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假如”而后悔
2023-07-28此木
此木
18岁时,你去省城读书,读的是财会专业,说不上感兴趣也说不上讨厌。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
那时,女生们流行织毛衣,室友们买来各种颜色的毛线和粗细不一的竹针,热烈讨论织法。你也积极参与,但每织一圈回头一看,总会丢一两针,于是你把那些线团送给了心灵手巧的同学。
你常去学校周边的田野里散步,漫无目的;也常在校园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走路,晚霞满天,空气里有青草的气息,热爱运动的同学跑着步,气喘吁吁地经过你的身边。你心怀一团梦想,却又不知那具体是什么,只觉时光无穷无尽,未来怎么总也不来。
有一天你忽然拿起笔,开始以散文和诗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它们悉数在校刊上发表。你在高兴的同时,也感觉到笔力如手拿毛衣竹针般笨拙—你想写得更好,却不知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日子过得缓慢又仓促,就这样,直到毕业,你留在了省城,进了一家单位,每天一进门就套上财务科长送你的蓝色袖套,翻动着一页又一页账簿,噼里啪啦地打算盘、制凭证、做报表、写报告。
下班回到宿舍,你也会突然想写点儿什么,把酝酿已久的腹稿写在纸上,然后一边小声读一边修改,再工整地誊抄到格子稿纸上。第二天到邮局,贴上邮票,投给本地的纸媒。
工作日的每天下午,办公室都会收到邮递员送来的晚报,你总是等同事们看完,再装作不经意地拿过来,一个版面一个版面地细细寻找。终于,你看到了被铅印的你的名字。
接着有一天,你发现当天晚报上有一则招聘启事:一家杂志改版,招编辑、记者。你心里万分激动,因为你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去尝试的工作。报名参加考试,通过笔试,再接受面试。主考官里有你未曾谋面的名气很响的编辑老师,他们和蔼地看向你,翻阅着刊印了你的文字的书报。那时,你正值20多岁的青春。
接到电话:你被录取了!第一次走进杂志社的大门,领到两盒崭新的名片。
主编说:“今天就开始采访吧!”
家人说:“不要冲动,再考虑考虑,以后应该还有很多机会。”
朋友说:“你也不是科班出身,和别人相比,能写得更好?”
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也情真意切地表达不舍。
你犹豫了—真的能把兴趣爱好当作职业吗?你怯弱的内心也不是那么坚定。
把名片还回去的时候,你还交了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写的采访稿,那一次是采访当时本地最大的商场,你一口气写了两篇稿件。
以后的以后,一想到那时的场景,你就会心生后悔。你常常问自己,如果那一年,你义无反顾地做了自己特别想做的工作,今天的自己又会是什么样?
30年过去了,你一直在这家单位上班,是名副其实的老员工。单位里有了很多年轻人,你叫不出很多人的名字。茶水间里相遇,常有人说:“你知道吗,某某辞职了。”那时的你心里一动,感慨年轻的他们是如此敢想敢做。
假如那一年,你真的辞去这份工作,去尝试自己特别想从事的职业,掀开了另一种生活的谜底,发现和现在相差无几—但至少,年轻时的你勇敢地接过了命运的机会,为着心底那份梦想的光亮努力过,靠近过,不曾犹豫过。
所以啊,如果今天的我能迎着时光逆流而上,在那群年轻人中找到18岁时的自己,我想对她说—
亲爱的,我不是来告诉你,在未来的那个时间点,你该如何去做。我只是想对你说,在这最好的年纪,在这对未来不清晰也不确定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图书馆,去书店,去自习室,去多读书,读传记、读哲学、读经济学、读文学……哪怕每天只读几十页,也要努力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去书里经历和思索多样人生,去文字间捉住脑子里忽然闪光、开窍的那一刻,在阅读的积累中慢慢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和兴趣,去为了还不确定的明天,做好能够做得更多的知识储备,让未来的那个自己,拥有更多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
我相信,在之后,当人生里第一个需要做決定的时刻来临时,你会因为读过的书的滋养,有底气和勇气,做出内心真正的决定。
接下来的时光里,你都不会为了“假如”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