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养路径研究
2023-07-30戴琳
戴 琳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福建,三明 36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阶段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在这样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为乡村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尝试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1 新型职业农民改革是提升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先行军,提高农业改革使其在技术、思维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培养形成具有现代化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在农业提升之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了解国家相关农业政策,具有农业生态意识和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将农业当作职业来进行,并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稳定收入。
1.1 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的需要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业发展应着重注意农民形成职业化,培养职业化农民使其具备新进农业现代化技术,加强对职业农业形成阶段化、系统性培养模式,转变农民固有思维,不断摸索发展形成规模大、影响力强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应颠覆农民思想上对传统农业上的认识,引导农民认识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现代化化农业应实现集技能、人才、规模、产能四位一体的质量培养,精准、系统形成新型农业职业化培养才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石。
1.2 拓展农业产销结合的新模式
随着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打破传统生产、营销的思维模式,伴随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农业生产环节也迎来重要变革。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拓展,农民不仅应拥有全面农业知识生产技能,还应拥有更多现代化技术技能,以此促进农业生产迎来电子化生产变革。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农村农业也迎来了生态农业的积极发展,随着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旅游已经成为新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与农业景点的更新变化,成为农村农民发展的重要推动。因此,增加针对农民的提升培养,促进农民农业技能与思维的积极进步,完成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3 积累人力资本改变农村现状的需要
许多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导致城市劳动人口密集,不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而农村劳动力已逐渐由过剩变为紧缺,空心化、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农村普遍现象,大量农村资源因缺乏劳动力而被闲置或荒废。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不再从事农耕活动。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养的不断推进,不仅为农业种植与农村发展带来知识与技能提升,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活力,有效吸引更多强壮年回乡发展,积累人力资本,为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带来优化补充与改革。在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优化政策不断实施,为农民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增加就业岗位,帮助解决家庭问题。例如农村常见的留守儿童问题、老人养老问题以及贫困家庭问题等,切实带来新的状态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切实帮助。
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2.1 相关政策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协作,但在实际建设环节中,很多制度政策颁布不够清晰,导致各部门权责不清,部门协作不畅,多面资源协调能力不足,导致现代化农业发展很难形成一个系统且全面的产业链结构,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建设过程难以推进,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无法落地。其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时,缺少对工作建设的长久性认知,导致在人才过程中急于求成,缺少系统化制度建设,并且在有关文件出台设计中很容易忽视各部门工作协调,缺少对农民自身发展需求的了解,缺少培养工作的全面系统整合,直接照搬现有案例吸引农民参与,但由于政策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导致最终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后续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最后,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选择未建立明确的培训人员资格筛选范围,考核过程和最终认定过程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都会导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流于形式。
2.2 农民培养体系不完善
首先,培训的形式以集中课堂讲授为主,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没有实际农业操作经验,在培训内容方面,偏向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缺乏经济性和实效性。另外,由于农村更多人群文化基础较弱,整体技能与知识水平不足,培育工作过程中缺少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育体系,培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其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建设过程中不仅培训体系不够全面系统,当前培训师资队伍水平也有待加强,很多教师农业知识存在滞后性,与实际农业产生存在一定差别,导致很多很多教育工作缺少实际作用,降低新兴职业农民培养效率与质量。很多偏远地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教学设施不到位,缺少电脑、投影、网络等,降低职业农民培养效率。
2.3 农民群体的特殊性
一方面,虽然很多农民己经生活方式现代化,但是对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仍然持观望甚至拒绝态度,对农民这一职业缺乏认同感。另一方面,农民群体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很低,基本都是初中以下的水平,自身存在学习惰性,更没有终身学习的进步概念。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突破路径
3.1 提高政府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增强各相关机构、部门的多方协作,通过系统性的实施建立统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专项部门,并由专项部门针对性负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事项,并利用制度化的不断健全完善,做好职责划分,基于当地的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目标分解,确定培养目标,并设计系统教学规划,严格落实。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与第三面培训机构达成合作,利用专业化培养训练促进农村农民职业化技能提升,将新型农民的培养筛选与训练进行系统化管理。
3.2 建立完善农民培养体系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型农民精准培养过程中,农民作为重要培养训练目标,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内容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区别于一般培训内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针对培养对象和培养内容的特殊性,对于培养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对于长期居住农村的农民,相关部门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农民日常生活耕作相联系,将理论与田间工作相结合,做好知识落地,在真实践行中,有利于农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农民技能培养。对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采取网络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有灵活性、便利性等特点,符合务工青年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的要求。
另外,加强培训教师的技能提升与教学水平培养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与保障。针对农村农民的具体实践工作,系统化完成教学内容制定,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掌握程度,促进培训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贡献力量。教师通过对培训内容具体化归纳,结合受培训农民当地农业发展状况,针对性制定教学规划,增加与当地农业机构、农业服务站、农学院等沟通交流,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以此实现高质量农民素质培养。最后,培训不能浮于表面,要讲培训效果落在实处,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农民,增进与农民的了解互动。在农闲时间多于农民学生进行平等充分沟通,了解其在日常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在与当地农民亲切交谈中了解农民发展的真实情况,结合当地地域与政策为其建设实用发展计划,为农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回访制度,及时对学员进行回访与调查,完善培训培养机制。
3.3 加强农民自身建设
首先,政府应制定政策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福利待遇,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促发农民对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期待,让农民意识到自身在农村的主体地位,转变农民固有的思想观念,以农村典型正面事例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升农民先进生产的理念,塑造农民进行自我提升的意识。其次,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权益的制度保障,应急灾害保险理赔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设立专门的资金补助,为其提供更多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做好农业发展强有力支撑。
3.4 结合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化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重点。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对互联网、职能信息平台等利用,提高自身利用网络科技提高农业数字化发展的能力,学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农业科学化种植。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大力兴建农业科技教育云平台,农业远程教育与职能农业资讯平台也在积极推广。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提高农民对于互联网平台的使用与利用,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农业知识提升,利用在线问题的形式进行农业问题咨询,以此提高自身农业知识掌握,不断完成农业种植能力的提升。当前很多互联网平台关于农业销售与农业知识的视频账号众多,学会数字媒体的使用可以增加农民了解农业知识的途径,另外学会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还可以为农民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学习农产品销售经验,促进农民创收,促进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提高数字化农业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下,现代化农业发展成为必然。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提高农民职业化,促进农业人口素质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关注职业农民的培养重要性,为农民提供学习提升机会,增加农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借助数字化农业发展机遇,提高农业科技化,完成职业农民的高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