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与支持儿童参与幼儿园饲养劳动

2023-07-27陈小娟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动物班级

陈小娟

蒙台梭利提出:“为了身体成长的需要,有必要让儿童暴露在生机勃勃的自然力量面前……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便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作,引导他们种植植物、养育动物,领会大自然的智慧意图。”幼儿对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饲养劳动是幼儿感知和了解生命的一种方式。随着饲养劳动的持续开展,幼儿探究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如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等。寻求答案的过程会让幼儿对生命的奥秘有更多的了解,对尊重与珍爱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们会熟练掌握与使用相关工具,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形成会劳动、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当下,我们发现幼儿园的饲养劳动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聊胜于无。在幼儿园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养着几只诸如鸡、兔之类的动物,园里的厨师、门卫等承担着照料它们的任务。另一种是哗众取宠。幼儿园饲养场成了一座小型动物园,养着孔雀、野鸡、香猪甚至羊驼、狐狸等,一走近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异味,孩子们只能在笼子外围观。我们认为,这两种现象都是教师对饲养劳动的价值与内涵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如何让饲养劳动的开展更贴近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保障与支持幼儿在饲养劳动中通过主体性参与建构有益的经验?我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适宜的饲养对象

在选择饲养对象时,我们坚持三条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饲养劳动的安全性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饲养的动物不能具有攻击性,需性情比较温顺,叫声小且悦耳,适合幼儿亲近甚至触摸等,总之,前提是不能对幼儿的健康造成威胁。有鉴于此,饲养家禽类就比较合适,而饲养兽类就不太合适。从环境卫生的角度考虑,那些体味很重的动物也不太适合在幼儿园里饲养。从防疫的角度出发,进入幼儿园的动物均须从正规渠道购买,确保接种过疫苗。野生动物是绝对禁止在幼儿园饲养的。

第二,生活性原则。饲养劳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是要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劳动实践基地,而并不是要建一个动物园供幼儿观赏。因此,饲养的动物无须求新求异,也并不是多多益善,最好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这样的动物更能激发幼儿的饲养兴趣,也有助于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经验。

第三,生命至上原则。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动物的生命也是如此。有些动物不太能适应人工饲养,饲养难度较大,我们在饲养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它们就会患病乃至死去。我们不要轻易选择饲养这类动物,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做试验。比如,一些生活在溪沟中的小鱼离开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后很快就会死去,是不适合饲养的,而泥鳅、黄鳝、龙虾等水生动物的生命力很强,就比较适合作为饲养对象。至于幼儿在大自然中发现并带回室内的蚯蚓、蚱蜢、蜗牛之类的小生命,幼儿在完成一个周期的饲养任务后,要把它们送回大自然中去;即使是在室内饲养期间,我们也要尽可能为它们创设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整理出适合本园的饲养对象资源(见表1)。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又整理出不同动物在饲养方面的关键性要素(见表2),为顺利、深入开展饲养劳动做一些间接经验准备。

二、适宜的饲养环境

1.空间的安排

我园的饲养主要依托于饲养园、户外水产养殖场(小池塘)和班级饲养区等场域。对于饲养场地,我们会尽量选擇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可以无须全光照),以免造成动物抑郁。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动物患病的可能性。同时,不管是在哪一类场地,我们都尽力为动物营造更加符合其生存需要的生态式环境。

班级饲养区。各班利用走廊、阳台、窗台等边缘空间,收集瓶、罐、盆、桶、箱、缸、笼等器具,用以饲养鱼、虾、蝌蚪、乌龟、甲鱼、鸟等动物。班级幼儿负责喂养、照料它们,并对它们进行观察。幼儿在这种陪伴式的饲养劳动中增进了与动物的情感,充分体会到饲养劳动带来的乐趣。

饲养园。饲养园须选择通风性好、有光照、能部分遮阳、有水源的场地,不同的动物可以用笼子、架子、围栏等分开饲养,也可以利用大型笼子混合饲养。做笼子的材料质量要好,要能有效帮助动物抵御天敌的侵害。幼儿园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把饲养园与种植园规划在同一片区域,将种植劳动与饲养劳动联系在一起,既能让种植的蔬菜成为动物的食物来源之一,也能将打扫时收集的动物粪便用作植物的肥料。饲养园边上要有用于存放工具的工具房、工具柜。想要创设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必须了解动物的习性。例如,兔子饲养区内除了要满足通风、光照、遮阳等条件之外,还要在场地中留出一定区域的泥地让兔子可以打洞,以提高新生的兔宝宝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生存的几率。幼儿园组织各班级幼儿轮流参与饲养园的管理工作,幼儿在饲养劳动中见证了各种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掌握了有关饲养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朴素的生态观。

户外水产养殖场。我们利用园里的小池塘放养鱼类、虾类以及螃蟹、螺蛳、河蚌等水生动物,还在小池塘内栽种适量的水生植物,以形成一个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饲养水生动物的池塘大小要适宜。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于20平方米的水池难以满足水生动植物生长的需要。池中水以活水为佳,若不是活水,宜增设可视化池水净化系统,以保持池水的洁净,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既能丰富幼儿的经验,也能增加他们在饲养劳动课程中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2.时间的规划

幼儿参与饲养劳动的时间需合理规划。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幼儿主动制定饲养公约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公约中对打扫、喂食等劳动的频率做出了规定。班级饲养区每天打扫一次;饲养园一周至少打扫三次,每周五班级饲养工作交接前须完成一次彻底的清扫;户外水产养殖场的清理打扫视具体需要而定。饲养园中的动物一天喂三次,建议在晨间户外锻炼、中午散步和下午户外游戏这三个时段进行;班级饲养区的饲养劳动与幼儿的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可由班级幼儿自主商定喂食等的时间。

3.材料的准备

适宜的材料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饲养劳动。我们将饲养劳动的工具分为修建屋舍、喂养、卫生防疫、探究四大类(见表3)。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进入饲养园需要做好防护,除了防护衣之外,口罩、护目镜、手套、雨靴也是必要的装备。存放工具的柜子要根据工具的尺寸做好设计,柜子宜采用封闭式的,有一定的隔层,以便分类摆放;还需要有一定高度的隔间用于挂防护衣和存放大尺寸的打扫工具。另外,还要考虑到户外工具柜的防水性能。动物的食物要与工具分开存放以免被污染。

三、安全、卫生的保障

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对于幼儿参与饲养劳动来说非常重要。幼儿在饲养劳动过程中会面临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有来自饲养对象的,有来自工具使用的。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做到防范在先,最大限度地在源头上杜绝隐患。

首先,所有幼儿能接触到的动物都是不具有攻击性且接种过疫苗的。其次,在饲养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教师引导幼儿不过多接触动物、不打扰动物的生活、具备“兔子急了也咬人”的常识。我们的饲养园里有一只“气宇轩昂”的公鸡,它身姿挺拔,羽毛油光锃亮,幼儿都非常喜欢它,平常会有意多给它投喂食物。这只公鸡以往都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有一次教师进入饲养园进行常规巡查时,它突然过来啄教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教师立刻告诉了班里的幼儿,他们很快制作了安全警示标志悬挂起来。同时,大家很好奇这只公鸡为什么忽然会有这样异常的反应,于是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原来是它的脚受伤了,因而它出于动物的本能,对任何想要靠近自己的人都以主动攻击的方式来防御。了解这一情况后,教师带领幼儿对它展开了救治行动。后来,该班级的幼儿在与其他班级的小伙伴进行工作交接的时候也不忘叮嘱他们:不要太过接近小动物,打扫、喂食时一定要做好防护。

为了避免幼儿在使用工具时受伤,我们的做法不是不让他们使用工具,而是给他们机会充分熟悉这些工具,提高使用工具的能力。例如,为了给兔子喂食,幼儿常常拿着剪刀、小镰刀、小锄头等割野草。看到幼儿戴着防护手套,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小班幼儿多数会选择剪刀,中、大班幼儿会选择小镰刀、小锄头等)熟练地使用,一旁的教师是放心的,因为教师在幼儿第一次选择和使用工具时就和他们做好了安全使用的约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幼儿一直遵守着约定,因此没有出现过一次因工具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幼儿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不是在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中习得的,一定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才是真实的、深刻的。在每个班开展饲养劳动之初,教师都会组织开展“我是饲养安全小卫士”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习预判饲养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教师对幼儿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发现幼儿的预判还是比较准确、全面的,有来自动物本身的问题,有来自工具使用上的问题,甚至幼儿还预测到在饲养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分工不合理而造成安全隐患。教师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去探索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最后,大家再把解决策略在班级内分享和推广,于是安全提醒标志、饲养安全公约等应运而生。当然,幼儿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预判到,因此饲养劳动过程中的随机安全教育也非常重要。

四、儿童全方位参与的保障与支持

为了保障在饲养劳动中儿童参与的质量,我们提出了三条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本体目标与全面发展目标兼顾的原则。幼儿的發展是一个整体。在饲养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幼儿劳动素养发展目标的达成,也重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育人功能,努力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凝聚效应。

二是坚持幼儿的体验与教师的引领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必须关注幼儿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幼儿在饲养劳动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并放手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与需求。但是幼儿心智尚不成熟,因而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在饲养劳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点拨,给予适宜支持,以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是坚持全园统筹与班级自主相结合的原则。饲养园中的饲养活动由幼儿园统筹安排,更多的是从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角度出发,采取班级轮流负责制,每周由一个班的幼儿负责承担饲养任务,周五时进行工作交接。班级的饲养活动则由各班自主开展,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来选择饲养对象,通过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饲养劳动来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园级饲养与班级饲养两者可以相融合:班级饲养的动物长大了,可以送到饲养园去饲养,而饲养园内的动物幼崽也可以让班级认养。两种饲养方式兼有,可以更好地保障饲养活动的连续性和饲养劳动的持续性。

对于饲养活动的开展,我们提出四个“重视”的策略。

1.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参与

杜威提出,“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浪费”。幼儿园的饲养活动应以儿童为中心。保障与支持儿童的主体性参与主要体现在给幼儿赋权,即尊重幼儿的选择权、行动权、发言权。

一是尊重幼儿的选择权。教师要把选择饲养什么动物、使用什么工具的权利还给幼儿。那些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饲养对象能够让幼儿产生内驱力,进而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坚持性。幼儿有自主选择工具的权利,就有更多探究、学习的机会。在自主选择的劳动中,幼儿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劳动技能得到提升,热爱劳动的品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二是尊重幼儿的行动权。幼儿在饲养劳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学会放手,把问题留给幼儿自己去探究、解决。比如,在为饲养园打造防疫材料存储柜的时候,幼儿自认为做了完美的设计方案,却没有意识到户外材料柜需要具有防水性能。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后没有主动提醒幼儿,而是等待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下雨天材料柜会进水的问题。发现了这个硬伤后,幼儿做了多种改造方案进行讨论、对比,最终决定利用幼儿园资源室里的防雨布对柜体进行外包处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计划、评估等方面能力的锻炼,劳动的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三是尊重幼儿的发言权。每个幼儿都有用语言、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想法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这种权利,给每个幼儿表达、展示的机会。

2.重视儿童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

饲养劳动归根到底是以饲养活动为抓手对幼儿实施劳动教育,因而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幼儿不仅要对动物进行观察、探究,更要在照料动物的过程中形成会劳动、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当然,这些都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幼儿在悉心喂养、照料动物的劳动中自然而然地萌发和养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幼儿主动照料动物的生活,在做窝、打扫、喂养、观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发展目标。例如,为了饲养好班里的豚鼠,幼儿对豚鼠吃什么做了持续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种植园里出产的很多绿叶蔬菜都可以拿来喂豚鼠。然而,在冬季来临时,由于绿叶蔬菜产量减少,豚鼠面临食物不足的境况。大家讨论后提出,需要为豚鼠常备“保障糧”。于是,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去收集豚鼠的食物,同时学习饲料的制作方法,尝试利用小型饲料机为豚鼠制作饲料。在试验了各种原料的搭配及不同的配比之后,幼儿终于成功地为豚鼠制作出它们爱吃同时易保存、可常备的饲料。在饲养豚鼠的过程中,幼儿为了养好它们必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要掌握一些劳动技能。这些要求都不是教师提出的,各种活动也不是教师安排的,而是幼儿在饲养过程中自己规划的。

3.重视家长资源的利用

家长资源的利用在饲养活动中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实现饲养活动的连续性。班级饲养面临一个问题:动物在节假日由谁来照顾?我园的常规做法是由家庭认养,以保证动物的喂养不存在时间上的断链。其次,家长是幼儿饲养劳动过程中的智囊团,可以助力幼儿拓展饲养经验。有一次,班级里饲养的兔妈妈生了一窝小兔子。看着柔弱的兔宝宝,幼儿全体出动,给兔宝宝最好的照料,可是最终也没有能够挽留住兔宝宝的生命。大家都很沮丧,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有个小朋友的爷爷给我们带来了解答:兔子要自己打洞做窝养育宝宝,养在笼子里的兔宝宝没有专业设备的支持是很难成活的。有了这样的认知,幼儿一致决定把大兔子送到户外饲养园饲养,为它打造一个可打洞、可嬉戏的生活空间。过了一段时间,幼儿通过观察到兔妈妈体型的变化以及出现拔毛的行为,就知道兔妈妈在为生育兔宝宝做准备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一窝可爱的兔宝宝从兔妈妈打的洞里跑了出来。现在,我园的“兔之家”每年能产几十只兔子。为了更好地喂养它们,幼儿又主动讨论起了认养、义卖、寄养等多种方案。

4.重视劳动过程的可视化

饲养劳动是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将这一过程可视化,其实就是让幼儿思维及学习的过程可视化。幼儿记录、表征的过程是经验再次提升的过程。同时,通过观察与倾听,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采取积极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们采用“儿童海报”的形式来展现幼儿的劳动过程,通过“我的经验”“我的问题”“我的做法”“我的收获”四个板块,呈现幼儿在饲养劳动中的所知、所想、所做、所得。在“我的经验”板块,通过调查表、绘画作品、对幼儿语言表述的记录等方式来呈现幼儿当下的有关经验,包括饲养方面的经验和劳动技能方面的经验。“我的问题”板块以问题墙的形式呈现,既有个别幼儿提出的问题,也有多数幼儿都提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既有知识性问题,也有幼儿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幼儿绘画,也可以是幼儿口述后由教师用文字记录,或者绘画与文字记录相结合。“我的做法”板块呈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是全班范围的行动,可以是分小组领任务,也可以是个别化的探究学习。“我的收获”板块呈现幼儿在饲养过程中的收获。比如,在饲养孔雀的行动中,幼儿观察孔雀美丽的仪态后赞叹不已,教师把幼儿的赞美之词收集起来,串联成了一首质朴的小诗。此外,有幼儿用连环画的形式再现班级饲养兔子的过程,有幼儿把建造“昆虫之家”的经验记录下来,有幼儿表达了学会给动物搭建屋舍的兴奋、激动之情……将饲养劳动的过程可视化后,课程展示也应运而生。这是展示的过程,也是交流、共享的过程。

总之,饲养活动并不以饲养为最终目的,饲养只是一种手段,开展劳动教育才是其根本价值所在。在我们为幼儿的饲养劳动提供了合适的对象,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做好了安全保障后,接下来就可以放手让幼儿投入其中,在劳动的过程中探索、学习,充分体会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中的智慧,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劳动动物班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班级“四小怪”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最萌动物榜
不称心的新班级
动物可笑堂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