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儿童言说中的金钱态度比较研究

2023-07-27余冰涵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8期

【摘要】本研究关注城乡儿童的金钱价值观、金钱获取观与金钱使用观,试图寻找其异同点。本研究采用儿童言说取向,运用媒体文本启发儿童展开讨论,进行焦点团体访谈与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在总体上分别呈现“内隐的社会型金钱态度”与“外显的童真型金钱态度”,其中金钱价值观分别呈现“秘而不宣的渴求”与“天真坦率的渴求”,金钱获取观分别呈现“重形式轻目的”与“重目的轻形式”,金钱使用观分别呈现“被包装的物质欲望”与“无遮掩的物质欲望”。对此,研究者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城乡儿童;金钱态度;儿童言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4604(2023)7/8-0037-06

金钱不只是一种经济上的概念,还对我们的人格特质、价值观以及情绪起伏都有着重要影响。〔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相关研究讨论儿童金钱认知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派别。一派研究者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普遍性,且遵循固定的发展顺序,这些研究结果都将4—7岁作为金钱认知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儿童对货币、金钱、交易已有初步的认知;〔2〕另一派研究者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背景和经历可能影响儿童金钱认知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立场,将目光投向不同背景(城市和乡村)儿童金钱态度的具象差异,以对金钱已有初步认知的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言说探讨其金钱态度。

本研究使用“金钱态度”一词指代样本儿童对金钱的认识、评价、态度与价值观,并参考何振、邹泽梅〔3〕的分类方法,将本研究中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分为金钱价值观(对金钱意义的看法)、金钱获取观(对金钱获取方式的看法)、金钱使用观(对金钱使用方式的看法)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儿童言说取向,即约瑟夫·托宾(Joseph Tobin)在《好人不戴帽》一书中让儿童观看影片后讨论其中隐藏议题的研究方法,〔4-6〕运用焦点团体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从儿童观看媒体文本后的言说中分析比较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研究步骤为:第一,选择合适的媒体文本作为启发儿童围绕金钱相关议题展开焦点团体访谈的媒介;第二,与城乡儿童围绕金钱相关议题展开焦点团体讨论;第三,针对个别儿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第四,分析研究资料,比较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

研究者选择卡通片《樱桃小丸子》作为启发儿童进行金钱相关言说的媒体文本。《樱桃小丸子》作为生活写实类卡通片,描写小学三年级女生“小丸子”的生活(包含家庭、社区、学校三个环境)中常发生与金钱相关的故事。在小丸子的同伴中,存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形象(如“滨崎”),也存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形象(如“花轮”),能够引发儿童产生更多共鸣和解读。研究者经观看后挑选下表中的三个主题作为研究文本,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以下焦点团体访谈主题与问题。见表1。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儿童样本为台湾地区高雄市某民办幼儿园大班的8名城市儿童,台湾地区云林县某民办幼儿园大班的21名乡村儿童,均为5—6岁。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焦点团体访谈和半结构式个别访谈结果见表2、表3。

(一)金钱价值观

1.幸福是什么:富裕才会幸福,但家人陪伴亦很重要

在言说中,城乡儿童都认为“贫穷”意味着“被压抑的物质欲望”,也意味着不幸福,因此在看完“小丸子家的贫穷指数”这一集时,皆认为小丸子贫穷且不幸福,在看到豪华的花轮家时,认为花轮是富裕且幸福的。但当城乡儿童看到花轮父母离开花轮的情形时,观点出现了分歧。城市儿童表现出“家人陪伴”比“家庭富裕”更为重要的想法,而乡村儿童对花轮家人的离开似乎并不在意,认为花轮家中有老管家即可代替父母陪伴。这可能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较多乡村家庭中存在隔代教养的情形,乡村儿童的这一表现并不意味着他们认为“家人陪伴”不重要。

2.谁最有钱:秘而不宣与天真坦率

当研究者请城乡儿童指认同伴中的富裕者时,城乡儿童有着不同的表现。城市儿童团体中,呈现回避问题、互相推托的情形,被指家境富裕者常言词闪烁,反驳他人观点,说明自家并不富裕,似乎被指认“有钱”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如此,当儿童被他人指认其父母的工作“不赚钱”时,亦会积极进行争辩和反驳。而在乡村儿童团体中,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儿童认为自己家是最富裕的。安妮特·拉鲁 (Annette Lareau)在对12名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追踪访谈10年发现,家庭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不希望孩子为钱而焦虑,因此甚少提及家庭经济情况,而在家庭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当中,儿童清楚地知晓家中可以支付的程度。〔7〕研究者认为,在城市家庭的金钱教育中,较注重“有财不外露”的金钱观念,而在乡村家庭中与家庭经济相关的对话时常出现,儿童对相关议题并不避讳,从而产生这样的差异。因此,研究者将城市儿童的金钱价值观称为“秘而不宣的渴求”,乡村儿童的金钱价值观称为“天真坦率的渴求”。

研究者在与个别幼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时继续探究“谁有钱”这一问题,发现儿童主要依据以下五点判断他人的富裕程度:(1)城乡儿童皆认为拥有自己渴求之物者是“有钱人”;(2)同伴的分享行为使儿童认为此人是“有钱人”;(3)城市儿童大多认为男性能够赚取更多金钱,亦因常出门走动会消费更多金钱,而乡村男童则认为女性会消费更多金钱,许多双职工家庭的乡村女童提出女性赚钱很多因此也消费较多的观点;(4)男童多以实际情况判断个人富裕程度,女童常以个人的外表、物品样式判断个人富裕程度;(5)有些乡村儿童对个人富裕程度的判断还会受到个人形象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金钱获取观

1.关于工作:上班与不上班

研究者询问城乡儿童认为何种职业为“赚钱”的职业时,发现大部分城市儿童认为被人需要的职业就是“赚钱”的职业,如城市女童1认为许多人需要住房和寄东西,城市男童2认为有许多人需要看诊,因此建筑工人、邮递员、医生都是“赚钱”的职业。但城市儿童在言说对未来职业的设想时,从未提及“赚钱”这一概念,他们的理想职业亦与初次访谈时认为的“赚钱”职业不一致,似乎是否“赚钱”这一因素并不影响这些城市儿童选择何种职业,一些城市儿童甚至并不愿意“上班”。与之相反的是,许多乡村儿童表示将来一定要工作才能“赚钱”,工作的种类并不重要,但“上班”和“赚钱”是必须的。因此,研究者将城乡儿童的金钱获取观概括为“重形式轻目的”与“重目的轻形式”。

2.理想职业:与家人一致还是与家人不一致

研究者询问儿童将来想做什么工作时,发现大多数城市儿童对未来职业的设想与家人职业相关,尤其是家中经营公司或工厂的儿童,都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与父母一样的工作,除城市男童1因为个人兴趣爱好,希望自己以后成为画家。而乡村儿童的设想职业皆与父母职业无关,甚至一些儿童明确表示不想从事与家人相同的工作。他们想要从事的行业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如教师、篮球运动员等。

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儿童对工作的理解都还停留在认知表层,且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会根据家人的工作情况做出不同选择。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人物金斯伯格(Eil Gimzberg)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职业选择的人称为“关键人物”,包括家长、老师、同伴等。“关键人物”可能会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施加压力,或提供信息与帮助,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8〕城市儿童的理想職业大多与“关键人物”(家人)一致。他们的日常生活较安逸舒适,因此会对家人职业产生向往。而乡村儿童的理想职业却全然与家人不同,从言说中可以发现,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并且试图摆脱未来与家人同样的生活。因此,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儿童的职业观与“关键人物”之间并非具有全然的对应关系。

(三)金钱使用观

1.关于消费:书、储蓄与玩具、零食

在金钱使用观方面,城乡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儿童都回答了“储蓄”与“买书”,乡村儿童则给出了各种答案,倾向于直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玩具、零食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受自身家庭成员消费习惯的影响,在个别访谈中,许多城市儿童声称家人经常带他们购书,自己家中也存放许多书,常与家人一同阅读,而乡村儿童的回答则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城市儿童在言说中,表现出“包装”自身物质欲望的倾向。城市幼儿园的教师曾与研究者分享其与儿童的私下对话,这些城市儿童的物质欲望与乡村儿童一样五花八门,但“储蓄”与“买书”皆是儿童所认为的较好的金钱使用方式,城市儿童在他人面前,或许希望展露自己良好的一面,因此有所保留。而这种“表演”在乡村儿童团体中并不存在,他们向研究者直言对金钱使用的想象,呈现出“天真坦率的渴求”。因此,研究者将城乡儿童的金钱使用观概括为“被包装的物质欲望”与“无遮掩的物质欲望”。

2.关于储蓄:单一来源、未雨绸缪与多方来源、为购而蓄

城乡儿童的储蓄观念存在差异。城市儿童的储蓄仅有压岁钱这一种来源,而乡村儿童常有一些额外收入,如有儿童说“爷爷只是想到就(会)给我(钱)”“我做对的事情、表现好会给我(钱)”。这显示城市家长对金钱把控较为严谨,乡村家长则较为随意。城乡儿童对储蓄的原因亦有不同的理解,城市儿童未雨绸缪,储蓄的原因在于对未来的忧患意识。而乡村儿童的关注点在于单纯的购买行为,言说中体现其储蓄目的是购买更心仪的物品,如乡村男童5说“有很想买的东西就可以买”。在“将来工作赚钱之后要将钱给谁使用”这一问题上亦具有城乡差异。乡村儿童的言说中常提到将钱给家人以及未来“赚钱”后回报家人的想法,而在城市儿童的言说中,花钱更多是为自己,从未提出“给家人钱”“为家人花钱”的想法。

3.关于投资:着眼未来、投资观念强与着眼当下、投资观念弱

在金钱投资观方面,城乡儿童在言说中都透露出实用精神,对片中小丸子投资学习才艺的想法皆不认同,但原因却具城乡差异。城市儿童更看重投资是否有回报,不投资小丸子学习才艺是因为他们认为小丸子懒惰,会使这些投资得不到回报。乡村儿童更看重成本,认为小丸子家经济拮据,不应将多余的钱财耗费在小丸子身上。由此可见,城市儿童在金钱使用的考量上倾向于着眼“未来”,更具“长远性”,而乡村儿童倾向于着眼“当下”,在乎“实时性”。莎朗·贝塞尔(Sharon Bessell)在研究澳大利亚6个社区中108名儿童对其生活的描述时,发现相较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节约成本的策略,用以减轻父母额外的经济压力,这些策略常限制了儿童参与课外的结构化活动。〔9〕本研究印证了前述结果,乡村儿童更加关注小丸子家庭目前经济窘迫的状态,基于当下状况进行判断,而城市儿童在言说中初现投资概念,具有较长远的想法。因此,研究者将城乡儿童的金钱使用观分别概括为“着眼未来”与“着眼当下”。

三、小结

本研究探讨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相关言说,发现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如图1所示。两个圆圈简要概括本研究中城乡儿童的金钱态度,圆圈中央重叠处为城乡儿童金钱态度的相同点,左右两侧各为城乡儿童金钱态度的不同点。城市儿童常用一种较为成熟的方式看待金钱相关事物,认识到金钱的不可言说,金钱态度较为内隐。而乡村儿童的金钱态度则更为直白,对自身家境的言说情形较为多样,且将各种有关金钱的观点全盘托出。但城乡儿童在金钱使用观与金钱获取观上仍有着很多相似性。因此,研究者将城市儿童的金钱态度概括为“内隐的社会型金钱态度”,将乡村儿童的金钱态度概括为“外显的童真型金钱态度”。

四、建议

基于本研究发现,不同经验背景下的儿童有不同的金钱态度和金钱观念,对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儿童金钱观念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隐性课程,渗透性地让儿童了解、参与家庭经济生活,适度将家庭经济收支情况向儿童公开,如让儿童参与管理自己的压岁钱、参与购物预算与决算。城市家长不应回避儿童认知金钱的需要,而应正面积极地对其进行金钱观念教育,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劳动体验等方式向儿童传达“赚钱不易”的观念,帮助儿童树立回馈父母的意识。乡村家长则需要避免将过多负面经济状况暴露在儿童面前,避免过于随意地给予儿童钱财,引导儿童有规划地使用钱财,以形成正确的金钱态度和金钱观念。

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地点,却鲜少开展正式的金钱观念教育,建议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发金钱观念相关的系列课程,根据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设定不同目标。例如,小班儿童学会辨认钱币;中班儿童学会用钱买简单用品,并了解钱是劳动报酬;大班儿童能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并初具储蓄意识等。针对乡村儿童的金钱观念教育,可开展与人生价值相关的哲学课程,引导儿童正确看待金钱的价值,认识到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注意避免儿童出现盲目攀比和以同伴的富裕程度区别对待的现象。

(二)培养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5—6岁儿童已有初步的、表层的职业概念,对职业的喜好从日常生活中的体悟而来,通常受家人职业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未来的工作选择上,更体现在对自己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追求上。因此,应该把握住儿童职业观的萌芽时期,家庭与幼儿园合力,丰富儿童对各类职业的认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职业观。首先,家长和教师可以多与儿童沟通讨论未来的职业倾向,倾听儿童想法,及时引导儿童走出对职业存在的认知误区;其次,尽可能多地增加儿童对于各类职业的体验,如幼儿园可以开展“职业见习日”“职业体验日”等活动,让儿童了解不同行业,开阔眼界,同时也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增强自信。

(三)支持学前儿童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储蓄观

在当下“提前消费”观念盛行的影响下,儿童容易养成挥霍的消费习惯,因此家长、教师都应在儿童的金钱认知启蒙时期就开始注重培养儿童正确的消费观、储蓄观。本研究中乡村儿童的储蓄来源较为多样,且乡村家长给予儿童钱财较为随意,会出现“想给就给”的情况,长此以往,儿童会认为金钱的获得是容易的,且对消费缺乏规划。家长应定期、定量地给予儿童适量零花钱,并通过谈话了解儿童的消费需求,与儿童一起制订金钱管理与消费计划。家长还可以利用储蓄罐培养儿童的储蓄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其延迟满足和自控能力。例如,当儿童迫切地想要购买玩具时,家长可以通过谈话或讲故事的形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无形中延长儿童的等待时间。家长应从点滴小事中逐渐培养儿童自控能力,从而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储蓄观。

参考文献:

〔1〕YABLONSKY L.The emotional meaning of money〔M〕.Bloomington:iUniverse,2009:97.

〔2〕JENNINGS A B.Where are all the kids:A literature review of what we know about economic thinking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J〕.Education Research,2018(11):98-142.

〔3〕何振,邹泽梅.学龄前儿童金钱观教育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0-121.

〔4〕TOBIN J.Good guys dont wear hats:Childrens talk about media〔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145.

〔5〕张盈堃.好人不用戴帽子:儿童对媒体的言谈分析〔C〕//张盈堃.童年的凝视:儿童的文化研究选集.屏东:国立屏东教育大学,2009.

〔6〕张盈堃.儿童言说取向的探究:从Joseph Tobin到华人脉络的媒体研究〔C〕//倪鸣香,张盈堃.发现童年的沃野:从幼儿园到文化场域的探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17.

〔7〕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9.

〔8〕〔9〕刘铖,陈鹏.劳动与职业:儿童职业价值观的隐忧与解忧——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质性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2(2):71-8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oney Attitudes in the Utterance of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Yu Binghan

(College of Hualing, City University of Wen Zhou, Wenzhou, Zhejiang, 325038)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s money values, money acquisition, and money usage, with a focus on identify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Using media texts to inspire children to engage in discussions, the study adopted a childrens utterance orientation and conducte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semi?鄄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mone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enerally exhibited“implicit social money attitudes” and “explicit childlike money attitudes”,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values of money exhibited “hidden desires” and “naive and frank desires”, while the values of money acquisition exhibited “emphasis on form over purpose” and “emphasis on purpose over form”. The concept of money usage presented “packaged material desires” and “undisclosed material desir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attitudes towards money; childrens utterance

*通信作者:余冰涵,電子邮箱:yooy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