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北路站~福庆北路站区间隧道变形分析
2023-07-28胡增辉
胡增辉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浙江 宁波)
引言
随着城市化飞速发展, 为缓解地面交通的巨大压力,地铁线路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分布越来越密集,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周边基坑开挖势必会对地铁隧道造成一定影响[1],Liang R 等[2]学者提出一种两阶段分析方法,预测邻近地铁隧道的基坑开挖变形对隧道的影响,李益斌等[3]学者根据苏州特有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实际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高广运、李宇升、Shi J 等[4-6]学者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区间的影响;郑加柱等[7]学者构建了顾及基坑开挖深度的动态变形分析模型;针对在基坑开挖卸荷的过程中,合理的预测基坑其对隧道变形影响,以便合理利用有效的手段进行保护,在实际工程中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本文以宁波东部新城基坑为研究对象,其边界与轨道交通一号线海晏北路站~福庆北路站区间(以下简称“海~福区间”)的隧道相邻,基坑开挖前,该地铁区间还未运营,在开挖时间段,监测数据显示临近的地铁隧道,即海~福区间隧道,隧道壁表面逐渐有渗水现象出现,有大概四百多环管片贯通缝,出现重大险情[8-9],因此,对隧道病害进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有限元[10-11]分析方法,以隧道变形与基坑开挖之间的联系进行建模分析,获得隧道变形与基坑开挖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为进一步对隧道进行更好的维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工程背景
1.1 已建隧道工程概况
本文以宁波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海晏北路站~福庆北路站区间(以下简称“海~福区间”)附近基坑开挖为研究对象。晏北路站在2011 年5 月主体结构完成顶板浇筑,海~福区间在2011 年11 月完成盾构贯通;海晏北路站~福庆北路站区间起止里程为:右线K17+356.021 ~K18+102.477 (总长约0.7KM),在K17+867.000 处设一联络通道兼泵站。区间隧道断面为单洞单线圆形隧道,外径6.2 m,两线净间距3 m。海~福区间隧道纵坡最大坡度为25‰,顶部埋深为8.77~15.9 m,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为600 m。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土质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隧道区间土质情况
1.2 隧道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单位对海~福区间隧道进行变形监测,以2011 年的数据为基础数据,进行了3 月30 日、3 月26日、3 月30 日的监测,数据如图1 所示。
图1 隧道区间变形情况
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隧道位移值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变化量较大,至30 日时,累计变化量达到46.7 mm,变形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沉降数据来看,数值变化明显,累计变化量在30 日时也达到了23.7 mm,沉降现象明显;从隧道的横向收敛和竖向收敛来看,隧道的变形情况也是较为严重的,至30 日,分别达到24 mm及23 mm 的累积值。因此,从监测数据可知,隧道存在明显的变形,对其进行变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3 相邻基坑情况介绍
该基坑临近海晏北路站至福庆北路地铁站,距离区间段北部大概11 m的位置,宁波东部新城C1-6、C1-7 地块,施工日期为2012 年1 月初;涉及地块形状为矩形,有两层地下车库,位于宁穿路以北,海晏路以东,河清路以西,南边存在大斜边,其总开挖面积约为24 800 m2。基坑的结构形式为排桩加两道内支撑,设计深度在11.4~12.0 m。
具体位置如表2。
表2 基坑位置
基坑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图3 所示。
图2 相对位置平面图
图3 剖面图
2 数值模拟分析
针对临近基坑与隧道变形产生这一问题,考虑到该基坑与临近地铁隧道之间的大概位置基本平行,可以将该问题看为平面应变问题[12-13],本文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利用Mohr-Coulomb 模型[14-15]用于建模,模型基坑开挖深度为12 m,地铁隧道内径5.5 m,管片厚度为350 mm,埋深10 m,距离基坑边缘为11 m。采用壳单元模拟地铁隧道,用板单元模拟支护桩,锚杆模拟横向内支撑。
基于双参数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需要建立相应的假定,本文中涉及的基坑开挖的工期较短,基坑周边为20 kN/m2的荷载,土的变化为弹塑性变化且分布均匀;总实验以不排水条件进行分析;用板单元模拟地下连续墙,锚杆单元模拟横向内支撑,土体采用15 节点三角形单元模拟,围护结构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界面单元模拟,模型底部约束水平和竖直方向位移,模型两侧边界约束水平位移,顶部为自由边界;另外,考虑到研究对象呈线性,实际长度较大,因此,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个典型剖面进行分析。
如图4、图5 所示,模型建立采用plaxis 软件进行建模分析,具体的,土体采用15 节点单元,在基坑内部开挖区域,隧道内部开挖区域,以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支护桩边界和隧道衬砌边界采取网格加密。初始应力采用K0 系数计算确定[16-18]。
图4 有限元模型图
图5 网格划分模型图
基于以上分析,获得如图6 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地铁隧道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较为明显,水平横向位移方向往施工的基坑靠近,呈横鸭蛋状,整体变形表现倾向于基坑底部。
图6 基坑开挖至坑底隧道与基坑变形图
图7 为隧道最终的变形情况,可以看到,隧道的总位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水平位移和横向位移的也很明显。
图7 隧道变形图
图8 是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基坑施工接近基坑底部时,隧道的最大附加水平位移值为53.2 mm,严重超过准许值10 mm[19-21],隧道最大附加竖向位移为-28.4 mm,严重超标(-10mm),临近基坑的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晏北路站-福庆北路站的隧道产生影响,使得隧道发生形变。
图8 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
总的来看,在基坑施工期间,隧道变形的速率会增大;当基坑有内支撑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变形速率。另外,由于实际施工中,基坑回填土方反压及隧道内部会进行钢结构加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隧道的变形,加之计算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误差,因此本文的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存在一定的不同,总体误差控制在20%以内。
3 结论与建议
利用隧道实际监测数据,对本文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以下结论:
(1)临近基坑的施工对隧道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隧道发生横向变形、竖向沉降等。
(2)基坑开挖时,采取回填土方反压、隧道钢支撑加固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隧道变形,但隧道依然会有变形现象产生。
因此,基于以上结论,为保障基坑开挖对隧道影响降到最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隧道周边有施工开挖工程之前,应对新建工程对隧道的影响进行评估,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
(2)在临近隧道的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隧道进行实时的病害监测,包括隧道变形、隧道渗漏水等。
(3)隧道附近需要进行施工时,需要对隧道进行加固,增加工程支撑措施等相应的稳定措施,将对隧道的影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