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
2023-07-28王充闾
文/王充闾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理趣诗。但诗人把议论放在后面,先写所见,次叙所闻,突出杭州西湖灵隐寺前飞来峰、千寻塔的峻极高耸之势,借此以为后面的议论、抒怀作好铺垫。“闻说鸡鸣见日升”,源自东晋·郭璞所著《玄中记》中“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之说。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具见娴熟的诗文功力。
叙述过客观景物之后,诗人转笔返回自身,从主体感受与哲学思考两个方面,阐发他的体验和见解。“不畏浮云遮望眼”,是针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充满底气地说,我才不怕浮云会遮住视线呢!为什么?接着作出回答:因为我立足点高,能够高瞻远瞩。
应该说,伤高怀远,愁绪填膺,原属古文士之常情。早在先秦时期,《楚辞·招魂》 《高唐赋》即有“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登高远望,使人心瘁”之句。延续到后来,诸如“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沈约)、“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伤高怀远几时穷”(张先)、“一层已是愁无奈,想见仙人十二层”(敖陶孙)等,难以一一缕述。可是,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11 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却一反故常,登高望远,豁达心胸,表达了他的一往直前、锐意进取的政治抱负和对于未来事业的坚定决心、高度信心。
经学者考证,本诗为宋皇祐二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年方三十,初涉仕路,王安石正处在壮怀激烈、勇于拼搏的奋进时期。诗中,他赋予“浮云”以政治含义——要创辟新途、实施改革,必然会遭遇反对派挡道,但是,他们即便能够得势于一时,像浮云那样得以暂时遮人眼目,最终总会在历史的长空中消亡散尽。这样写,既具形象感,又富有哲学意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属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而从政治家角度来谈,便有了新的意蕴。由于立足点高,因此所见者大,视野会更开阔,识见会更高超,辨识能力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