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框架下鲁迅小说的形式本质
2023-07-29郑泽卉
郑泽卉
鲁迅一生创作的文章种类繁多,有小说,有杂文,有散文诗,等等。鲁迅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想,小说的形式与谋篇布局都是现代主义下的手法和考量。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充满了象征、想象、联想、烘托、暗示、对比、衬托等,他交错使用这些艺术手法,把整个故事像生活一样铺排开来,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抽象感觉世界。鲁迅的内心一定不是荒芜的,他的象征主义创作手法总是浓墨重彩的,那些具体可感的物象,传达的却是内心微妙隐晦的世界,那些融合在一起的人物与物象,集合成一幅动态的画卷。《狂人日记》就是具体的现实物象与抽象的感知世界的融合。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完美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各种象征意义与对比暗示,把客观存在的景象融合到主观的真实感受中,既是生活的原貌,又是自己内心的独白。这样的文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读者像是置身于真正的生活中,又像是行走在鲁迅创造的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吃人的世界。
此外,鲁迅小说也吸收了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鲁迅笔下的荒诞世界又和真实世界融合在一起,人物是荒诞不经的,情节是非理性的,但就是这样的怪诞与荒唐却意外地具有几分真实,讥笑的嘴角好像是在嘲笑这个更黑暗荒诞的现实世界。荒诞主义在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故事新编》是在古代流传的神话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现代艺术元素与想象,古代神话与现代主义的结合,让人生出一种荒谬感。
结构的变化是小说形式方面谋篇布局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手法的集中呈现。鲁迅小说也有自己的结构形式,且变化多样、各具千秋,与内容主题相衬,用结构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自己的精神内核。一是采用空间布局结构,以空间的一个点为中心散发, 把几个看似没有关系的故事场景联合起来,把几个看似分割的片段场景按照空间结构来并列排序。例如《孔乙己》就是采取空间结构,它没有像电影一样的铺垫与转折,而更像是个人断片式的回忆,但是从中都可以发现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些内容的排布顺序看似散乱,实则暗合鲁迅设置的人物关系。在空间横向的排布中,生成巧妙的社会联系,让人从空间结构中看到自命不凡又迂腐麻木的老旧书生的群体形象,看到鲁迅文章悲剧的内核。二是运用时间流动结构,以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为中心来发散故事, 把故事的情节内容按照时间的流动来串联,事件之间也像场景一样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但是其中暗隐的流动的时间就是每件事情的因果排序。魯迅大多数辛辣讽刺的社会性现实小说,运用的基本就是用时间流动来结构情节的叙述方式,各种不同的时间线混杂在一起,回忆和现实的交错让人好像看到了吉光片羽的梦境,又像是在现实中走马观花地看完了人的一生。
鲁迅小说擅用意识流结构,他不把重点放在情节或者内容上,而是运用人物的内心意识流为中心点,这一种结构形式甚至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结构,所有的场景事件在意识流的世界中都不复存在,真正地成了一种碎片化的情节。《狂人日记》采用的就是这种意识流结构,几乎全篇都是主角的心理感受。“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些话看似无厘头,但是始终紧紧地围绕着意识的流动。鲁迅小说还巧用伏笔双线结构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条是故事原本发展的剧情线,一条是隐在故事背后的另一种意义线。譬如《祝福》明线是祥林嫂的一生,暗线是贯穿其中的祝福的氛围,更能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当然,《药》的双线结构比《祝福》要明显得多,明线是华老栓与小栓的吃人血馒头,暗线是革命者夏瑜牺牲后的遭遇。明线中人民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与暗线中革命人士的悲愤牺牲形成对比,如果不采用双线形式同时进行,反而很难让读者思考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牺牲的悲壮意义。
鲁迅对于结构形式的把控是精准的,不同的精神内核与本质意义,他会采用不同的结构,从不同方面给人带来不同的深刻感受。对于鲁迅来说,选择自己小说的结构,就是安排自己的语言形式。鲁迅的语言不是装饰性质的华丽辞藻,他和周作人都认为现代主义的小说应该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在此基础上,鲁迅选取了最为适合自己的多种语言形式。鲁迅的文风幽默风趣,天然带有喜剧色彩,以乐景衬哀情,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实质。鲁迅的语言形式和传统小说不同,和卡夫卡有点相似,他们都不在乎对人物的细致描摹,甚至只给自己的人物一个代号,没有内容、没有身世,而是通过安排尖锐的矛盾情节与夸张、对比、暗示等表现手法来凸显喜剧外壳,但是读者读着读着,又能感受到喜剧壳子下的悲哀。鲁迅的喜剧形式是他最为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卓别林的默剧一样,喜剧效果恰如其分,让人笑中带泪,过后却只有斑斑泪痕。《阿Q正传》就让人看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啼笑皆非,鲁迅特意淡化了阿Q的家庭背景,巧妙地以阿Q的语言与他人对待阿Q的态度,以各种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的群体性格。阿Q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这个名字的设定就是故意的,阿Q是这社会中千千万万挣扎在底层的小丑式人物。小丑是脸谱化的,带笑的嘴角和带泪的眼眶,成了鲁迅笔下安排的表现形式,人们在嘲笑阿Q的同时,不知道会不会毛骨悚然地想到随波逐流的自己。
鲁迅擅于运用对比来塑造真实的人物,展开整个故事的情节,安排场景演绎的轨迹,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线。例如《故乡》中是同一人物时间流动的对比:少年闰土的活泼有趣与中年闰土的麻木不仁形成鲜明的对比。鲁迅有意地安排语言与情节发生冲突,更让人感受到岁月与社会的压迫给民众带来的无尽折磨。时间的流动在对比中更为明显,底层人民在黑暗腐朽的社会中无法存活,这也是鲁迅小说用悲剧唤醒人生的本质。当然,鲁迅小说也有不同事物尖锐的对立与比较,就好比《祝福》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去与祝福温暖的气氛形成的刺眼对照,欢喜与凄凉、节日与死亡,这样的安排无形之中又给人物命运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意味。
现代主义思潮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然的思潮流派,当人类开始变得孤僻、社会开始异化,文明进入了一场危机,现代主义就在恶之花中诞生。也许,现代主义生来就是带有原罪的。鲁迅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经历全民的启蒙,但是罪恶却并不比机械社会少,作为极少数的觉醒者,鲁迅选择了现代主义作为自己的文章框架,选择的每一种形式都是对社会的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