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火热致中”理论与证治
2023-07-30刘娜崔友祥
刘娜,崔友祥
1.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刘完素依据自身对内伤杂病的理解别出机杼地创制“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的“火热论”,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与总结中风的根本病因病机,使中风由“外风”论治转为从“内风”辨治。笔者试析刘完素“火热致中”理论与证治思路如下。
1 “火热论”
“火热论”并非一家之言,其渊源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的病机十九条,火热病机约占一半,如“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等,刘完素在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特殊社会背景及临床实践,将火热病机进一步拓展、延伸、细化,提出“火热论”,增加“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皆可外感或内伤而致病,且风、寒、暑、湿、燥邪在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皆可郁而化火或蕴而生火,而火又可在一定条件下衍生为其余诸气或与其余诸气相兼为病,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1-3]。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言:“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2 “火热致中”
中风属《黄帝内经》“偏枯”“薄厥”“仆击”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为中风主要为正气亏虚,风邪相乘,自外侵袭人体,使机体气血运行不宣畅,枢机不利,脏腑阴阳受侵扰而致。张仲景首次明确中风之名,并进一步系统阐述“外风为病”相关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在刘完素以前,医家受《黄帝内经》影响,多认为中风病机为内虚邪中,采用疏风扶正祛邪法治疗[7]。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认为中风本质为内生火热,其言:“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强调“内中于风”才是中风的主要病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内伤中风的思路[8]。其认为,“火热致中”的关键病机为“怫热郁结,气血不通”,本质为水亏火旺。《素问玄机原病式》言:“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疾病日久,或年老体衰,肾精亏损,肾水暗耗,不能上济阴水以制约心阳,而致心火鼎盛,心阳暴亢,怫热郁结;怫郁则肌表经络阻滞不畅,气机逆乱,气血不通,脏腑机能失养;或火热炽而上冲,神机失用,清窍被蒙,猝而发病则肢体失用、失语,甚则厥倒不知,濒临死亡[9]。五志过极亦为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言:“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五志过极,脏腑气血阴阳受扰,正常生理功能被遏,郁化病理之火,火热缠绵,成痰成瘀,日久则火热中风,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口噤、昏愦不知事的症状[10]。刘完素还注意到饮食失节与中风的关系,其言:“凡中风,多能食。”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致积热内蕴,或偏嗜五味、特殊食物损伤脏腑,又或贪食多食导致饮食积滞、日久难下,均可损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则运化腐熟之力弱,易生痰化热,而致脾胃之火不消,脾盛又多食,如此循环往复,化火成瘀;脾伤则水湿运化无权,枢机不利,久炼为痰,痰火蕴蓄。与此同时,气血赖脾胃化生,脾病则正气不足,无力御邪致病情缠绵难愈。
3 基于“火热致中”理论的辨证论治
刘完素认为,中风有邪中于脏与邪中于腑之别,邪中于腑者“有表证、多著四肢”,常因外感之邪与内生火热相兼为病,阻滞体表经络,病位多偏表,病情相对不重;中脏者则有“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多滞九窍”的特点,病情相对较重且不易恢复。“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大秦艽汤亦为刘完素所创经典方剂,其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曰:“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该方养血滋阴,疏风散邪,治疗“血弱不能养筋”之中风疗效较好。
刘完素常用寒凉药物治疗疾病,论治中风亦不例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言:“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其虽认为中风病机为内中于风,但亦不忽视外风,在治疗上也多联用疏风祛邪法,结合《伤寒论》六经辨证,中于太阳经者,表实选用麻黄续命汤治疗,表虚选用桂枝续命汤治疗。中风多因“肾水亏虚、心火暴甚”而致,故重视滋补肾水、益降心火法,常用阴阳并补、化痰醒窍之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言:其“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邪中脏者,多里热炽盛郁而不出,耗伤血中津液,燔灼脏腑九窍,故而津亏脏躁,气血瘀滞,二便不通。刘完素言:“中风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三化汤宣通气血、以泻代清,亦有发散内热,调和脏腑之功[11]。“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愈风汤。”对于留有微邪者,常用愈风汤治疗,以行导诸经,扶正以祛邪,固护根本,亦可用于初觉风动之中风先兆。
4 中风先兆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言:“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认为中风虽多急性发作,常有迹可循,中风先期多有警示体征,强调未病先防。一旦发现中风所谓先驱表现,及时药物干预,则可有效预防或阻断中风的发生。刘完素认为,中风先兆与中风同根而生,故亦从寒凉论治,“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常用八风散、天麻丸、愈风汤等未病先防[12-20]。
5 治疗注意事项
中风者火热程度因人而异,疾病不同阶段的火热热势亦不同,用药不可太过寒凉,亦不可过汗、过下,过则伐伤脏腑,致阴阳失和,甚至亡阴、亡阳,故刘完素在治疗上虽以寒凉药物为主,亦辅加辛热之祛风药以行血散结通经,常用至宝丹,灵宝丹[21-22]。中风之人,慎利小便,因肾本衰,若再利小便,体内阴液受损,阴亏无以制火,则火热愈甚,仍需以清热为本,火热去,营卫和,脏腑调,则小便生。火热病邪常与他邪相互转化或相兼为病,清热泻火时当兼顾他邪,一并祛除,使火热无所依[23-24]。
6 小结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在病机上独创“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火热致中”理论,认为“火热致中”的关键病机为“怫热郁结,气血不通”,本质为水亏火旺。强调医治中风当以“清泻火热、活血通经、调和脏腑”为基础治则。刘完素虽倡导“内中于风”,亦不完全忽视“外风”,治疗上也多联合疏风之药,运用或创制地黄饮子、大秦艽汤、三化汤等经典方剂治疗中风。此外,刘完素关于中风先兆的论述,丰富了中医治未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