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2023-07-28张吉祥
张吉祥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0)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与世界经济实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并逐步形成了世界最大贸易体。这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其中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积极推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为,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贸易摩擦成为目前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不同,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贸易摩擦。尤其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这种摩擦更容易发生。这也是目前国际贸易中存在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贸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发达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会将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国内,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会更多地应用本国技术和设备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所以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对这种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与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2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种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三种机制实现的。
第一,在国际贸易中,随着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的转移,资源在国际间流动,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第二,国际贸易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第三,国际贸易也会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从理论上讲,只有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福利最大化。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从环境角度看,良好的环境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实现,同时良好的环境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环境状况。
3 我国的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但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看,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高新技术产品相对较少;从出口市场来看,我国的主要贸易市场仍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大。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商品则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在很多产业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我国在高科技产品领域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4.1 在产业方面的环境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产业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工业污染排放不断增加。以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势必会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科学。由于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趋势及产业布局,导致一些具有生态优势的地区被忽视,从而使得这些地区受到严重的破坏。而这些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如森林、湖泊、河流等,所以要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三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增加了治理环境的难度。
4.2 在能源方面的环境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能源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能源是有限的,其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如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在2005年12月31日宣布将完全停止石油生产,而此前沙特阿拉伯已经宣布在2006年4月1日起完全停止石油生产。
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消费量在全球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6.96%上升到2003年的12.04%,煤炭消费量在全球的比重则从1990年的45.01%上升到2003年的48.97%。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而能源资源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能源结构单一,并且国内煤炭资源相对匮乏。
4.3 在资源方面的环境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资源方面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虽然国际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国际贸易也是有一定弊端的。如果不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那么,将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使用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就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过多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及有害物质。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理,就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有些不可再生资源很难再生。如石油、煤炭及天然气等,这些资源如果在短时间内就用完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枯竭现象[2]。
我国的自然资源很丰富。我们国家有很多非常丰富和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我国并没有把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关系。
4.4 环境保护法规滞后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还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时,往往以其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我国缺乏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协调的局面。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4.5 外贸产业结构不科学
我国的外贸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外贸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在一些环境保护方面措施不到位,导致我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我国所出口的很多产品也是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代价,这些产品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而这些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不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3]。
5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影响的控制对策
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国政府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从客观上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达到有效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同发展,我国还应从不同角度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环境保护政策,并按照区域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制定环保政策时,我国还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可行的环保政策。
5.1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升民众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来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宣传环保知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在行动上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一些有关环保的活动。如植树活动、植树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还可以通过一些环保相关的竞赛激励人们自觉参与到环保工作中[4]。比如: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增加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项目,通过这些竞赛形式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最后,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关环保的宣传讲座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在一些环境保护讲座中,增加了一些环保知识,从而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5.2 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律、政策
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法律和政策来进行管理。通过立法,可以更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也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据。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必须通过环境立法来实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只有将环保法律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因此,我国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环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环保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和规定,只有将这些原则和规定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实现环保目标。
5.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时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法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在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注重环境保护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我国节约资源,还有利于实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5]。
5.4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它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必须从全球角度进行研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我国应积极参加国际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活动,争取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我国还应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可以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技术交流活动、相互派遣专家等多种形式,为我国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对外技术支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问题方面,我们要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交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6]。
同时,我国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环保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弥补自身在此领域存在的不足。比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等有关组织积极开展合作研究等。
5.5 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保护体制
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除了要考虑环境影响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展因素,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通过立法规范国际贸易,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使我国的贸易政策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7]。
通过立法规范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国民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有必要加强环保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在国际贸易中,要严格控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产品出口,从而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国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通过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宣传,使广大民众自觉地加入到环境保护中来。
5.6 调整国际投资结构和方式
在国际投资中,要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外资的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例如,通过制定外商投资企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制度,将外资企业纳入环境保护的监督体系中;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严惩;通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外资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企业及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为我国引进外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总之,在国际投资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参与国际投资活动时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
5.7 “绿色环保”战略
5.7.1 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是指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预防污染而专门从事的科研、生产、营销等活动,其产品和服务包括环境保护设备、装置、技术、服务等。环保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鼓励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生产经营;加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外资建立环保企业,提高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建立绿色关税制度,提高环境保护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运用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循环经济;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5.7.2 完善环保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绿色贸易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必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调节”的环保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把国家的宏观政策转变为微观主体的行为,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完善环保市场体系是保证环境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所在。我国要建立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必须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和《国家环保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法律上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要把绿色消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公众进行绿色消费教育。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我国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贸易,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要积极建立以绿色产品为主的循环经济体系和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要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产业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我国应大力发展绿色出口贸易,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开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活动,鼓励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同时支持国内企业发展国际品牌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5.7.3 建立环境标志制度,实现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早已加入 WTO,为了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我国应建立和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等一系列与产品环保要求相适应的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它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产品或服务在环保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进行评价并授予标识的制度。
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基于环境质量标准(如ISO14000、ISO14000等)而对产品进行的环保评价认证,即一种自愿性的环保认证;另一种是基于环境标志评价标准(如ISO14000等)对产品进行的环保评价认证,即一种强制性的环保认证。对于我国出口产品来说,目前可优先采用自愿性环保认证制度,即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或服务,可以不受国外标准、法规、认证体系和程序的约束。具体来说,应以ISO14000等国际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口产品环保认证制度。此外,还应积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由于环境标志制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强制性和规范性,所以推行这一制度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特别是要与国际接轨,及时制定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使环境标志成为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6 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我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绿色产品贸易;加强节能减排管理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