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评
2023-07-30卢旭东赵袁媛
卢旭东,赵袁媛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下简称“七一”讲话)的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准确地概括了其科学内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同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自“七一”讲话后,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学界探讨的热点议题,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44自此,国内学界围绕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突出特征、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研究综述
(一)生成逻辑研究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学术界观点基本一致,但分析角度略有差异。总体而言,学者们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精神结晶,其内在生成具有特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1.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当代典范,中国共产党孕育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3]31-38,而且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4]4-11,这是学界毋庸置疑的共识。其中,马克思主义对伟大建党精神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李思学[5]38-49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的斗争与牺牲精神等方面成为了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之源;陈胜锦[6]15-25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革命纲领、理论指南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滋养的原因所在。二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连福等[7]12-22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共产主义理想、人的解放思想、斗争思想以及人民群众观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渊源。
2.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条件看。田凯华等[8]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内的社会各阶级为改变中国命运所做出的不懈探索,认为历史实践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万军杰等[9]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中失败探索的深刻反思,中华民族的救亡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第二,从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渊源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角度。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白显良[10]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源头分为三种,其中之一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母体和精神乳汁,不仅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深刻印记,而且早已渗入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之中。王欣[11]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大同、和合、诚信等思想,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夯实了文化根基和精神基础。二是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李征等[12]指出,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外源。张志丹[13]32-41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均具有开放性,如果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就不能创立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曲值[14]24-31也认为,其充分吸收并合理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塑造了焕然一新的精神气象。
3.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任何精神现象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存在之中。刘红凛[15]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时空、显著标志等四个方面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建党过程中形成迸发出来的“精气神”,并非抽象的“概念演绎”“理论演绎”。赵凤欣等[16]27-34则认为,建党精神形成的重要过程是先进分子在渔阳里发起的建党实践,形成的初步标志则是党的一大的召开。陈胜锦[6]15-25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发表理论文章、创办刊物等宣传活动及调查研究在内的实践活动,为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基因。
(二)内涵特征研究
1.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共32个字,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学界围绕上述内涵进行了多维解读。
第一,“内在结构”说。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精神体系,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而言,刘建军[17]12-17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分别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初心使命、斗争和牺牲精神,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分别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容与归宿。与此同时,丁俊萍[18]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也各有其特定的内容指向,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信仰、政治行动、品格风貌、道德情怀。从整体上看,代玉启[19]33-41认为,可以从“认知、目标、特质、主体”四个层次中依次体现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坚定性、鲜明性及无私性,层层递进、相互融合。
第二,“精神阐释”说。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不断推进历史伟业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本身也内在地包含着众多精神,即以“精神”释“精神”。蒲清平等[20]12-22认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建党精神,其内涵的四个方面分别表现为求真精神、践行精神、斗争精神、无私精神。陈胜锦[6]15-25则认为,其深刻蕴含着信仰精神、实干精神、革命精神、奉献精神。
第三,“本质属性”说。艾四林[21]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李海青[22]从政党特质的视角,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予以详细分说,进一步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四个方面分别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具有的理论品格、实践要求、精神力量和政治品格。
第四,“问题导向”说。从党的建设话语出发,齐卫平等[23]以伟大建党精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信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四个议题,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逻辑关系。从中国共产党百年蓬勃发展的脉络出发,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等[24]3-11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突出呈现了在“建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回答“求什么”“为什么”“凭什么”“靠什么”等重大问题,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道德优势。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看,宋友文等[25]1-7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解答了中国共产党“因何而立”“向何处去”“如何行动”“为谁出发”等关键问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引领、奋斗目标、实践风貌、性质宗旨上的显著优势。
第五,“内涵外延”二维说。一个科学概念的完整定义应由内涵和外延共同构成。因此,李斌雄等[26]7-17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去理解,而这两种理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张明[27]18-30认为,仅从具体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等视角出发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容易遮蔽其理论重要性,也容易与其他精神产生逻辑混淆,因此更应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大视野出发,按照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多元参照系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2.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曲值[14]24-31认为,党性是政党固有的本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伟大建党精神所内含的党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宗旨意识等集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性,也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无穷智慧。齐卫平[28]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人民情怀为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赢得民心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康晓强[29]从党的性质、根本指导思想及党与人民的关系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因。
第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蔡志强等[4]4-11认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沈传亮等[30]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党的伟大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高正礼[31]通过进一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精神要义与弘扬路径,指出其实践性是使其形成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源所在。
第三,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燕连福等[7]12-22指出,从理论上,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体现为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中;从实践上,体现为其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不朽实践之中。蒲清平等[20]12-22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革命性特征集中体现在“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品格。曲值[14]24-31进一步强调,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二者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时代价值研究
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原因在于它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意蕴,是党和国家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中积累下的宝贵精神硕果。系统梳理后发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价值。一是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刘建军[17]12-17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理论创新,不仅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直接来源问题,更为全面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张志丹[13]32-41进一步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提供了治国理政的精神指引。王树荫等[32]20-25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对我们党推进治国理政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现实回应,而且为我党掌握治国理政的规律和方法提供了精神指向。就强国角度而言,蒲清平等[20]12-22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能为救国、兴国、富国提供精神支撑,也能为实现强国目标予以精神动力。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言,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等[24]3-11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方向、目标与精神支持,因其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内在的嵌合性,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治理价值。
2.育人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一是具有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王树荫等[32]20-25从四个方向指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着力点,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精神主动的活力源泉。二是具有教育全体党员的价值。颜晓峰[33]认为,无论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生活如何个性鲜明,其都有一个根本旨归——伟大建党精神。三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教育目标而言,王管[34]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契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旨向。就教育内容而言,王夏杰等[35]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育人的内在需要不谋而合,有助于增强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促使他们挺起时代青年的精神脊梁。
3.党建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历史依据和重要借鉴。一方面,赵凤欣等[16]27-34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语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更是新时代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欧阳康[36]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核心与灵魂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更是对今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思想保障。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赵振辉[37]通过列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具体实践,从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出发,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践行初心使命等的重要思想法宝,更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徐茂华[38]认为,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史,也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
4.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为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指向。姚崇[39]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价值构建,不仅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价值发展的新篇章,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了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指引。代玉启[19]33-41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兼济天下、造福世界,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破解现代性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四)弘扬路径研究
如何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者们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主要的依托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宋友文等[25]1-7认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之义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筑牢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真理性根基,即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与此同时,李斌雄等[26]7-17指出,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理论说服力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蒋红[40]进一步强调,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伟大建党精神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马报等[3]31-38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向现实转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孙道壮等[41]5-11认为,使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具体实际发展的时代变化而不断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中得到不断升华,使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展现出自身的强大真理力量。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路径。周兰珍等[42]认为,不仅要通过“三个纳入”机制,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还应建立“红色课程”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此外,祁程[43]指出,还应将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全过程与网络思政教育教学之中。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路径。解超[44]认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能也取决于教师。因此,张志丹[13]32-41指出,要培养一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素质优良、信仰坚定、理论过硬的思政课教师,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刘萍[45]53-55认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并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不同侧重内涵分别融入教学内容。沈壮海等[46]指出,还应引导师生党员在对标争先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路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刘萍[45]53-55认为,应该让伟大建党精神占领校园信息高地、净化校园信息环境、覆盖大学生心灵。因此,王兴中[47]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文化浸润”的大育人环境。
3.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齐卫平[48]认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把建党精神融入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各方面。穆鹏程等[49]认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李思学[5]38-49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斗争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弄明白“以什么态度斗争”“同什么进行斗争”“如何进行斗争”三个问题。孙道壮等[41]5-11指出,一个政党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敢于直面问题和勇于自我革命。张浩[50]认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从“两个革命”出发,要继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一共产党人的不屈风骨和英雄气概,坚决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坚决同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并切实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
4.在加强“四史”学习教育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王锐等[51]认为,学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常态化长效化学习党史的重要内容。蔡志强等[4]4-11认为,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立足国之大者,结合“四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深刻把握党的光辉历程,把握党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强化政治认同。具体而言,熊治东[52]指出,需要结合党的历史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演进逻辑、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窠臼,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同时,宋友文等[25]1-7认为,要善于依托典型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借助革命红色资源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
(五)伟大建党精神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全新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其研究边界,厘清与伟大建党精神高度相关的概念之间的重要关系,才能真正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
1.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的关系。至“七一”讲话前,学界对于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之间的关系并未做出详细区分,甚至将二者混用。陈水林[53]认为,红船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彭冰冰[54]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高福进[55]指出,红船精神是建党精神的一项初始内容、一种内涵体现,蕴藏着建党精神的最初元素,二者之间是主体与客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对于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关系的探讨。学界普遍认为,二者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归根到底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在时间上,毫无疑问红船精神的提出时间先于伟大建党精神。因此,李捷[56]认为,红船精神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理论上的,也包括实践上的。当然,刘建军[17]12-17也指出,应从地位高低、概念大小两方面摆正二者的关系。
2.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 自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后,国内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王炳林等[57]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坚强意志、高尚品德四个维度详细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四个层面深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其价值理念、内在精神、精神意蕴的延展与传承。赵凤欣[58]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一以贯之的旗帜引领、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及源源不断的核心动能。张明[27]18-30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由本源性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实践主题下所具象化的精神构成,二者既不是简单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是同一逻辑层面的理论表达。
二、研究评价
(一)研究成效
1.现有研究基本建构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框架。现阶段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已初步构建起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体系,为后续深化该研究确立了基本框架和主要思路;同时,也为某个具体精神的研究提供了范式指引。
2.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图谱。“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论述,一方面,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源”与“流”的问题,有利于正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另一方面,党中央公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学习和宣传明确了方向。
(二)研究局限
1.同质化研究多,异质性研究较少。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成、内涵、特点、价值、路径等几方面,研究内容的同质化程度较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研究始终围绕着“七一”讲话中所提到的4句话,32个字,缺少创新的研究视角;二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科学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尚短,从整体上看,研究尚处于政策话语阐释阶段,未完全实现向学术话语建构的转化。
2.抽象化研究多,具象性研究较少。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文本展开,利用文献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对其进行抽象的逻辑推演。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实践价值、弘扬路径等方面的探索缺乏史料支撑和实证分析,导致部分研究成果停留于抽象思辨,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强化实践导向,结合个案研究、实证研究等不同方法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研究。
3.单向式研究多,交叉性研究较少。一是从研究视阈看,缺少跨学科交叉。目前学界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切入点大多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和哲学等视角发散展开,缺少跨学科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二是从研究内容看,缺少国内外交流。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生发于国内,缺乏国际视野的研究,其中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对外传播机制、世界性发展等问题尚未引起重视,缺少对伟大建党精神国际话语转化的关注。三是从研究理念看,缺少动静态交融。当前研究注重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阐释,多属于纵向的静态理论分析,缺乏与其他政党的精神理念进行横向的动态关联。
(三)研究展望
1.深化学理研究。学术界目前关于伟大建党精神所形成的研究体系大多基于习近平“七一”讲话文本展开,就宏观意义而言已经较为全面。但从微观层面看,大多还停留在就建党精神论建党精神的阶段,因此必须在理论层面加强其学术性,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研究深度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论述的研究。就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础而言,大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这一宏观层面进行解读,并未具体到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精神观等微观层面,存在理论挖掘不够深、错误思潮回复不得力的情况。二是在研究广度上,一方面,应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源点,以此打通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建党以来若干具体精神间的基因联系。具体而言,需拓展伟大建党精神与其相关概念的研究,如拓展伟大建党精神与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众多具体精神的研究,拓展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整体性概念的研究,以及拓展其与建党专题人物的相关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等的关系研究。另一方面,需加强伟大建党精神与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研究,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议题的协同研究,不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创新发展和协同建设,推动党的理论深化发展。总之,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性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刻认识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
2.拓宽研究视阈。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多从党史党建、哲学角度出发探讨其内涵、特征、价值等,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然而要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还应结合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综合性研究,以此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国际视野。学术研究不仅要重视伟大建党精神在国内的传承发扬,还应放眼世界,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推向世界,不断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机制,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形式研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丰富研究方法。目前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主要为定性研究,即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演,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证分析、史料和实践支撑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归纳研究等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深化伟大建党精神自身的相关理论研究,增强理论说服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对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精神间的比较研究。
4.强化集成创新。现有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多家学术期刊刊发的系列专题论文和各大主流报纸刊发的宣传性文章,缺乏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全面深入论述的标志性著作。学界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和集成创新,对研究盲区进行查漏补缺,在深化研究内容、方法、视野等的基础上构建起伟大建党精神系统而完整的研究体系。
5.重视常态化研究。从现有成果的研究规律看,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或某个具体精神的相关研究,总是会在重大事件纪念日或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相关讲话后出现爆发式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研究的热度逐渐减少,直至下一个重大事件纪念日再次出现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于是关于革命精神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忽冷忽热、忽高忽低的状态。而“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59]。因此,要想持续深入地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吸取以往革命精神相关研究的经验教训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重大理论课题,逐步建立起常态化研究的体制机制,避免出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纪念式”研究、“讲话式”研究等。
三、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科学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写照与高度概括,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核心要义的鲜活体现与高度凝练。“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总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自身性质、宗旨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自身精神谱系的领悟和阐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60],在实践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促进党的理论的守正创新。
深刻认识与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既要把握其生成时间、形成过程,也要明白其内在的思想渊源、深刻内涵;既需要把握其百年发展的伟大成就,又要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与众多相关概念间的关系研究、与当下热点话题的结合研究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同样不可忽视。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