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3-07-29朱剑楠
朱剑楠
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对构建高效课堂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历史等为课堂中渗透本土文化带来强有力的素材支撑。靖江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可供教师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文化资源有很多,但是现在关于靖江市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研究较少,内容不够丰富。基于此,本文主要讲解靖江市本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旨在通过此为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融入本土相似景色刺激学生重构知识
构建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新对知识进行再加工与理解,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以游记体散文《小石潭记》为例,教师可以引入本土相似的景色刺激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构。游记中的小石潭在湖南省,距学生生活的区域较远。但是《小石潭记》中描写的景物与靖江市靖江孤山中的景物相近。靖江孤山位于靖江市区北五公里左右,以山盛名,其中有一处潭水与《小石潭记》中描写的景物十分相似,颇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之感。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尝试融入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重构知识。
教学过程如下。请学生观看靖江市靖江孤山风景的短视频,以此创建情境,让学生对靖江孤山中的深山、潭水、峡谷等有一定了解。然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与周围的景色,知道作者阐述的“幽深寂静”的风景特点。在学生大声朗读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幽静的潭边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是作者为什么却说‘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以此知人论世,引导学生联想到柳宗元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在创作此文之前刚刚被贬,心中一直忧愤难平,所以想要借助美丽的风景排解心中的忧郁,但是虽然暂时忘记了忧愁,悲伤还是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所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与小石潭的美不矛盾。最后进行扩展教学:柳宗元在创作《小石潭记》时他的心情是孤寂悲凉的,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友,你会如何去劝慰他呢?可以使用哪些励志的格言来鼓励他?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古代游记体散文,初中生在学习此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难以构建知识结构。在此教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在古文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中的景物,让学生去除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入传统说唱曲艺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关注现代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尊重并吸收多元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同时在多元文化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借助本地文化对学生实施课外阅读辅导的时候要以学生探究为主。下面以“靖江讲经”为例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背景介绍。“靖江讲经”是在靖江市一直流传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此处的“经”是《宝卷》,已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是从唐代佛教俗讲变文由来的,就是用通俗的话语将佛教教义表达出来。作为中国最早的说唱文字,《宝卷》历经多代传唱与加工,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定型。“靖江讲经”使用吴地方言流传于世,至今自成体系,是我国民间流传至今唯一以“讲经”形式传承下来的“活化石”。“靖江讲经”主要以《宝卷》为内容,有菩萨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其他讲唱文学改编的世俗故事、民间传说与民风民俗等。
2.提供阅读材料,展示阅读目标。请学生通过听“靖江讲经”感受当地曲艺文化的精华;了解《宝卷》在靖江本土文化中的地位;通过“靖江讲经”激发学生探究民间曲艺文化、阅读民间文学的积极性,增强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
3.阅读《宝卷》。让学生能够了解《宝卷》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读与听《宝卷》的内容,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感受古典文学与曲艺唱段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通过倾听曲艺与阅读《宝卷》,感受唱段背后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观念。
传统说唱曲艺韵律强,内容通俗易懂,利用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所以开展“靖江讲经”唱段的阅读,让学生能够将阅读与遥远的故事联系起来,通过阅读唱段感受“靖江讲经”的曲艺文化,锻炼学生能够阅读各种文学体裁文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厚重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置身情境现场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情境教育理论要求教学从感性认知到知性认知,最后达到理性认知,从表象、抽象,上升到形象。在培养初中生语言输出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靖江市本土文化为学生提供输出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民间传说、山川河流、民俗文化等素材的收集,为语文创作提供可能性,信手拈来。以“探寻季东村”为例,通过情境教育理论,在现场指导学生写关于“季东村”的作文,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学过程如下。
1.背景介绍。季东村位于靖江市季市镇北部,始建于初唐。季东村中心是十字街,多条小巷呈棋盘式在十字街周围延伸开来,村内有445间古房旧屋,其中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就有370余间。季东村中的老街是苏中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
2.教学目标。结合《小石潭记》了解写景散文的写法、通过学生在季东村中的游览与观察,能够获得写景的一手资料,获得写作灵感;通過置身情境现场,学生了解身边文物包含的文化价值,产生保护身边文化遗产的意识。
3.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到季东村游览。提示学生依照印庄巡检司衙门—朱家大院—朱氏老宅—黄氏贸易商行—胡源泰茶庄的顺序进行参观。指导学生将《小石潭记》中“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运用到本次季东村景点的写作中。师生一同拜访季东村中的居民,了解季东村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安全返校后,教师开展作文课,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写作要求:以“季东村”为主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突出中心、语言流畅,使用抒情的写作方法。最后教师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学生作文创作的优点与不足。
4.教学反思。本次语言输出课结合课外实践,邀请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与之前学习的《小石潭记》写作技巧进行创作。通过对真实风景的欣赏,感受身边良好人文历史,思如泉涌的同时熏陶人文素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学生处处留心。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还要带领学生去鉴赏美,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从生活中学习。只有如此才可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写起文章有足够的素材。同时通过本土文化的欣赏与学习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人格更加健全。
本文通过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本土文化策略的研究,让本土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成为教学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通过课上与课外本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在本土优良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对学生语文学习与教师教学有推动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市马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