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江苏省12所改革示范高校为例

2023-08-01侯小蕾吴佳男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双创改革建设

侯小蕾,吴佳男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明确要求,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1]。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教育部于2016年、2017年分两批次开展了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下简称示范高校)认定工作,认定北京大学等9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教高厅函〔2017〕3号)、中国人民大学等101所高校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3](教高厅函〔2017〕39号)。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36号文颁布后第一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选,重点围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红旅活动”等方面建设一批样板高校,使其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从而引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200所示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在示范高校的引领带动下,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4]。

1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体制机制建立、课程建设、实践模式探索、评价体系建立、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经验总结较少,现有案例分析也多集中于以某个典型高校为例进行分析。这种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实践为重要环节的教育类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已经提出的理论成果也缺乏实践的验证与回应;二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性实践成果总结提炼不足,难以转化普适性或有典型借鉴意义的指导性经验和理论性成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也难以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 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为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发文,要求对200所示范高校的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每年进行路径指导及总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建设经费支持。2020年,为激励示范高校梳理建设成果、总结建设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所示范高校对建设以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00家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的3年总结材料进行了汇编,形成《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

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江苏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两个批次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江苏高校的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榜首;在历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江苏高校的金奖总数均位居前3,在2022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上,江苏的金牌总数位居全国第1。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2015年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强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励江苏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因此,以江苏省12所示范高校的3年建设总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江苏示范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典型经验,有利于总结分析出一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国内高校谋划“十四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思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认定名单,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州大学6所江苏高校获批全国首批示范高校,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6所江苏高校获批全国第二批示范高校。本研究以江苏12所示范高校阶段性建设总结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调研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这12所示范高校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这12所示范高校涵盖了“双一流”院校、应用型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3种不同类型,在各自领域内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通过文本数据收集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来获取。首先,选取江苏12所示范高校的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其次,在对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经验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中部分学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进行1小时左右的半结构化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检验前期收集的文本数据的效度,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3 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法

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切实发挥示范高校的引领带头作用,江苏省12所示范高校在建设期充分贯彻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育人理念、质量标准、教与学、体制机制、技术方法、质量文化等全面变革[4]。

3.1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专门机构和专项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要求,各高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1]。江苏示范高校在深入落实国务院文件的基础上,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本校办学特色,成立了各类专门工作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制定一系列配套保障制度,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例如,南京大学成立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和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前者是集教师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学生创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为一体的专职双创工作管理机构;后者针对国家创新创业的方针、政策,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点、重点进行研究,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举措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制定进行咨询和论证,为科学、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社会资源。东南大学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院长的创新创业学院和专家教授为院长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由教务处、人事处、研工部、学工部、校团委、财务处、科产处、资产公司、校友办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藕舫学院”负责双创教育工作。江南大学还专门成立由教务处、教学评估与教师卓越中心、商学院、学工处等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各项工作(见表1)。

在制度建设上,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各示范高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文件,在学科竞赛认定管理、规范创新创业学分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东南大学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允许3年内以无偿许可知识产权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学生参与学术科技交流、实习实践、发表论文、科创训练、获得专利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进行学分转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置“社会服务型”职称序列评聘条件和教师“工程化”培养计划,在该校的薪酬绩效改革方案中规定双创课程工作量按一般课程的1.5倍核算。

3.2 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坚持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江苏12所示范高校的共识。只有结合不同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才能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东南大学建立了“基础理论活跃创新创业思维、专业知识拓展创新创业视野、实践训练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自主研学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为核心,学习与践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双螺旋模式”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南京理工大学以培养“工程精英”为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以聚焦研学一体,跨学科合作,培养工程科学家;聚焦学用合一,跨行业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师;聚焦理工文交融,跨领域合作,培养复合型工程师;聚焦中外会通,跨国界合作,培养国际化工程师为内容的“四跨四融”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大学成立交叉创新研究院,按照学科群的方式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学科轮转、联合培养而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在课程建设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1+X+Y”的“金字塔形”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按专业大类形成3~5门(“X”)特色创新创业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学科交融拓展课程(“Y”),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导论”等选修课程101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60余门,新生研讨课和学科拓展课程37门。南京理工大学完善“必修+选修”“线下+线上”“校内+校外”“新生研讨+学科前沿”的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79门(其中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共19门,专业课程58门)、新生研讨课20门、学科前沿课26门、企业课程和综合工程实习课程30门。南京工业大学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1门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已开出73门。在学科建设上,东南大学打造创新创业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创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方向博士项目。

3.3 建设了一支懂教学、会实践的双创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做好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要求中指出,要以深化课程、师资等重点领域改革为主线,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团队。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江苏各示范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建立了合理的职称职务晋升通道,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库,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培养“工程化”导师队伍,通过师资培训、创业导师沙龙等方式提升双创导师指导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扬州大学打造“四双”双创导师队伍,即形成双师、双能、双向和双栖发展4个方面的导师团队,聘请各类创新创业导师800余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推行“人才分类、菜单聘用、多元薪酬、灵活考核、服务发展”五大特色的“人才新政”,要求全体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企业科研、创新创业培训、建立海外实验室活动,提升双创素养。南京理工大学实施KPI评价的津贴分配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育人成效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双创教育教学实践(见表2)。

表2 12所示范高校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导师)

3.4 围绕双创人才培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对于高校而言,优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围绕着高校的五大职能,在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上不断发力,通过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双创实践做好服务保障。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为高校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关键所在。《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6号)明确指出,“支持高校示范基地打造并在线开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加强创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6]。南京大学形成了独具南大特色的“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五”是指以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四”是指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支撑平台;“三”是指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三个协同”的育人机制,建设了一条全员覆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形成一套成效显著的校内外联动、全方位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扣“三航”特色,推进“三个融合”,完善“三类”制度,构建了全程化、开放式、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挥“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优势,推进“专创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推进“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全方位协同育人,完善组织领导、过程管理和激励保障制度,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东南大学为学生打造了以双创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螺旋融入式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以政策和项目加速创新驱动创业为路径,以科技园孵化创业为依托,以“五创新促五提升”为支撑,面向全员、贯穿全程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4 结语

国务院36号文对2020年底之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过3年建设期,以江苏12所示范高校为代表的各高校按照36号文的总体部署要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和学校情况稳步推进,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但各高校之间仍存在同质化高、精准性不足、效率低下的痛点和短板。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着整体发展尚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发展差距较大,创新创业师资供给不足,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备,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套仍存在缺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仍不够充分等问题。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6号),此文件的发布,可以看作是党和国家对以高校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新的发展要求,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十四五”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双创融入专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努力实现和加快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另辟蹊径,“十四五”期间,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创融合、交叉创新已成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未来一阶段的发力方向[6]。二是双创师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培养目标、教材教法都有本质的不同,能教创新的老师不一定善于创业,能教创业的老师也不一定懂得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在交叉创新和产学研用协同领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科背景要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哪怕是江苏省的示范高校,对于专职教师的内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7]。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准入条件、上岗资格和工作内容还有待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同时,在双创支持政策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融资等方面,高校也亟须打造一支专门化的创新创业管理服务队伍。三是双创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成为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的新平台,在教育部的示范高校验收要求中,也将是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作为指标内容之一。然而,单独依靠创新创业学院一个教研单位,在基础创新、创新型创业和精益创业上显得独木难支。一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别委托工程创新中心和创业学院两个教研单位协同推进,这种模式是否具有普遍可行性,以及能否成为创新创业学院的“升级版”值得更多的探讨与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被重视。另一方面,借助企业和高校两大主体,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从而认识学生需求、引导学生需求、精准回应学生需求并最终满足学生需求[8],是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路径。如何做到校地、校校、校企协同创新,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双创文化,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合作网络和资源支撑体系建设等,都是高校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双创改革建设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之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革备忘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