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

2023-07-29张康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要:李子洲是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为陕北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子洲以选择教育事业与理论刊物为主要途径,以青年学生与工农群众为主要受众传播革命斗争理论、工农运动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陕北地区的传播普及。回顾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子洲;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子洲作为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优秀共产党员,其为陕北早期党组织建立作出了卓越的奉献。他领导陕北地区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为陕北地区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探索研究李子洲在陕北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主要受众、主要内容以及启示对于充实地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有积极作用。

一、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

(一)选择教育事业

1917年,李子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革命导师李大钊的影响下,李子洲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经历五四运动后,李子洲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4年,在杜斌丞的邀请下,李子洲回到陕北并在榆林中学任教,任榆中的教务主任、历史教员和国文教员。在历史课程中,李子洲摈弃旧的封建思想,用新文化和新思想充实课堂,并给学生分发鲁迅、陈独秀、胡适的几篇短文,通过课堂启发学生。李子洲的理论造诣非常之高,上课基本不带讲义,他从社会进化史的角度分析社会演进,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因为课程重点突出,态度鲜明,所以李子洲的历史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使很多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陶冶和启蒙[ 1 ]。通过理论传播,告诉广大青年学生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广开视野,不忘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不断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依靠所学找救国图强的出路。

(二)选择理论刊物

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理论刊物是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与平台。1917年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创办理论刊物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撰写理论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1921年由陕西籍知识分子创办《共进》半月刊,次年发起成立共进社并成为其机关刊物。《共进》杂志政治观点明确,主题表达鲜明,一方面转载《新青年》等杂志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文章,另一方面陕西籍知识分子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杂志一经成立,便与同时期的进步刊物一起宣传新文化思想,呼吁社会改革。《共进》杂志先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作以介绍、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概况。作为《共进》的撰稿人和发起人,李子洲为《共进》的创办与发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陕北的大众化传播,也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斗争的热情[ 2 ]。1924年,李子洲接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校长以后,共进社绥德分社在四师建立,《共进》杂志也在陕北地区大范围出版,为《共进》在陕北的发行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二、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受众

(一)青年学生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是最为活跃、最富有革命性的群体。在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中,青年學生都积极参与。公车上书、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在青年学生的主导参与下,走向了成功。 从李子洲的求学经历和早期革命经历,其本人也是从一名热爱自由民主的热血青年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同时,李子洲懂得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共性,懂得广大青年学生的情怀理想和远大抱负,在思想上能够与广大学生产生诸多共鸣。而对于青年知识分子,李子洲的扎实的理论学识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终身受益,指命未来方向,引导学生“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中,李子洲始终重视青年学生、努力为进步青年们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通过课程教学、推荐理论书目等方式使广大青年学生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二)工农群众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的主体部分,所以农民问题是我们近代历史的关键问题。陕北地处西北,信息闭塞,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迟缓,所以本地民众多以种地为生。而除了占相当比重的农民以外,陕北各县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还少量存在一些传统手工业者。但在封建地主和军阀统治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群众和传统手工业者生活苦不堪言。作为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必然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通过科学理论唤醒民众使之奋起团结,通过理论武装头脑,打倒反动统治阶级,进而实现自身的解放[ 3 ]。李子洲回到陕北执教绥德四师以后,以平民教育作为工农群众工作的切入点,继续接办平民学校,积极致力于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文化普及。在开办平民学校为穷苦大众提供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又结合工农群众劳作特点,开办夜校,使白天辛勤劳作没有时间学习的工农群众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学习提升,做到劳作与学习互不耽搁。在平民学校和夜校,工农群众在学习基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三、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一)革命斗争理论

李子洲作为《共进》半月刊的主要发行人、陕北党团组织的发起人、绥德四师的执教者,他坚持结合时代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揭露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恶行,让人民群众思想意识不断觉醒,号召各界人士奋起斗争。以《共进》杂志为例,在《共进》发行的总计105期的刊物中,大量存在揭露军阀,谴责帝国主义罪恶行径的文章,从例行刊物到特刊和增刊,几乎每一期刊物都涉及反帝反封建的文章。1924年12月,为支持孙中山北伐的革命主张,响应党中央和团组织发布的联合通告,李子洲等人组织陕北党团组织成员在绥德成立“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积极宣传“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宗旨,不断在周边地区发展“国民会议促成会”,组织动员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 4 ]。次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7日,中共绥德支部以绥德县公署的名义出面在四师大礼堂召开追悼大会,会上李子洲积极向群众宣传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表达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的坚定信念,拥护三大政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反对军阀列强的意志决心。

(二)工农运动理论

工农运动理论是指为了抵制剥削而指导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的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成立工会、农会等途径,加强农民的团结互助,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在绥德,城乡居民生活物资主要通过脚户进行运输。可是,当时的陕北的军阀井岳秀却与地方政权串通一气,设立了“骡柜”组织,专门对针对脚户进行压榨剥削。1925年春,绥德团组织以“骡柜欺压脚户”为题,在宣传工作中从实际出发组织专题演讲大会,不断宣传团结斗争的重要性。1925年五一勞动节的当天,绥德首次举行庆祝“五一”的集体活动,共青团绥德(四师)特别支部组织讲演团,以“五一的历史”和“中国劳工的状况”等为专题演讲题目进行上街演讲。四师党团组织也领导党、团员和进步学生深入农村,到广大民众中间,采取多种形式揭露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罪行,教育农民要增强阶级意识,共同抵御地主和官僚资本的剥削行为。李子洲表示“道路是曲折的,斗争是艰苦的。我们与井岳秀既要斗智,也要斗力。但在目前,在我们的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主要是斗智,不要灰心丧气,要挺起腰杆,更加顽强地斗争!”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教学和组织发展过程中,李子洲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这两本重要书籍作为重点推荐和讲解。在李子洲的教育带动和推荐下,在校的青年学生对于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深刻领悟。另外在其创办的平民学校中,李子洲一方面致力于人民群众启发民智,另一面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渗透在讲课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1926 年 6 月,李子洲根据党中央指示“党到农民中去”,通过派遣派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到城郊农村开展宣传动员,每周派一批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到偏僻农村开展理论宣讲,并根据情况发展建立农村党团组织。

四、结语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和归宿。就理论而言,其本身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深奥晦涩,而在于理论本身具有的实践属性。理论传播的意义不是对内容本身进行肤浅的阐释,也不是夸夸其谈地空洞说教,而是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理论为社会实践带来的深刻改变。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子洲经历了一个由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自我传播都群体传播的过程。其自身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本地情况相结合,并不断组织群众参加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陕北深根发芽。理论要发展就必须要联系实际,理论要传播也必然要能够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起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方式,也是认识的归宿。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行为能让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实践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振民.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1):3.

[2] 梁严冰.马克思主义在陕北的早期传播及其党团组织的建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27.

[3] 全家悦,杨志和.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2):64-72.

[4] 高振岗.论李子洲对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创立的历史贡献[J].榆林学院学报,2020 (3):17-20.

(作者简介:张康,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