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综述

2023-07-30孟若雪

种子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豆

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类型、传播方式、流行规律,针对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梳理,希望能够为大豆病毒性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借鉴,提高大豆种植效益,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豆;病毒性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2-0121-03       中國图书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志码:B

大豆病毒性病害十分常见,大豆植株感染病毒后,会出现矮化、叶片卷缩、黄化、豆荚畸形等各种异常情况。大豆病毒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大豆病害问题,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严重阻碍了大豆产业发展。大豆病株减产幅度会随着发病程度加重而增加,一般情况下,受到病毒侵染的大豆花荚数量明显减少,豆粒重量也会明显降低。并且大豆病毒病还会影响大豆的外观与品质,提升大豆籽粒的斑驳率。

1 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类型

1.1 皱缩矮化型

该类型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皱缩、长势衰弱、根系发育不佳、植株生长速度缓慢。该特征特性的大豆长势较差、结荚较少、无粒荚[1]。

1.2 皱缩花叶型

该类型表现为叶片较小、皱缩歪斜、叶脉呈现泡状突起,叶片颜色黄绿,叶位弯曲向下,叶位弱且较宽,呈柳叶状[2]。

1.3 轻花叶型

该类型表现为植根长势正常,叶片平展,会出现浅黄色、斑驳的心叶,叶片不皱缩,叶脉不坏死[3]。

1.4 顶枯型

病株茎顶和侧枝顶芽为红棕色或棕色,病株显著矮化,叶片皱缩,硬化,易于折顶芽或侧枝顶芽,最终变黑而死,所以叫芽枯型。其花芽在花期呈萎蔫状,不结荚,结荚期为圆形或不规则的棕色块形,大部分荚果变化为异形。

1.5 黄斑型

黄斑型病毒病多发生在结荚期,混生于花叶型。病株叶片产生淡黄色斑块,多呈不规则形。后期表现为叶脉褐色,叶片上没有皱缩,上部叶片呈皱缩的花叶状,叶脉变褐,叶面变黄。

1.6 褐斑型

病粒种皮有棕色斑驳,其放射状或带状由种脐向外扩散,斑驳面积不等,色泽各异。

2 传播方式

病毒传播主要有3个阶段:获毒、带毒、传毒,病毒在各个阶段传播机制各不相同。介体昆虫的传播病毒模式分为3类:持久性传播、半持久性传播、非持久性传播,并按获毒、带毒、传毒时间与病毒的组合规律定量。按照病毒留存时间可以划分为非循环性和循环性。半持久传播的病毒,在介体中可达几个小时。循环型又称为持久毒剂,病毒可在媒介内长期储存直至死亡。

以蓟马为例,蓟马刺吸植物方法有3种,分别为非摄取、短摄取、长摄取。叶片细胞的物质可用短取及长取的形式摄取,导致植物细胞的损伤程度低于非摄取的损伤程度。蓟马传播病毒以非摄取为主。复制效率是其毒性传播的重要因素,随着持久性毒性传播媒介获取的时间加长,使得病毒在体内的复制速度加快,其传播效率也会提高,从而导致病毒在蓟马体内的复制效率降低。

3 流行规律

大旱之年,蚜虫会大量出现,致使病毒性病害严重。大豆品种抗性差异明显,部分品种在气温30 ℃以上会出现病毒性症状,相对于显症品种来说,高温隐症品种产量损失相对较小。病株结出的种子并非都带有病毒,而是病株感染越早,种子的带毒率越高。如果生产上采用带毒率高的大豆种子,且蚜虫出现的时间早、数量庞大,造成植株侵染、品种抗病性较低,在播种较晚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及流行病毒性病害,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加强早期预防。

4 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4.1 大豆疫霉根腐病

1)现状分析。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疫霉属真菌引起的一种根腐病害。该病害主要影响大豆种子萌发及其生长发育,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目前大豆疫霉根腐病已成为全球性病害,影响大豆产业发展。据统计,该病害已经在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发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该病害的高发国家之一,该病害已成为我国大豆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大豆疫霉根腐病对大豆生长的影响范围较广,不同大豆品种和大豆不同生长期均可受到感染。研究表明,缺乏检疫等预防措施的地区,该病害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

2)为害症状。大豆疫霉根腐病在大豆的每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大豆在出苗之前染病,会引起种子腐烂或幼苗死亡;苗期染病后会引起幼苗根腐或茎秆腐蚀,导致幼苗萎蔫或枯死;成株后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导致植株萎蔫,枯叶悬垂于植株上,植株叶脉黄化,植株病根变为褐色,侧根和支根均为腐朽状。

3)防治方法。种植时应选择对大豆花叶病和蚜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同时强化日常田间管理工作,做到每年深耕,在降水季节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度过大诱发大豆疫霉根腐病。但是也有学者表示,因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传播范围广,且预防措施较少,应适时采取化学防治方式。在播种大豆前,可以通过药剂处理种子,以降低该病害发生概率,可选用甲霜灵粉剂与种子按比例3∶35拌种处理;若田间已经出现大豆疫霉根腐病则需要喷洒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用量根据大豆的发病程度及当地的气候环境适当调整。

4.2 大豆花叶病毒

1)现状分析。大豆花叶病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大豆的叶片和嫩芽,影响大豆正常生长,进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全球性病害,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已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发生。我国是大豆的主要产区,也是该病害的高发区之一,该病害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了很大威胁。大豆花叶病毒能侵入不同品种和生育阶段的大豆,病程较短,侵染后会很快导致叶片卷曲、畸形、弱化甚至死亡。

2)为害症状。一是轻花叶型。为轻斑毒叶和皱缩花叶混合,叶片有黄色及棕色坏死的斑块,叶肉有不规则的黄色斑块,叶脉变淡。叶片的生长基本正常,属于轻花叶型,叶片上有微淡黄绿相间的斑驳。二是中花叶型。病叶发生黄绿相间的病斑花叶,叶片明显收缩,出现麻面、畸变;受病毒感染的植株,其种皮上有棕色或黑色病毒斑,一些种皮上有褐斑粒。三是重花叶型。表现为叶黄绿相间、斑驳、严重皱缩,叶脉变迁,叶肉有泡状隆起,叶缘下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叶片粗壮。斑纹的发病环境受大豆品种和发病程度的影响。

杨晓军(2021)[4]研究发现,大豆花叶病毒病在籽粒上所形成的斑纹颜色与籽粒相符或略深,其斑纹多为放射性或带状。有研究者按颜色将其划分为紫棕斑、浅棕斑、赤棕色斑、深棕色斑等;按形态将其分为放射状、轮纹状、河川状等。牛陆等(2018)[5]根据品种、感染时期、环境条件、病毒株系等因素以及大豆花叶病的不同病症进行划分。典型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绿间隙、叶缘下卷或叶片扭曲,有时沿叶脉两边有多个疱状,叶脉两边有覆状突起。除了这些典型症状之外,感病叶片还会表现为枯死、小点坏死等。

3)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推广和种植抗病性大豆品种,如吉育86、黑科60、新大豆13号等大豆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适合推广种植。还可以选择高密度茸毛品种,能够明显降低病毒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且对蚜虫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病毒传播速度减缓。加强种子检测在大豆病毒性病害防治中尤为重要,针对大豆感染病毒类型进行检测,可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引进种子后应先隔离种植,再选取无毒的种子栽种。同时强化栽培工作,在种植期间,加强植株肥水管理。及时除草和清除残留物,保持田間通风和光照充足,避免湿度和密度过高,提高大豆免疫力。二是化学防治及植物驱虫法。大豆花叶病流行时期与蚜虫的数量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在大豆花叶病出现前期早治、勤治蚜虫并消除蚜虫,以防止病情大面积扩散。可选择合适的药剂防治,如乙苯咪唑、哒乾、氧乙锗酮等,但需要注意药剂施用量和时机,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除了化学药剂防治蚜虫之外,还可以采用天然驱虫剂如洋葱汁、大蒜汁、辣椒水等,或者用花卉来吸引蚜虫,再施药剂将其消灭。预防大豆花叶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综合运用多种措施,达到最佳控制效果。同时,需要早测早防,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

4.3 大豆菌核病

1)现状分析。大豆菌核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大豆的种子和幼苗,导致大豆植株死亡或减产。大豆菌核病是全球性病害,分布范围较广,目前已经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发生。我国也是大豆菌核病的高发国家之一,该病害已经在我国多个省份发生,其中以东北地区最为严重。大豆菌核病会导致受侵染的植株死亡或减产,严重情况下影响整个大豆种植区域的产量。

2)为害症状。大豆菌核病病原寄生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寄生75科450种植物,尤其是油料作物,例如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等。大豆在苗期和成株期发病表现为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但在成株期和开花期严重。幼苗染病,茎基部水渍状,幼苗倒伏死亡,发病初期呈现絮状的白色菌丝,而后期的病部则会干燥、变黄。成株期染病以大豆茎部为主,叶片会缩小。叶片染病起始于植株下部,早期病斑为暗绿色水浸状,后期扩散为圆形、不规则形,中央灰棕色,周围暗绿色,湿度大时叶片腐烂掉落,叶色深绿,叶面没有光泽。茎部染病大多是在主茎,病部呈水浸形,逐渐变为棕色,病点呈不规则形状,通常由茎部向上扩展,潮湿时病部会出现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茎部皮层垂直,植株干枯时,茎部皮层纵裂,直至全株枯死,导致颗粒无收。

3)防治方法。预防大豆菌核病,一是尽可能防止大豆与油菜、向日葵轮作或间作,应当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二是种子稀植,保持种植密度合理,以降低大豆菌核病在种子发芽时期的传播速度。三是选择尖叶或叶片上举的品种。在播种之前,为了排除种子中的菌核,要消毒处理种子。四是耕作栽培控制。按照当地的气候环境、种子品种,合理整平田地,收获后病田要深翻15 cm,以防止菌核萌发。适时中耕培土,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控制氮肥数量,合理搭配肥料,增施钾肥,有机肥要经过完全腐熟后施用。五是适时施用化学药剂。可以选择25%施保克乳油1 050 mL/hm2,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kg/hm2,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饼1.5 kg/hm2,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喷洒防治。

5 大豆常见病毒性病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防治大豆病毒性病害应注重病害的早期识别、准确诊断和精确治疗,以保证大豆高质高产。

1)基于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病毒基因组逐渐被测序和解析,有望为防治提供更加准确的目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改变宿主和病毒的基因,增强植物抵抗力或减轻病毒的致病能力,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目的。

2)利用新型技术早期预警。基于遥感、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大豆病毒性病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采用视频技术和人工智能诊断病情。通过构建模型将病毒性病害的症状和形态进行拍摄,并输入到算法中进行训练,使机器学习如何识别病害,并进行分类和预测。

4)推广绿色防治措施。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病毒性病害的绿色化防治,应尽可能采用无毒的自然生物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6 结束语

目前,我国对大豆病毒性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选育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措施。但由于真菌天然抗药性和生长环境复杂等因素,控制该类病害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应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理和消毒田间废弃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地中的传播。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应积极落实防治措施,提高大豆质量及产量。

参考文献:

[1]刘进谦,张素梅,刘凌宵,等.夏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集成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2,42(11):75-76,78.

[2]赵彤华,许国庆,徐蕾,等.辽宁省大豆新品种对SMVⅠ号和Ⅲ号病毒株系的抗性鉴定[J].辽宁农业科学,2022(4):83-84.

[3]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等.抗花叶病毒病大豆新品种黔豆13的培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学,2022,41(5):624-627.

[4]杨晓军.大豆花叶病毒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34.

[5]牛陆,赵倩倩,杨静,等.过表达酵母PAC1增强转基因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2):217-225.

(编辑:师莉娟)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条件与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研究中心创新能力提升”(黔科合服企〔2020〕4007)。

作者简介:孟若雪(1994—),女,汉族,贵州湄潭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

猜你喜欢

大豆
2022年国审大豆新品种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如何提升我国大豆产量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大豆喷施多效唑 增产防倒效果好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用大豆“炸沉”军舰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