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满族新城戏”的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2023-07-28何秋霖

商展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满族新城文旅

何秋霖

(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21)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相关通知,明确提出推动非物质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下,如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进一步研究非遗的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行业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旅融合的发展历程

文旅融合一词最早来源于“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是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而作为“文旅融合”系统化提出是在2018年,表明注重文化思考和旅游体验。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十余年中,我国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保护传播乃至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旅游的优质资源,而旅游作为非遗等优质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其保护、展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二者融合交织,互助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2000年以后持续到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更进一步关注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和旅游开始相结合;2010年后,我国文旅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和旅游在市场驱动下加快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都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期,文创产业园、文旅小镇等一批文旅产业不断出现,文旅业态逐渐兴起;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同样加快了文旅融合的步伐。直到当下,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发展的新样态,文旅更是成了政策风口、行业热点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通过文旅发展历程来看,不难看出我国文旅的发展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虽然2020—2022年因新冠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文旅产业受到了较大冲击,但在当下,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支持、产业互助等形式,文旅发展快速回暖,展现出新的发展生机。就我国文旅的发展趋势同样可以得出,我国文旅的主要市场从以城市为中心向乡村扩大,其中虽有国家乡村振兴等战略或政策的引导,但也存在着我国文旅市场的发展开始考虑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需求,以此带动文旅保护、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大型文旅集团的形成有效带动了资本和创意驱动文旅品牌的形成和扩大,在大型文旅集团的持续影响下,以网红打卡地为主要内容的场景化景点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高度关注点,现实生活的理念不断在文旅融合中得以体现。同时,文旅融合变为注重文化内容的深度精良打造,尤其以文化为核心内容,联动相关科技等内容,形成独特的文创产品,游客在视觉观赏和购物体验的双向满足中,进一步享受文旅的实际发展成果。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再次印发通知,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再一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旅游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助推,也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良好途径,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深度”,以深度谋求高质量发展,“深度”明显是指融合的范围会扩大,层次进一步提升,水平更加提高。尤其是2023年相关政策出台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概念不断得以传播,引起文旅产业的高度关注。综合我国文旅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文旅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未来仍旧会高质量发展。如何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考量:

第一,认真开展文化资源总量调研整理工作。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内容丰富,各地应不断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总结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从而有选择性地开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应用在旅游中更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选择,只有清楚正确地了解本地域的优质文化内容,才可能真正实现“内容为王”的发展目标。此外,“内容为王”更要以科技融合、文化为支撑,不断提升游客在文旅中的现实体验,科技应用同样会促进文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文旅深度融合要逐渐形成新的发展业态,近两年“沉浸式”的兴起同样带动了文旅的良好发展。未来文旅发展同样会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文旅新业态的选择与介入应保持行业的警觉性,更要不断进行判断,以免错过时机和机遇。

第三,细化人群需求,更新文旅市场。后疫情时代,大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周边游、城市游、微度假”等概念兴起。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文旅市场要进一步细化和细分,再一次明确游客的真实需求,根据游客的需求与想法,制定文旅的相关内容,获得游客的文化认同。未来,文旅的深度充分融合仍旧会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机会及更广阔的市场舞台。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新城戏活态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旅融合中的优质资源,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挖掘与整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同样存在相关的问题与瓶颈。我国非遗类别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智慧。满族新城戏基于满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在久远的说唱艺术与舞蹈基础上形成,是独具民族气息的曲艺。

满族新城戏在融合中发展,保留原貌又不乏创新,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满族新城戏曲调优美,表演不落俗套,别具一格,每个剧目及演员对故事的精彩演绎,都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工匠精神[1]。满族新城戏通常以音乐“武场”风格演绎传统的历史事件或讴歌历史人物,在其活态传承发展中有效地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在文旅融合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其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

2.1 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新城戏”作为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截至2022年底,官方尚未公布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传承群体,而省级代表作传承人及其相关群体,主要以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保护中心为主体。长期以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保护中心坚持以“抢救、保护和发展”为核心内容,开展相关传承活动。满族新城戏自1959年诞生以来,不断吸取精华,丰富发展,当下已然成为我国戏曲中的独特代表。一段时间内,《铁血女真》《红罗女》等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民间传说的表演内容被大众所熟知。

满族新城戏在实际的发展中上演了现代戏《江姐》等,不断对满族新城戏进行创新,而当下满族新城戏探索舞台报告剧的特点及形式,依托国家艺术基金,成功申报大型原创舞台剧《洒下一米阳光》,尤其以现代生活为故事背景,集中表达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在乡村实际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运用歌舞承担起该戏大部分的抒情性。炽烈的歌舞与冷静的剧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满族新城戏的创新,向受众展示了新时代戏剧的良好内容,为地方戏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不难看出,满族新城戏既注重非遗核心内容的传承与发展,又依托国家艺术基金等平台与载体,促进满族新城戏的良好发展,不断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 传承困境

2.2.1 专业人才不足

当前,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际来看,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性人才较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具有“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加之我国非遗学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探索,尤其在当下,社会各界对非遗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逐渐从单一专业、单一方向过渡到非遗整体,这虽有一定难度,但需要长期探索,以此缓解我国非遗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由于满族新城戏作为地方戏曲剧,在音乐曲牌的应用上相对具有特色,然而专业音乐人才不足,难以对未来满族新城戏的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新城戏的剧团里没有科班出身的主演,也没有高学历的专家进行指导[3]。此外,具有一定唱功。能够完成一定表演和舞蹈基础的演员同样较为缺乏,加之优秀导演人才较为短缺,满族新城戏在整体演出层面呈现出多种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满族新城戏相关的宣传与传播人才更为缺乏,不能通过传播推广持续扩大满族新城戏的影响。

当下,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需求不断扩大,满族新城戏的内容需要不断创作,以优良的内容、丰富的形式满足大众的现实需求。因此,良好的剧本、优秀的故事是未来满族新城戏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主要方向。

2.2.2 资金支持不足

一段时间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发展中均需得到相关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主要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专项资金等所构成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以国家艺术基金等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扶持资金及相关科研项目所提供的科研经费等。不论是非遗项目满族新城戏还是其他文化内容,在实际的发展中,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资金短缺的问题,尤其是特别依赖政府财政性资金,政府财政性支持资金相对较少,支持具有一定的限度,除政府财政性资金外,其他长期、稳定的资金难以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急需相关资金的进一步投入。

2.2.3 效益产出不明显

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与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国家及社会各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希望通过生产性传承有效带动传承人致富增收,同时增加相关就业岗位带动就业,促进乡村振兴,以满族新城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产出虽还不强,但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于相关技艺必须应用或产生在相关实物上,或者是能够承载相关技艺的载体。大多相对容易商品化或产品化的非遗项目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在市场流通较为顺畅,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生产性传承或创新发展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长期以来大于经济效益,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推广或生产性传承是当下及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内容。

2.2.4 创造转化有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下,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尤其是以文创产品开发为主,是近些年非遗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市场流通中,非遗项目的创新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创造转化,特别是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由于文化水平、知识素养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根据非遗项目的特定技艺或内容进行保护与传承,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采取新媒体等手段推广、传播,同时由于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其生存角度,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受到一定的制约。非遗项目“满族新城戏”虽然不断创新剧目,增加演出内容,但仅仅是非遗呈现内容的创新,同样面临着文创产品开发有待加强、传播推广不足及与其他文旅资源融合不充分的发展瓶颈。由此可见,非遗的创新发展与创造转化需要同步进行,否则仍旧会存在非遗发展的制约瓶颈。

3 满族新城戏活态传承策略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是指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项目充分融合,把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以说,文旅融合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思路与新指引[4]。满族新城戏作为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在其活态传承发展中强调现场感及实际的影响,虽然以满族新城戏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均面临一定的困境和发展瓶颈,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新媒体等技术不断发展,为满族新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满族新城戏的未来发展中,要不断考虑其活态传承的相关策略,以促进其良好发展。

3.1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非遗多元有效传播

新媒体平台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发挥了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而在各行各业不断应用新媒体等平台的现实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情况其实并不乐观,大量的非遗项目、非遗内容、非遗品牌及非遗产品等并未能很好地走进大众视野,被大众熟知。因此,以满族新城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短视频制作、公众号推文撰写、小红书软文发布等传播活动,促使非遗文化与艺术内容和相关信息不断得以传播,以此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非遗、开始了解非遗,进而促进非遗项目从代表性传承人向“人人都是传承人”过渡和转化。通过新媒体的良好传播,有利于非遗品牌化,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加之网络直播带货的热度仍旧不减,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非遗传播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可选择的重要方向。

3.2 注重跨界融合,形成发展合力

当下,非遗的发展既存在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制约影响,如内容濒危、传承人老龄化及数量不足等,同样也存在发展资金短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要充分“走出去”,比如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相结合,以民俗类非遗项目为基础,联动其他门类非遗项目进行展演,以食品为切入点,联动不同非遗食品,形成非遗美食街或非遗美食大赛等。非遗创意产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市场上具有交易和流动的可能性[5]。通过创新融合方式不断拓展非遗的内容边界,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多种文旅资源,促进非遗真正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融入现实生活,不断实现非遗自身的良好发展[6]。此外,以满族新城戏为代表,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对非遗内容进行视觉化及符号化的呈现,通过跨界融合,能够促进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非遗项目与自身发展实际,寻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融合相关意见,探索非遗生产性传承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断形成发展合力,带动非遗项目良好地发展。

3.3 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后续力量

育人是一个系统性过程,使教育对象全方面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来推进。“非遗进校园”既是“非遗”文化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育培养的需要[7]。“非遗进校园”自提出到现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尤其是通过规范的课程、严格的标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不断制定“非遗进校园”的专业化路径,“非遗进校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了解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等内容。

当下,虽然许多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成熟,但“非遗进校园”确实有效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传播与发展,也成了重要的平台与载体。因此,满族新城戏在今后走进校园的过程中要制定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课程与内容,同时要不断优化实践内容,防止非遗体验、实践教学仅流于表面,不能达成良好的效果。“非遗进校园”的重点在于非遗进教材、非遗进课堂到非遗真正“进脑入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非遗,促进学生同样树立传承人意识,成为非遗发展的后续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件重要且长期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旅融合有效地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发展,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优质资源,能够为旅游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满族新城戏”为研究对象,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文旅融合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以“满族新城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阐述未来以“满族新城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非遗多元有效传播,注重跨界融合,形成发展合力,并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人才,吸引后续力量,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满族新城文旅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珠江新城夜璀璨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长江新城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