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
2023-07-28顾润德李春发孙雷霆杨洋洋
顾润德,李春发,孙雷霆,杨洋洋
(1.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海军勤务学院 海防工程系,天津 300450)
0 引言
国际环境、新冠疫情等冲击导致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断链风险加剧,破坏了产业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了产业生态链的安全性。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产业链系统抗干扰、防风险能力是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亟需破解的难题。在产业共生理论基础上,将相互分离的不同产业链、相关企业组织进行系统链接,构成产业生态链,可实现企业合作、产业整合,并通过共生、再生、互生和协同提升产业链安全性。然而,当产业链关系遭到环境突变破坏时,将加剧产业生态链的离散性和脆弱性。通过企业创建、兼并和重组,构建完整的、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从源头到终端、从关键环节到环节衔接进行管理,可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1]。因此,探究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生态链构建机制并揭示其作用规律,对于维护产业系统稳定、抵御产业链风险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产业共生作为产业生态链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参照自然生态链的概念而提出,用于刻画产业链内各企业、组织、机构间物质、能源和信息的高效配置、循环利用和互利共享,具有企业群落性、产业融合性、资源循环性和成果增值性等特征[2]。企业通过产业共生实现生产要素价值创造最大化、副产品价值利用最优化,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数智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产业共生实现形式、方式和模式等通过产业生态链得到更高维度、更大程度和更广角度的拓展,结构规模更加复杂巨大,作用效果更加突出显著。相较于由原材料供应、中间品生产、最终品组装和产品销售等企业构建的线性产业链,产业生态链中各产业自身具有生产与消费能力,彼此间交叉融合形成网状结构,能够消除产业链边界,实现各产业的交叉协同发展[3]。在实践层面,受外部风险和竞争压力影响,中粮、海尔等大型制造企业在构建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推动商业模式升级和业态创新,实现企业内部全产业有机融合、自有可控和良性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领先企业的转型实践表明,全产业链模式与产业生态链之间存在融合和促进关系。综上,本文核心问题是:制造业如何通过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构建产业生态链?
为此,以4家采用全产业链模式运营的不同领域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语言、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模态信息。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构建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元意义模型,开展理论逻辑关系探索及产业融合、整合、升级、集聚与产业生态链构建机制分析,并提出实践启示。研究对提高产业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规避产业链风险,从而获取产业系统整体效应,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确保产业生态链完整、安全、稳定和可持续运营具有理论意义,对企业从产业延伸与集聚角度抓住发展机遇、构建竞争优势具有指导价值。
1 文献回顾
1.1 产业生态链
赫希曼[4]提出生产系统中的上下游企业具有关联关系,成为产业链滥觞,产业链现象开始受到关注;芮明杰等(2006)、刘贵富(2006)分别从价值创造、组织关系理论视角对产业链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产业链是一种上下游企业关联的动态产出链状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关系,并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提出从原料到产品、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链概念[5]。产业生态链中的“生态”蕴含绿色、环保和清洁的含义,也有链内成员间有机融合、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内涵,表明成员间具有共生、再生、互生和协同关系。因此,产业生态链是产业主体和资源要素有机融合、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链。
产业生态链研究主要关注构建机制与应用,如邓想等[5]构建包括生产者产业、消费者产业和分解者企业在内的特色小镇产业生态链;王发明等[6]从产业生态链视角探讨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弊端。现有研究聚焦自然生态系统观、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结作用以及核心企业主导的上下游与跨领域企业间的空间集聚、物质流动、价值增值和交流合作等问题,涉及多企业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有助于拓展产业生态链研究视角,丰富产业生态理论。在新冠疫情、国际环境等影响下,传统产业生态系统应对断链、“卡脖子”等乏力的弱点充分暴露。因此,亟待加强对提升产业生态链韧性、抵御产业链风险方面的研究。
1.2 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最早由中粮集团提出,是指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制造全过程环节自有自控、自给自足的企业经营模式,后演伸为企业内部从源头到终端有效管理、关键环节有效掌控和各环节相互衔接的一二三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7]。全产业链模式强调整体性,具有以下特征[8]:①自身拥有发展所需的全部产业,能够有效整合产业资源;②各环节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从而实现整体运作;③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能监管全产业运营流程;④市场机制主导、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全产业链模式能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交易关系的战略高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和企业抗风险能力。
全产业链研究涉及创新应用[8]、机制机理[9]、评价体系[10]和政策分析[11]等,主要关注农业[8]、文旅业[9]和养殖业[10]等第一、三产业。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海尔和君乐宝等制造企业开展的全产业链发展实践,为业界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受到学界广泛关注。选取典型案例开展研究,将应用实践回归学术理性,探寻制造业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生态链的理论内核成为本文逻辑起点。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12],利用大数据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方法对摘自互联网、书籍、宣传单、展板和新闻报道等案例企业的视频、文本、图片等进行编码分析。对收集的跨领域典型案例数据、资料进行扎根研究,在情境归纳、案例特征分析基础上,挖掘、推演和揭示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与客观规律,构建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论模型[13]。扎根理论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分析流程Fig.1 Analysis process of grounded theory
2.2 案例选择
本文采用等结果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机制的“殊途同归”,所选案例具有相似或相同结果[14]。案例筛选标准设定如下:①研究目的与案例企业相匹配,样本企业需具备研发、生产、服务等全产业核心环节;②案例企业在具备共性的同时,应考虑行业和地域差异性,便于现象的印证和补充,使结论具有普适性;③资料易获性与可验证,所选案例得到官方或媒体认证,资料内容有迹可循。基于上述标准,本文选择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简称君乐宝)、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尔)和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北制药)4家制造企业。案例数量符合复制法则,能够支撑课题研究。这4家企业均拥有全产业链,符合等结果设计原则;具有各自特色,在地域分布、行业细分和发展规模上存在差异;数据来源多样,数据可得性较高。
2.3 数据来源
在数据获取方面,为扩大样本容量、增加数据获取渠道和丰富研究内容,综合考虑企业对外开放程度和疫情防控要求等现实情况,采取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样本企业数据。
(1)实地调研。君乐宝在国内首创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制造与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从源头环节到生产加工销售的自有和自控,并在“优致牧场”的基础上,以生态循环为技术手段,建立集工业科普、农业观光、文化交流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君乐宝奶业小镇”,其全产业生产环节集中且对外开放参观。因此,本文选取君乐宝作为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生态链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网络调研。遵循多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考虑数据可得性和案例边际效用等因素,本文选取4家不同业务领域的典型企业展开网络调研,如表2所示。数据处理方式如下:①使用Python软件在互联网中爬取样本企业产业链相关文本,汇总后进行筛选;②人工提取互联网中样本企业相关图片和视频信息转换为文本形式。
所获取的多模态语料在对案例形成丰富描述的同时,还能实现数据间的三角验证[14],同时多案例分析方法本身能够提高研究的外在信效度。采取德尔菲法,邀请5名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二次审验,确保数据编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表1 实地调研数据Tab.1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表2 网络调研数据Tab.2 Network investigation data
3 编码与理论模型构建
3.1 数据编码
本文属于理论建构式的探索性研究,聚焦全产业链模式下的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要素、关系结构及实现路径。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并进行形式改进,使模式更简洁、结果更直观。本文借助Nvivo软件进行三级编码。
(1)开放式编码。如表3所示,依据语义对语料库中的200条语料逐句提取概念,共计赋予111个概念,依据概念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最终归纳形成27个概括性范畴。
(2)主轴编码。如表4所示,深度挖掘并建立各个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将27个概括性范畴归纳组合,形成10个主范畴。
(3)选择性编码。对10个主范畴进行深度整合,提炼核心范畴,以开发故事线的方式探寻因果关系,串联组成11组关系结构。
3.2 模型构建
通过要素—关系模型可以分析系统内部要素的因果关系,确定各要素性质、关系结构和系统框架,利用流图对系统进行定性描述。依据三级编码过程和选择性编码得出的关系结构,构建如图2所示的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生态链要素—关系模型。邀请5位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对原始数据和三级编码过程等资料进行审核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未挖掘出新的范畴和关系结构,检验通过。
表3 开放式编码(部分)Tab.3 Open codes (partial)
表4 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Tab.4 Axial codes and selective codes
图2 要素—关系模型Fig.2 Element-relationship model
由图2可知,产业规划、外部支持、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直接作用于产业生态链构建;产业重构通过直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影响产业规划,间接作用于产业生态链;市场需求和机构合作对研发创新起到积极作用,能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生态链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4 机制分析
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子公司(事业部)形成“研发—生产—服务”产业生态链,知识产业、工业、服务业分别位于上中下游。作为具有复合实体共生性质的产业生态链,其内部研发、生产及销售服务等环节均由企业统一管理,是企业在经济、社会利益驱动下,主动构建并形成一体化共生的全产业链模式。该模式能够实现企业上下游运营目标与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产业生态链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和机会主义风险,提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
4.1 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空间集聚
根据集聚理论,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生态链是企业内部空间的延伸与集聚,是由分散到集中的产业布局空间演化,可促进企业创新、产业扩张和产业链延伸,通过空间整合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驱动产生规模经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从而扩大行业竞争优势[15]。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结果与案例企业分析,构建如图3所示的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空间集聚系统框架。产业空间集聚可分为实体空间、虚拟空间集聚两个维度。一方面,企业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扩张过程中,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发挥集群效应,引发对地理布局变化的需求,驱动企业在实体空间维度产生集聚行为。如海尔采用工业园布局模式进行产业链构建,能够发挥产业链供应模式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HE27),其地产公司将目标定位于协同海尔全产业链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交互平台,搭建包括家电、家居、物流、金融、地产的全产业链生态圈(HE22)。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在传统实体空间集聚的基础上,为增强对全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制造企业对虚拟空间集聚的需求更加迫切。企业主要采用信息技术,以工业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和大数据监管平台为载体,实现产业信息化、营销与监管数字化,从而消除地理空间限制,推动产业形成虚拟空间集聚。如君乐宝引进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融合(JLB18),通过开拓“互联网+”消费体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营销模式,提高渠道渗透能力,推动市场份额稳步提升(JLB38);华北制药通过搭建集销售和宣传于一体的电商平台(HBZY39),发展全渠道经营,多方位触及不同用户,满足用户的多场景需求(HBZY40)。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空间集聚能够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4.2 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链整合
根据熵增定律,产业链作为孤立系统,将持续处于熵增过程,直至达到熵均衡态。产业链在自然状态下将自发由有序转变为无序,出现企业分离、供需中断和组织混乱等现象[16]。产业链整合是对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协同的过程,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链整合覆盖企业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和销售服务全流程,通过纵向整合,对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生产与产品设计、中游的生产加工与仓储运输、下游的批发经营与终端零售等环节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使其发挥产业联结作用,是构建产业生态链的重要方式。如中粮从粮油食品贸易、加工起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至种植养殖、物流储运、食品原料加工、生物质能源、品牌食品生产销售以及地产酒店、金融服务等领域(ZL3),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建设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ZL1)。
图3 产业空间集聚Fig.3 Industrial spatial aggregation
根据技术经济效率理论,对产业链上中游产业核心技术或产品进行有机整合,能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带来技术经济效益。整合产业链下游销售环节,可增强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掌握市场主动权,在市场整体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海尔通过去渠道化精简供应链层级,直接与下游中小经销商对接(HE14);华北制药整合内部资源,将小而散的40多家子、分公司集中打造为6~8家资源集中和链式子公司(HBZY32),集团注重个性化服务和健康理念传播(HBZY45),搭建便捷、流畅的线上交易系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低价产品(HBZY46)。
企业在整合上下游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时,还需整合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其它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多主体协作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并参与企业运营。通过拓展产业生态链外延和布局产业生态圈,整合各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创新产出效率和系统抗干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保障产业生态链的安全稳定发展。如君乐宝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创建中国营养学会—君乐宝婴幼儿营养合作研发中心(JLB12),与中国农业大学草原站、权威草业专家等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JLB3),并与全球领先的检验检测机构瑞士通用标准公证行合作建立君乐宝奶粉全产业链安全体系(JLB13)。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链整合是发挥产业联结作用,提升系统整体效能,实现降熵复序的有效方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技术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4.3 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各类产业在同一行业或产业链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融合是发展全产业链模式的着力点,也是构建产业生态链的核心[17]。为探究产业融合对产业生态链构建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员对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典型企业君乐宝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产业生态链模式,将理论由特殊拓展到一般,为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提供经验指导。
(1)知识产业与工业融合。一是智能化生产技术研发。君乐宝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创新生产流程,建设全智能化的未来家庭示范牧场,采用智能化牧场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从饲喂到挤奶的全机器人操作以及生产流程的全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优化奶牛饲养和加工生产全产业流程,形成智能化全产业链模式。二是乳品工艺研发。君乐宝通过更新升级婴幼儿配方奶粉、创新“悦鲜活”工艺、推出“果纤君畅”常温新品和打造“涨芝士啦”低温子品牌,摆脱国外技术限制,实现企业产品与技术的自主研发,降低产业链风险,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2)工业与服务业融合。推动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工业产业链旅游。产业链旅游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是指以产业链作为核心吸引物,通过产旅融合为游客提供完整的系列旅游产品组合。君乐宝是工业产业链旅游实践的典范,“君乐宝奶业小镇”已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图4所示,君乐宝乳制品产业链旅游是在传统乳制品产业链基础上,通过牧业观光、农业观光、乳制品工业参观和乳业文化参观4个项目,构建产旅融合乳制品工业产业链旅游模式,实现从“+旅游”到“旅游+”的跨越。近年来,全域旅游、产旅融合等政策为产业链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发展产业链旅游可传播企业文化、品牌信息,有助于打造公开、透明、沟通的企业与消费者互动模式,从而提升自身形象,强化社会关系,树立行业地位。
(3)基于剩余物质链的全产业融合。剩余物质链是指在清洁生产模式下,以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利益为目的,以剩余物为纽带,将不同产业链接在一起所构成的废弃物资源链状利用关系。在剩余物处理方面,君乐宝构建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体系。如图5所示,人、畜排泄物统一收集至集粪井进行干湿分离后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燃烧锅炉,为生活区、厂区和牛舍提供热能,沼渣二次烘干后回填牛卧床,粪肥还田实现土壤改良和生态循环;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牧草灌溉、牛舍清洗、道路冲洗和消防用水等,实现污水的循环再生利用。
图4 工业—旅游业融合Fig. 4 Industry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君乐宝通过一二三全产业融合,实现从源头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终端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形成涵盖乳制品生产制造全产业、全流程的运营布局。同时,君乐宝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管理体系,实现奶牛养殖、技术研发、乳品制造全过程监控及产品质量追溯,从而降低生产风险,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和集团运营,确保产业生态链安全稳定。如图6所示,君乐宝在大数据管理体系监管下,基于物质链绿色循环,实现一二三全产业融合且具有生态属性和系统属性的产业生态链构建。为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融合能够创新要素供给模式、再造企业生产流程,是构建具有生态属性和系统属性产业生态链的关键措施,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和产业附加值,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4.4 产业生态链升级
依据系统整体功能最优要求和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生态链中各产业应当加强协同联动并保持结构间的整合促进,以强化系统功能,从而取得“1 + 1 >2”的系统整体效应,实现价值增值。评价产业生态链的运营效果主要依据其产生的价值总量,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顾客感知价值等。根据价值理论,产业价值提升和再创造是产业链整合与形成的关键,也是产业链构建的原始动力。Zaithaml(1988)认为企业应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研发设计,将顾客的感知价值作为评价产品的决定因素。如海尔以用户为中心,其组织流程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串联变为并联,各方并联在一起服务用户(HE19)。同时,海尔让供应商参与产品前端设计与开发,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与供应商零距离沟通,确保整机技术领先(HE30)。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强调企业生产工艺的持续研发创新,进而创造价值。如华北制药通过酶法合成工艺研究,不仅从源头上实现清洁生产,而且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HBZY23);中粮通过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工程化研究,不断为玉米深加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关键技术,各项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市场(ZL25)。依据上述理论与现有研究,并结合本文案例分析结果,构建如图7所示的“研发—生产—服务”产业生态链升级蛛网模型。
产业生态链的演进升级,本质上是为企业生产系统在更高层次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企业粗放式大规模批量生产正向基于用户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促进要素资源整合、增加消费者参与途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市场赋能促使需求作为产业链起始点进行生产制造,提高创新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现大规模定制和精准化销售,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减少人力和物力消耗,降低因库存积压带来的仓储成本和货物转运物流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生态链增值。如图7所示,“研发—生产—服务”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以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产品和服务产业(消费端)为起点,消费者需求推动知识产业的产生,实现产业生态链第一次增值;新工艺技术引发工业产业的运行,促使产业链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产业生态链第二次增值;新产品上市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消费者反馈机制,促使价值增值输入端与输出端相连接,形成闭环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服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生态链第三次增值。顾客对新产品的价值评价进入下一轮循环,此时产业链从N1演化到N2,如此周而复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激发产业的乘数效应,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使得产业价值逐步提升,产业链持续升级,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增值能够推动产业生态链演进升级,提升产业价值,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图6 产业生态链Fig.6 Industry ecological chain
图7 产业生态链升级蛛网模型Fig.7 Spider web model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chain upgrading
5 进一步分析
针对上述4个研究命题,采用与现有文献对话的方式,为基于案例数据得出的经验性结论提供研究验证与理论支撑[18]。
命题1与现有文献论点、结论相一致。余淼杰等[19]认为产业韧性主要通过全产业链和产业集聚体现,产业集聚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提升产业韧性;陈阳等[20]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能够提升产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区域资源分布格局;易宇等[21]提出制造业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风险。因此,制造企业在发展全产业链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全产业空间集聚,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和运营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现有文献结论为命题1提供了有力支持。
命题2与现有文献论点、结论相一致。韩峰等[22]认为制造业产业链整合能够依托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负担和要素重组风险;胡黎明等[23]认为产业链整合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并形成区域产业体系,规避产业断链风险;王斌等[24]研究发现,产业链整合能够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产品与市场匹配度,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因此,产业链整合不仅能发挥产业联结作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技术经济效益,从而获取企业竞争力,也能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保持系统稳定性,提升产业链韧性。现有文献验证了本文结论的普适性。
命题3需在现有文献基础上进行扩充。曾龙等[25]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延伸产业链,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升产品价值;陈洪涛等[26]认为不同企业的融合、关联能有效推动外部交易内部化,实现风险防范和共担;张义博[27]认为产业融合具有资源整合作用,但盲目的产业融合会因为无序扩张造成市场垄断。因此,在命题3基础上,应强调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产业融合行为的规范和调节作用,避免过度融合带来市场风险。
命题4是对现有文献结论的拓展。谢家平[28]强调只有将市场需求与产业供给相结合,才能提升产业价值;张辽等[29]认为提升投入环节服务化水平能够促进价值链增值和产业链升级,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赵蓉等[30]研究发现,提高产品间关联度能够强化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现有研究论证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制造能够促进价值链增值,驱动产业链升级与价值增值,助力企业扩大竞争优势。命题4将产业链纳入更高层面的产业生态链,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增值能够推动产业生态链演进升级。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文聚焦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的关键要素、核心机制,对4家采用全产业链模式运营的不同业务领域制造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研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产业生态链模型,分析全产业链模式下产业空间集聚、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链升级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重构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影响产业规划间接作用于产业生态链;市场需求和机构合作对研发创新具有积极作用,能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规划、外部支持、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直接作用于产业生态链构建;构建产业生态链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本文拓宽了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外延,丰富了制造业产业生态链理论内涵,对抵御产业链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6.2 理论贡献
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上下游不同领域企业间的空间集聚、物质流动、价值增值和交流合作,初步建立了包含多类企业的产业生态系统。相较于现有研究,本文理论贡献在于:首先,以新冠疫情和国际贸易争端等危机下如何抵御产业链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为切入点,提出制造企业应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模式,构建基于全产业链模式的产业生态链,拓展了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链研究外延。其次,通过分析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空间集聚、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生态链构建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最后,为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模式下的产业生态链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6.3 实践启示
首先,在产业转型与产业集聚方面,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虚拟空间集聚,打通全产业链条堵点,构建具有系统整体效应的产业生态链。地方政府应整合数字资源,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氛围,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企业应运用数字技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由独立运行向全面集成转型,推动上游原材料调配、中游个性化定制与平台化生产、下游服务化延伸与数字化监管相连接,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虚拟集聚,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信息流通率、运营监管能力和系统抗风险能力。
其次,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企业应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拓展制造业产业生态链外延。企业应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促进知识流动、技术落地和人才培养,避免盲目、重复上马科研项目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建立分工协作体系,通过科研奖励和金融政策等激励措施促进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以及企业在资金投入与技术落地中的核心作用,推进科技成果的小试、中试和转化,避免科研成果与应用脱节。此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外合作计划,推动本土企业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建立友好合作机制,借助外部力量解决“卡脖子”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难题。
最后,在产业融合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强化制造业补链、延链的牵引力,提升下游服务业融入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传统产业链的研发环节注重产品技术创新,缺乏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的机制。判定产品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认可度,而非新颖性或品牌价值。因此,制造企业需转变“先研究,再推广”的传统研发思路和粗犷式的批量生产模式,应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将组织流程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串联重构为并联模式,使传统产品与消费需求之间的“非标准、非对称性对话”转换为基于消费者个性化数据的“标准化、对称性对话”,进而加快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消费服务全产业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