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社”共育中关工委如何定位
2023-07-28被采访者重庆市璧山区关工委主任向邦群
被采访者:重庆市璧山区关工委主任 向邦群
采访者:本刊记者 张鹏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关工委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积极构建“机制共建、多方共联、协同共育”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有效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工委在“家校社”育人生态中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对璧山区关工委主任向帮群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家校社”育人工作中,关工委扮演了什么角色?
向邦俊:根据青少年教育出现的难点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扮演了四个角色。一是“补丁”角色。关工委作为社会力量,积极补充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发动心理健康成长团、法治宣传教育团、护苗帮扶指导团的“五老”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各类宣教工作。二是“磁铁”角色。将工、青、妇、教委、财政、民政以及社会力量等整合起来,特别是联合区委政法委等5个部门印发《璧山区“护蕾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抓手。三是“铸魂”角色。创新开展“红梅花儿开,璧玉放光彩”“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护苗净网”等主题教育活动。四是“推手”角色。“三宽”教育平台作为家校社共育的新媒体力量,我们号召各镇街关工委、区教委关工委对课程进行提炼分享,帮助家长更高效、更便捷的获取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记者感受:这四个角色既形象又有针对性,既发挥了关工委和“五老”的优势,又将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力量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足以说明璧山区关工委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青少年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一手资料。
记者:“家校社”共育的难点是什么?
向邦俊:前期我们的工作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普通群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帮扶关爱特殊未成年人群体,比如失亲、辍学、患有心理疾病、涉罪未成年人等。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或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补上这一环,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行动,或许能帮助他们的人生出现转折。
记者感受:向主任讲到的这个难点,让记者想起在重庆采访时,遇到了一位90高龄的法治宣教团副团长吴大椿。他告诉记者,孩子教育不好管、管不好,根在家庭,要转变一个孩子就要从根上找原因。
记者:我们在工作中是如何突破难点,做好“家校社”育人工作的?
向邦俊:突破难点就是“三四三”工作法。三个“清晰”即目标清晰、责任清晰、资料清晰,助推行动落地生根。四个“保障”,即专业指导保障、多项经费保障、过程管控保障,助推行动扎实有效。三项“数据”,即,帮扶队伍逐渐壮大、专家数据库日益丰富、帮扶对象出入库有序,确保行动持续开展。“关心青少年,一个都不能少”“一人一策”的帮扶措施下,有效开展了“控辍保学、专门教育、失管未成年人关爱、心理健康关爱、涉案帮教”五项行动,对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感受:抓住难点,就能找出解决的方案,“三四三”“一人一策”都是实践所得。从向主任简单的回答中,记者不仅感受到了关工人的勤勉,也感受到了关工人的专业,这才是新时代赋予关工人的真正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