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健:从小八路到科学家

2023-07-28王文华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校

王文华

宋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

光荣的小八路

我国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大多出自书香门第,而宋健却不同,他出生于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一个赤贫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没读过书的穷苦农民。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侵入华北、山东,胶东各县城镇相继沦陷。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宋健一家人饥寒交迫,只能靠吃野菜和树叶充饥。父亲本想让小宋健跟着自己学做木匠,可适逢有位教书先生来到村子里办起了学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小宋健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压根儿没心思做木工。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他去上学。但由于生活所迫,小宋健还是要经常“逃学”,回家干活儿,读读停停,好不容易才念完初小(小学初年级)。

小宋健念完了初小,父亲觉得他也该消停了,应当老实待在家里学木工。岂料他早已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坚持要继续上学。可家里实在穷得叮当响,咋办呢?

当时浴血抗战的八路军为孩子们开办了不少免费学校,小宋健如愿以偿地进入一所战时小学念高小(小学高年级)。1944 年秋,宋健顺利考入文荣威联中。说是中学,其实更像游击队。为了避开日寇的扫荡,学生们并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学的也主要是枪、炮和革命知识。

1945 年,抗战进入最后阶段,八路军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年仅14岁、初一还没读完的“小知识分子”宋健便满怀豪情地穿起军装,成为一名小八路。宋健当的是勤务兵,值勤之余,他最喜欢的就是待在威海市图书馆看书。宋健的首长于洲非常喜欢爱看书的宋健,常教他如何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并亲自帮他批改,告诉他正确的字词用法,宋健因此养成了记笔记和写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止步于此,宋健很可能会成为一名颇通文墨的优秀工农干部。这样的人在当时并不鲜见,他们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不过却很少有人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幸运的是,宋健并未止步于此,不久他便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人生转折

1948 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为培训接管大城市的干部,华东工矿部在山东建立了一所工业干部学校,勤奋好学的宋健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学习机械制造。

工业干部学校在当时非同一般,学校里的老师多是新四军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课程设置也非常全面,包括几何、代数、力学、机械和英语等诸多学科。正是在这所学校里,宋健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

第一堂课就让宋健对数理化的奇妙理论产生了极大兴趣,此后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演算,沉醉其中。学校里有一位叫周伦岐的老师,他从美国留学归来,是有名的炮兵专家。周伦岐十分喜爱日夜钻研的宋健,在他的指导下,宋健的成绩总是独占鳌头。

在工业干部学校的两年学习生活转瞬即逝,正当宋健摩拳擦掌准备投身新中国建设时,朝鲜半岛却烽烟突起,热血沸腾的宋健和几位同学决定一起参军。

学校教务长刘辛人( 后任山东矿业大学校长、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听说后,立刻找到他,急切地说:“宋健,你先别去前线,学校领导决定让你去上大学嘞!”

“啥,上大学?!”宋健有些摸不着头脑,“大学”二字对他这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农村娃而言,实在有些遥不可及。

“对啊!今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给了咱们学校一个名额,你的成绩最拔尖,社会工作又做得好,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不保送你,还能保送谁呢!”刘辛人说道。

1951 年初春,宋健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哈尔滨。

业精于勤

宋健连正规的中小学都没上过,却一下子进入高等学府,因而他刚进大学就遇到了“下马威”。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很多课程都由苏联专家讲授,可宋健此前从未接触过俄语,以至于刚进校时俄语考试交了白卷。他暗下决心,誓要全力补习俄语和所有落下的课程。

他从不放过任何一点儿琐碎时间,无论洗漱还是吃饭,都听着俄语广播。常言说“业精于勤”,一年后,宋健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一的课程,还顺利通过了赴苏留学的选拔考试。

1953 年,宋健进入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的火炮设计专业,尽管每天都兢兢业业地学习专业知识,但他的兴趣始终在数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上。尤其是火炮设计所涉及的弹道计算、雷达跟踪和伺服控制等都强烈依赖于数学,这让宋健日益感到数学基础理论的重要,让他更迫切地想深入学习数学理论,他决心寻找出路。大四时,宋健听说莫斯科大学开设了三年制工程师数学进修夜校,便立刻兴奋地报了名。

夜校的第一堂課是微分方程,当发现徐徐走进教室的老师竟是盲人数学家庞特里亚金时,宋健十分惊讶。庞特里亚金讲课通俗易懂,语句清晰,还经常联系实际的力学、电学和控制案例,令宋健受益匪浅。最让宋健震撼的,是庞特里亚金的求学精神。庞特里亚金自中学起就双目失明,却凭借顽强的意志,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大师。后来,宋健常常参加他的讨论班,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两年里,无论是假期还是寒冬,宋健每天都6 点起床,白天在鲍曼高等工学院跟随著名控制论科学家费列德包姆做控制研究,夜幕降临时则匆匆赶往夜校学习。

尽管昼夜奔波于两所大学,每天早起晚睡,可每天都有新收获,宋健丝毫不觉得辛苦。3 年的夜大学习,让他读完数学系、力学系的全部课程。1958 年,他以全优成绩获金质奖章毕业,学校又把他推荐给费列德包姆做研究生。在苏联留学的几年里,宋健接连发表了6 篇关于最优控制的论文,一跃成为国际控制领域的新星。

回国后,宋健与钱学森等人共同投入新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中。几十年里,他一直奋战在航天一线,先后担任过防空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和潜地导弹副总师等职,不但指导了多种型号的导弹研制,还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人才。

天上有颗“宋健星”

2015 年3 月的一天,中国工程院学术报告厅济济一堂,大会上宣布了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一颗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国际编号为210210 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宋健星”。这是对宋健院士几十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的褒奖。

从小八路到大科学家,一路走来,宋健深知教育与科技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后来宋健在出任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等职务后,亲自倡议并领导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了“863 计划”,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陆艳)

猜你喜欢

学校
我为什么要上这所学校
再回学校
School 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学校熔化了
我的学校
学校100天庆祝日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