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成分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价值与应用策略
2023-08-01孟庆
孟 庆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营养成分检测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食用等级。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可帮助消费者提高对食品的认知水平,作出科学的选择,保障自身健康。营养成分检测可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成分含量,间接对消费行为施加正面引导。
1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分析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指通过分析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确定食品营养价值的一种检测方法,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在食品安全管理中起重要作用[1]。食品营养成分的主要检测对象包含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与比例。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营养价值,一般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测定。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之一,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身体的疾病风险,一般采用溶剂提取法或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之一,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的风险,一般采用酚硫酸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营养价值,一般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测定。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或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2]。
检测食品的营养成分可以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食品中某些营养成分过量或不足,保证身体健康。此外,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可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中的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健康。①食品的安全性是人们食用食品的最基本要求,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符合标准等。营养成分检测可以全面检测食品营养成分的含量,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3]。②营养成分检测可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营养成分检测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营养成分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营养成分超标或者含量不足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营养成分检测可规范食品食用等级,帮助人们了解食品的食用价值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的负面、正面影响,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可明确食品中各种有益营养成分或有害物质含量,规范食品的食用等级,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4-5]。例如,营养成分检测可以明确高热量、高糖分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提醒消费者需适度食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2.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常见问题
2.1 检测技术落后,检测环境不稳定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现有的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方法以生物、化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具有取样范围广、检测精度较高等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缺陷。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新功能、新成分的食品,但检测技术和标准未能及时更新,检测方法存在不适用、不准确、不完善的问题。检测技术落后会影响食品营养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能有效地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不能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会误导消费者。
食品营养检测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压等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季节变化、设备故障、人为操作等。检测环境不稳定会影响食品营养检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使同一批次或同一样品的检测结果出现差异或波动,降低了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例如,化学分析是营养成分检测中的常用方法,该法运用化学试剂对食品样本进行分析,化学分析数据易受样本质量、制备方法、试剂的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误差。
2.2 检测设备落后,检测结果不准确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标准因地区、国家的不同会存在一定差异。不法商家可能人为添加、掺杂化学物质欺骗消费者,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需要使用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较大影响。营养成分检测需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但市场上存在一些老旧的检测设备,设备检测精度和灵敏度较低,检测结果易出现偏差。我国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机构数量较少,各地检测机构在设备配置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检测设备采购与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小型检测机构往往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检测结果准确性较低。营养成分检测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品的取样、运输、制备、保存及分析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和误差。
2.3 监管力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
食品营养检测是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营养检测工作中常出现监管不力与宣传不到位的问题,给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带来了负面影响。监管不力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①食品营养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不规范,部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检测方法和标准不统一,检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可信。②食品营养检测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食品营养成分的标识和宣传存在误导或欺骗消费者的行为。③食品营养检测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不够,部分违法违规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逃避惩罚或重违轻罚,影响了食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部分监管部门的宣传工作不到位,食品营养检测的知识普及力度不足,多数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成分的认知不足,不能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食品营养检测的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部分消费者对食品营养的检测标准、方法、结果和机构等信任不足。食品营养检测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不强,部分媒体和网络平台对食品营养检测相关的新闻报道、评论、观点等存在夸大、贬低、片面、误导和混淆等问题,影响了公众对食品营养检测工作的正确理解和支持。
3 做好营养成分检测、提升食品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3.1 创新检测方法,引入先进科技
相关人员应集中力量研究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提升食品营养成分检测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和用途制定标准,保障食品安全。创新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方法需明确检测项目与检测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同类别食品的检测标准有所不同,如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检测要求更为严格。检测机构应紧跟科技发展,引入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特殊食品的精准检测。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更精准地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还可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植物、动物的成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营养成分标准提供参考。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新型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仪器,提高检测效率。
为创新营养成分检测方法,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相结合的技术,快速、准确地分析食品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此类新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满足不同类型食品的检测需求。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规定,制定统一的营养成分检测标准,明确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范围、误差限度、最低检出限等指标,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此外,我国还可建立营养成分检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查询,方便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
3.2 及时校准仪器,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相关部门应建立营养成分检测中心,聘用高素质人才或食品安全专家,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在食品营养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应定期校准仪器,并按照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食品营养检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根据仪器的类型和检测项目,检测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校准标准物质或标准样品作为校准参照。根据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校准程序,检测人员应对仪器进行预热、清洁、调节和平衡等必要操作,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测人员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预热和零点校准,消除仪器的漂移和噪声;检测中应定期进行标准样品的校准,检查仪器的线性和重复性,按照仪器的测试方法对标准物质或样品多次测量,记录测量值;检测后应对仪器进行清洗和保养,避免仪器的污染和损坏。检测人员需要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对标准偏差等统计指标,将测量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误差范围或精度要求,不符合则需对仪器进行调整或修理。此外,如果检测间隔较长,检测人员应按照完整的校准程序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 加强监管力度,普及食品营养知识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发挥检测机构工作职能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①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有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处罚违规企业,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②检测机构应明确并发挥自身职能,对新上市食品进行系统性的营养成分检测,保障食品安全。
为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检测机构应与消费者协会、社会传媒组织合作,共同制定面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宣传计划,利用媒体平台投放科普类广告、宣传片。相关部门应面向基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介绍食品中主要营养素的标准含量与每日定量补充值,引导消费者阅读产品配料表与营养素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选择质量高、安全性有保障的食品,减少低营养食品的购买。相关部门应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作用,向消费者提供电话热线与网络交流群,鼓励消费者举报营养含量不符合规范的问题食品,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并处置生产问题食品的商家。
4 结语
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各类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食品市场的稳定秩序,相关部门应搭建特色规范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面向社会开展宣传工作,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方案,组建专业的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机构,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