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GPC3和AFP-L3水平的影响①

2023-07-28王新林白晓东吴丹琪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吡柔比星载药微球

王新林,萧 冰,白晓东,吴丹琪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长期饮酒、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亚硝酸胺物质、黄曲霉素、肝硬化等密切相关,容易经门静脉引发肝内播散,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极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且可能诱发肝性脑病、肝癌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1,2],给临床治疗造成较大的困难。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能够通过栓塞剂阻断肝细胞癌病灶的供血动脉,导致肿瘤组织缺血、缺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癌细胞坏死和凋亡的目的[3],是当前临床治疗肝细胞癌的首选方案。然而,这一治疗方案的精准性不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全身毒性反应,也有其较大的局限性。本研究选取2019-04~2022-10本院收治的64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化疗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改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04~2022-10本院收治的64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1)纳入标准:①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首次确诊为肝细胞癌[4];②患者知情同意研究;③符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相关临床指征;④预期生存时间在半年以上;⑤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心脑肺肾等功能障碍;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病灶发生远处转移;④存在凝血功能严重异常;⑤存在相关研究药物过敏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n=32)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予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①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②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右股动脉,放置5F导管鞘及导管,实施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病灶的具体情况及供血动脉;③以5mL碘化油(国药准字H42021585,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有限公司)、5mL碘海醇(国药准字H20083570,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和10mg吡柔比星(国药准字H20045982,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成乳剂,缓慢注入栓塞病灶供血动脉,再以明胶海绵颗粒(国药准字H32024096,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直径300~500μm)补充栓塞;④栓塞后再次行肝动脉造影,确定肝内血供及肿瘤病灶栓塞成功后,完成栓塞;⑤拔除导管及导管鞘,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制动。

1.2.2 观察组患者予以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化疗栓塞治疗:①穿刺与造影等基本处置方式与对照组相同;②采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国械注准20153771072,苏州恒瑞迦俐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直径150~350μm)加载10mg吡柔比星,以1~2mL/min速度缓慢注入栓塞病灶供血动脉;③栓塞后复查造影、完成栓塞、止血制动等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1.2.3 随访时间:跟踪观察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情况之间的差异。

1.3.1 疗效判定标准:在随访2个月后,复查CT、MR等影像学情况,将疗效分为:①显效:病灶动脉期面积缩小50%以上;②有效:病灶动脉期面积缩小20%~50%;③无效:病灶动脉期面积缩小低于20%或者病灶出现新的进展。

1.3.2 血清学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和随访2个月后,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Recombinant Glypican 3,GPC3)、甲胎蛋白异质体-L3(Alpha-Fetoprotein 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 3,AFP-L3)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2,n(%)]

2.2 血清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随访2个月后血清学指标VEGF、GPC3、AFP-L3水平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对比

3 讨论

众所周知,人体的器官组织都需要血液提供营养,肝细胞癌病灶同样也需要通过血液来提供营养。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就是通过微创、精准的向病灶提供营养的血管直接注入药物到癌细胞,然后堵塞营养血管,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让癌细胞失去营养[5,6],达到缩小病情、控制病情的效果。本研究尝试应用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后血清学指标VEGF、GPC3、AFP-L3水平皆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实施完成,化疗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肝脏所代谢,而碘化油也会被肝脏消散,从而失去药物化疗的功效。因而,如果用药剂量过大则会造成较大的全身毒性反应,剂量过小又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给药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载药微球介入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案,能够吸附、携带化疗药物,在体内不可降解,它进入肿瘤血管后一方面可以长久栓塞肿瘤血管,另一方面可以使化疗药物长时间作用于肿瘤内部[7,8],从而起到栓塞与局部高浓度化疗的联合作用,使患者全身毒副作用大大降低。而吡柔比星作为一种半合成的蒽环类抗癌药,与载药微球的结合成型较好,质地较为柔软[9,10],可以大幅降低VEGF、GPC3、AFP-L3等血清学指标水平,达到长久栓塞和化疗的效果,疗效更加显著。但是,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化疗栓塞治疗方案的成本和价格相对较高,导致其在基层尚无法大面积普及,还需要持续进行改良优化。

综上所述,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患者能够大幅降低VEGF、GPC3、AFP-L3等血清学指标水平,疗效更加显著。

猜你喜欢

吡柔比星载药微球
悬浮聚合法制备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吡柔比星脂质体制备与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介孔分子筛对传统药物的原位载药及缓释研究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TiO2/PPy复合导电微球的制备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工艺
可吸收止血微球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铁蛋白重链亚基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其特性
吡柔比星通过抑制雷帕霉素信号通道的哺乳动物靶点引发人膀胱癌细胞自体吞噬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