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3-08-01陈丹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陈丹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可见,将“信息技术课程”更新为“信息科技课程”,不仅是名称的上变化,还凸显了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依托大概念重新构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框架,有利于打破“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间的壁垒,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其数字素养与技能,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大概念的内涵
“大概念”教育理念的提出,可追溯到奥苏贝尔(Ausubel)有关上位观念的阐释。虽然学者们对于大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仍存在以下共性:第一,大概念是对诸多概念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第二,大概念是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中迁移并应用的知识。第三,大概念旨在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一个认知框架,学生通过这个框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事实、经验以及概念间的意义及联系。[1]
综上所述,大概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心聚合性。从学科视角来看,大概念更能彰显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科本质,它能够为其下位概念提供具有整合性的序列框架,为其之间形成稳定的、聚合性的状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二,网状联结性。大概念的存在始终以网络状样态存在,每一个大概念都是完成网络结构间通信的基站,其中既包括学科内知识间的纵向衔接,也包括跨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结。[2]第三,迁移应用性。大概念在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丰富的案例以及情境的支撑,这些案例与情境又与真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过来,大概念在应用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情境的出现,具有极强的迁移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转化与应用。
●大概念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意义
1.提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来看,它强调了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来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冰山隐喻”的特征,即不仅关注外显的知识、技能等视觉上可观察到的内容,还注重态度、认知、综合素养等隐匿性特征。[3]所以,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架构,不仅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与每单元、每课时的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还要整体构建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目标。
2.增强课程内容的结构性
信息科技课程主要以数字形式来表达其学科知识中蕴藏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等,因此,需要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演绎与推理。一方面要增强知识与知识间的结构性,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科技知识与学生生活间的关联度,构建联系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框架。
而大概念对于知识学习来讲,发挥着固定锚点的作用,它借助自身广泛的联结性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强学习内容的结构性。从学科视角来看,学生借助该结构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概念间的关系,还能够对学科知识形成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认识。因此,在实施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过程中注入大概念的教学理念与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科技相关知识的整体性框架。
3.强化学习结果的迁移性
有学者提到,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是由大概念组织起来的,同时这些概念又是镶嵌在情境之中。[4]实际上,大概念与情境之间构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大概念的形成前期需要借助具体情境的配合与支持,实现由诸多“小概念”向“大概念”的转化。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大概念能够凭借自身强有力的结构性框架,自如地调动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到现实情境之中。而从信息科技课程本身来看,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涉及诸多复杂抽象的数字编码、逻辑程序等内容,需要鲜活的情境性案例作为解释性说明。因此,大概念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程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基于现实的案例,还能提供实践性场域,以便学生将计算知识、思维与意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概念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问题
1.课程目标浅显化,忽视深度学习
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将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设定为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字设备使用技能、了解一些简单的基础性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停留在浅层的课程目标很难让学生从认知层面认识到基于数字时代经济背景下对生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高阶思维生成。
2.课程内容碎片化,忽视整体架构
目前,小学信息科技课课时较少,教师难以全面、系统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化设计与实施;同时,教师在浓厚的“知识点”情结之下,往往给学生灌输的是庞杂而又零散的知识。此外,很多教师在面对不同单元知识中涉及的若干概念及其子概念时,难以理解彼此间的关系,更难为学生呈现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知识体系。
3.课程评价片面化,忽视实际应用
在当前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常态化的课程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更倾向于对学生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操作流程的考核,难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以及综合学科能力水平,忽视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概念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质量提升策略
1.倡导整合性教学,关注学生数字化高阶思维形成
(1)关注整体性观念的形成
大概念视域下基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整合性教学旨在促使学生能够像专家那样获取围绕核心概念架构起来的、有结构关联的知识体系,进而帮助学生具备“专家型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采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最终形成适合于数字化时代的高阶思维。
(2)注重跨学科思维的渗透
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渗透与理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画城堡》一课时,学生对用积木块简化程序的运用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应的调试程序与学生所熟知的数学、美术中涉及的图形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图形看作木块,观察“城堡图”的图形构成,进而激发学生利用编程语言设计图形的兴趣,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创设真实情境,满足学生数字化工具应用体验
(1)提供适切的学习情境
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展开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其知识转化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美化文档》一课时,为了创造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欣赏视频《舌尖上的美味—我的家乡》导入课堂,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家乡的美食文化,紧接着引出课堂主题,让学生介绍一种最熟悉的美食并设计出精美的文档。教师把相对枯燥的学习任务融入到相关视频中,既能够增加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也能增强知识学习的情境性。
(2)满足学生的应用体验
大概念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深度开展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域,满足具身性体验,以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走近机器人的奇妙世界”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皮带传动、链传动以及齿轮传动装置,动手尝试拆装齿轮传动学具,体验流程图的设计方式等,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3.注重评价育人,提升学生数字化时代技能素养
(1)树立开放性的数字评价理念
大概念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要秉承开放性的数字评价理念,即评价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以及评价模式从静态走向动态等。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字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以及改进功能,通过及时给学生提供相关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功能。
(2)研制多样化的数字评价指标
教师应全面分析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课程目标,仔细探讨学生数字素养的能力分布样态、发展潜能以及成长态势等,研制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以及不同志向的学生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数字时代教育测评理论、数理统计方法等,结合智能化的数字素养评价分析工具,推动数字素养评价由结果为主转向过程为主,由模糊转向精准,由主观转向客观,刻画学生数字素养画像,为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供数据支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