还有潘杨二湖的传說、大禹治水的传说等;民间手工技艺如开封菊花培植技艺、宋菜制作工艺等;开封特色饮食种类总计多达200余种,如满汉全席、第一楼灌汤包子等,其中很多都被评为“中华名小吃”“河南风味名吃”等。

开封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多元文化的汇聚之所,融汇了大禹治水、廉政治国、精忠报国等黄河文化精神,孕育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文明观,这些不仅是南北文化的文化之源与思想之本,也是各个地区区域文化所共有的根脉基础与精神纽带。

■ 开封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现状

保护力度不够

开封古城内有大量的黄河文化遗产,但是,从文化遗产利用保护的角度来看,未形成完备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理念、方法及路径,导致很多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很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堪忧。比如孟子游梁祠,据史料记载,孟子游梁祠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公元前335年孟子从齐国来魏国的一次游说仁政的活动。宋朝的孟子游梁祠规模很大,不光有大殿,还有讲堂。但现在的孟子游梁祠只剩下两个残碑,人们要了解千年孟祠的盛况只能从残碑中寻迹一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面临更艰难的处境。在保护对象上,普遍有重物轻人的情况存在,人们对有实体存在的古文化会给予着重保护,但对掌握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匠人关注不够。除了一些从事着能够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传统技艺的匠人过得还差不多外,其他匠人或多或少面临着生存困境。诸如祥符调、汴绣、黄河号子等缺乏商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

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开封是八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很多文化遗迹都被掩埋于地下。在开封最著名的龙亭景区也就是清代的万寿宫地下大约8米深处,便是北宋时期东京城的皇城遗址所在地,它分别与金代的皇城、明代的周王府紫禁城相互叠压,这就给考古发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皇宫遗址一样,其他的历史遗迹也都在开封主城区的地下,并不是像其他遗迹多在田野中,众多的地表建筑是摆在考古发掘者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而且开封因数次被黄河水淹,土质多为黄沙,地下土质并没有西安、洛阳等地的质地好,所以地下施工非常容易导致塌方。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所以开封黄河文化开发利用的程度目前还比较低。

创新建设滞后

开封众多黄河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宋文化,目前开封在宋文化的打造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发展模式仍然较为传统。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显性资源的开发上。以铁塔景区为例,开封铁塔是目前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高大的一座琉璃砖塔。从北宋建造至今,一直都是开封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但是,与它的文化价值极高相悖的则是其旅游开发的不足及创新建设的不够。目前景区内除了大型的节庆日有表演类节目外,其余时间都是冷冷清清的,偌大的景区内只有铁塔默默地伫立在那里,不免令人叹息。清明上河园景区也存在着文旅创意创新不足、过度依赖门票的问题。

传播方式较为传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信息传播方式大环境的改变,给开封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文化只有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传统的静态展出形式和传播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开封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策略

第一,要做好资源摸底。对开封市内及下辖各县(区)的黄河文化资源要进行系统的普查和盘点。组织多学科、多专业专家团队,包括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专家学者,以实地调研、公开征集等多种方式从相关文化主管部门、民间文化机构、公共文化场馆以及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当地居民中广泛征集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字、影像、口述史资料等。

第二,要做好数字化采集工作。对与黄河文化主题相关的文物、资料、物品等进行扫描、拍摄;对戏曲、口述、访谈等进行录音和拍摄保存信息。比如对祥符调等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录像录音的方式采集信息。对遗址现场、历史建筑等实物进行全息拍摄、数字摄影等方式做好采集工作。对于其他文化遗产资料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数字化信息收集方式,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三,要做好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对采集到的黄河文化信息资料要按照主题内容、时间顺序或者使用途径等进行细致的记录、总结、归类、组织。把能够体现出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元素以及精神标识精确地提炼出来,并分門别类采用标签化的方式进行保存,形成开封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依托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数据共享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平台,构建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谱系。

第四,数字化展示文化遗迹,再现开封黄河文化辉煌。开封以宋都古城为傲,可是宋代建筑遗存却很少。真正的宋代建筑目前仅存有铁塔、繁塔两处,宋朝时期辉煌的皇家建筑、园林和官式建筑等代表性建筑遗存非常少,难以系统地展现出北宋皇城的壮丽风貌。开封几经黄河大水淹没,城区屡次被淹又屡次重建,开封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迹,却因为发掘难度大、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很多文化遗迹都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使得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难以感受到宋都古城的厚重风貌。同时,众多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有待深入开发挖掘。比如宋代的茶文化、宋词文化、瓷文化以及包罗万象的黄河民俗文化资源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发掘。

数字化技术为开封黄河文化资源的再现提供了发展机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开封城摞城遗址、地下周王府等文化遗迹进行虚拟修复,将会再现开封黄河文化辉煌。同时充分利用VR/AR技术、多媒体影视技术、多点触控技术、巨幕投影技术来丰富文化遗迹的展示形式,加强浏览及展示的互动性。通过沉浸性、参与性、交互性等特点来丰富和改变文化遗迹展示方式,让游客能够真正感悟开封浩瀚深厚的黄河精神,深切感受开封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

第五,利用新媒体传播黄河文化。新媒体等数字化传播方式正创造着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也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封黄河文化资源的传播,也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发适用于移动终端、互联网等载体的数字化文化产品,以此促进开封优秀黄河文化作品的多终端推送、多平台展示和多渠道传输。比如,开封每年都举办菊花文化节,就可以以此为契机打造抖音热点内容推送,扩大传播效果。另外,开封最神秘的要数城摞城遗址了,这种城市叠加的现象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激发人们的无限联想。可以考虑以开封城摞城为背景,开发以“地下皇城”为主打的动漫游戏或电影,将开封城摞城的魅力借助数字化充分地展现出来。

开封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对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支撑作用,以数字之光点亮开封宋都古城的深厚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黄河文化资源的转换与开发,形成优质的文旅产品和新业态,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出彩。

(作者单位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遗迹黄河文化遗产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黄河』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方外观遗迹旧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