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借助多媒体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3-07-31

考试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明法治道德

周 宇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水土流失加重、极端气候频现、大气污染持续、各种新病毒危害此起彼伏,种种危机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生态保护和恢复问题。教育界也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因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应当从青少年抓起,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下一代人在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让小学生逐渐形成一定自我意识,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则的一门学科。将生态文明意识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比较切合课程性质,是有利于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工作的大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因此有责任充分研究,积极思考和实践生态文明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文章认为,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不能太抽象,而应充分结合实际的案例事实来讲。要让学生看到案例,在教室环境中,多媒体就成了离不开的设备。所以文章拟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如何利用多媒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

一、关于“生态文明教育”

要理解“生态文明教育”,得先从“生态文明”这个概念说起,以下就分别阐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

德国学者费切尔较早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他将这个概念定义为一种人类需要,是指“人与自然和平共生,实现人类生活进步的一种迫切需要”。我国学者叶谦吉定义“生态文明”时,比较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互赢关系,即“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形成的某种双向互利关系”。后来又出现了不同视角的界定,大体有三种:一是关注文明构成要素,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表现为环境保护的文明”与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内容;二是关注文明发展历程,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超越后产生的崭新文明”;三是人类文明本质角度界定,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前述各家的说法均有道理,但由于着眼角度各有不同,都未能全面揭示“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综合各家的说法,文章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基于“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价值诉求而形成的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的文明范式。

(二)生态文明教育

在我国,学者王良平较早提及“生态文明教育”,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深化”。之后也有不少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界定,只是各家说法有所差异。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以全社会公民为教育对象,而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则以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有人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实践需要,主张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应当注重让公民获得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上,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综合各家说法,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特性,文章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在校学生为对象,以相应的课程为载体而进行的以生态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应然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涉及一个重要的操作——课程渗透。什么是“课程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课程渗透有何应然性?有何意义?以下具体说明。

(一)关于“课程渗透”

课程渗透的源头是渗透式教学模式。渗透式教学模式由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提出,是“使受教育者在特定的平台、环境中,在潜意识、意识、前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陶冶并得到优化”的教育模式。从渗透的场景角度分为课堂内渗透、学科课堂外渗透;从渗透的内容角度分为知识渗透、方法渗透。综合而言,课程渗透就是将相关目标内容分散到某特定课程的内容之中,在某课程计划推进过程中顺带性地实现目标内容的传输的一种教学模式。用当代通俗的说法,可以理解为让目标内容搭“顺风车”。生态文明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指的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让生态文明意识搭顺风车,让学生接收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也得到生态文明意识的涵养。这种课程渗透,完全是一种“顺风车”模式,即整体上不影响主体课程的进程安排。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应然性

生态保护已形成一种人类共识,生态文明意识也相应地成为全人类所倡导的一种公共道德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关于道德,不能仅限于我国传统的道德,还应当包括全人类的公共道德意识。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一种天然的操作,具有强烈的应然性。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强烈的应然性,当然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编写有特定的规则,相关内容的安排具有规定性,但并不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限制在教材范围。相反,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适当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丰富课程的内容。生态文明意识的加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

2.有利于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生态文明意识是全人类公共意识,并非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地区的意识,具有“地球人”定位的高度站位。所以,学习生态文明意识,需要一个全球性的视野,需要全球未来发展的宏观思想支撑。对这样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视野必然开阔,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无好处。

3.有利于发展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生态文明意识渗透过程中,必然要思考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破坏的矛盾问题。人类要发展,对资源的利用成为必然;人类要长久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的保护也是必然。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全人类需要辩证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生课堂学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思考,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很有好处。

三、借助多媒体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优势

生态文明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口头讲授、综合实践、多媒体展示等。基于生态文明内容的特点,总体上看,借助多媒体平台在道德与法治课授课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视听感觉系统的参与,更深刻体验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多媒体集视频、音频播放功能于一体,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视觉画面和听觉音频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的专题片,由于这些专题片有画面有音乐也有感染人的解说,学生观看过后一般会受到一定的震撼。当然,教师也可以自己搜集身边的生态被破坏的实景图,加入演示文档,配上一定的音乐让学生观看,也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神经,触及他们内心深处,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意识到当代人养成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比如下图这种石油污染环境的图片,搜集不同角度的同内容图片汇集后,可以用WPS演示文稿制作成电子相册,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或音频讲解,加上适当的背景音乐播放给学生,必然会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心灵震撼之余,学生必然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生态文明意识的种子就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被播下。

(二)有利于学生进行集体对比分析,辩证地理解生态文明意识

多媒体设备都具有大屏投影功能,能方便地将一些需要对比的画面、数据等同屏展示,以方便集体开展对比思考和讨论。比如将一个地方污染前和污染后的照片同时放到屏幕左右两侧,让学生对比观看并讨论,学生必然从对比分析中意识到保护生态对人类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感悟生态文明的价值

多媒体设备也可以运行3D场景,让学生参与体验生态的价值。比如一些良好生态环境的3D场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游戏角色的身份进入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生态带来的美好感觉;为了对比,也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些生态被破坏的3D场景,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生态破坏后的生活状态。两相对比,学生会充分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

总体上看,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传达生态文明内容,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应当尽可能用上多媒体设备。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利用多媒体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

(一)力求教学方式灵活,信息媒体形式多样化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让学生知行统一的学习过程。生态文明意识是抽象的但也实际存在的一种行为意识。它需要通过多种角度的感悟和体验去逐渐地形成,才能做到真正的认知,然后才去实行。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注重于教育结果的好坏,并未注重于过程的体验和认知的形成。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真正让学生达到较好认知的形成,也就更不用提认知后行为的转变。因此,想要让小学生形成更高效的生态文明意识,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改变过去单一且并不灵活的应试教育手段,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开发,以紧密围绕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培养目标为目的,去不断发掘更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其中利用多媒体来辅助宣传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很好的手段。比如利用专题片、故事影片、动画游戏等不同的媒体形式,或让学生观看,或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情景中理解生态文明、重视生态文明,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二)注重多媒体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源于生活这一点早已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走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一门学科就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而生态文明意识更是人们在清楚认识到自然规律后,在以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准则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小学生正是处在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和不断探索的阶段。想要最为直接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那就要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们直接带入现实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自主去感受生活中有关于自然和生态的事物,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教师从旁加以引导,从而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在课堂情景感受充分、模拟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学生带到现实的生活环境中继续感知体验。例如,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较为实际和有关生态的问题,引发学生们思考和探索。再比如,多媒体播放一段家庭生活中生活污水的处理演示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平时家里的污水都是怎么处理的?我们可以如何做到水的多次利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思考和阐述,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引导和补充。

(三)借助信息媒体工具,实现家校社各界并进,提高教育合作力

近年来,生态文明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但实际上生态文明教育践行结果不佳。原因有诸多方面,解决方法也需要“对症下药”,总体实践策略如下:

1.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观念

部分教师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较弱,甚至相关知识薄弱,很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讲授。抑或是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先讲课程内容,将生态文明知识当作拓展内容进行延伸,教师存在明显的主次意识,也就很难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这部分教师应当摒弃这些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意识到学生是全面发展的,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中适时适量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2.通过现代通信工具,促进家长参与

部分父母存在“孩子交给学校就应由学校来教育”的错误观念,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忘记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于2022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规定了九种方式,其中一项便是言传身教相结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家长应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等,主动积极与学生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并配合学校工作,并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进入微信群或QQ群等方式,保持与家长的互动沟通,促进家长参与到对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来。

3.通过公众号或网站等向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宣传

学校和家庭均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发力的同时,社会熏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应自发倡导生态文明教育,政府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和教师尤其要积极开展宣传,可以通过学校官网、学校公众号等向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强化社会影响,促进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如一个孩子在学校时教师教他要爱护环境,但家庭教育中父母教的和教师教的内容不一致,抑或是社会些许人行为表现与该学生已有认知相悖,这是不利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的。唯有社会营造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提供生态文明教育机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真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渗透。

(四)运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以榜样或反例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呈现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广泛。运用大量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给予学生提示,让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然后获得相关知识。但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纸上谈兵。笔者认为,应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如选定案例,通过个人探究、角色扮演、情景展示、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将案例“真实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案例有许多,但这些案例很多都远离实际生活,难以让学生有真正的体验感,如果案例选择不好,或学生展示能力不够,则无法体现课堂的生动,学生也无法得到牢固的知识。因此在选择案例时选择一些更加特殊的案例,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渗透其中,案例将会更鲜活。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生活废品,如报纸、废旧纸盒、废旧塑料瓶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动手创造,通过体验的方式去将“垃圾”创造成有用的东西。

每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天使,孩子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各式各样,充满童真,也传递着善意。但一些不能变废为宝的“垃圾”能不能也变成资源?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垃圾分类的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同的垃圾是如何分类的,进而树立垃圾分类的生态意识,践行生态环保的理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的教育新理念和背景下,针对不同的学科而言都承担着相应的育人目标。而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是每一个学科都需要为之而努力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社会基础素养的重任。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学科本身入手进行优化,都是为了培养更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该部分内容中提取出的生态文明意识与学科本身做到更好的渗透与融合,就是从学科本身入手,对学科教学进行更为深入的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因此,其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更好地达到生态文明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科中的有机渗透,相信无论是对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对不文明说“不”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