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动物进化论
2023-07-26古火拉兹红色皇后
古火拉兹 红色皇后
比翼鸟
中文常用名:比翼鸟
中文正名:蜥 鹈
学名:Sauropelecanus ①
异名:蛮蛮,鹣鹣
脊索动物门-鸟纲-热河鸟目-蜥鹈科-蜥鹈属
比翼鸟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唯美和诗意的一种鸟。“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一只翅膀的不完整怪鸟自从成为爱情的象征,便再未有哪种鸟超脱它的地位,其中不但有“比翼双飞,不离不弃”的美好寓意,更蕴含着“失去了对方自己便不再完整”的极度浪漫思想。
但人们对比翼鸟的认识过程仍是功利性的,从最初的灾难征兆,到后来的瑞应祥祯,再到爱情象征,比翼鸟就是在这样不断提升文化地位的过程中,逐渐消亡的。
演 化
在比翼鸟发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现存的最原始鸟类是麝雉,对这种仅存在于中国西南三峡地区的原始鸟类的重新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也再次证明了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演化关系。
麝雉
比翼鸟最明显的形态学特征是具有类似蜥蜴“喉扇”的结构。比翼鸟的喉扇位于喉咙下方,由舌骨的延长和颈下垂皮构成,平时处于松弛、折叠状态,成长到性成熟阶段,喉扇的前缘会变硬并得到支撑,颈下垂皮也会变得色彩鲜艳,比翼鸟便通过伸缩喉扇来吸引异性。
蜥蜴的喉扇
比翼鸟原始的另一个特征是飞行能力不强,几乎只营地面生活,只有繁殖期才会为了卵和雏鸟的安全,短暂地飞到岸边高树上筑巢繁殖。
形态特征
比翼鸟两性外形相似,似长着长尾巴的黑鹳,但更加健壮。脑颅膨大,喙粗壮,长约鹳类一半,喙的外部边缘呈锯齿状。脸颊裸露,橘黄色,与颈下垂皮连在一起。颈较长,喉扇平时折叠在颈部羽下,只有繁殖期才显露出来,呈鲜亮的橘黄色,并有黑白圆环形成眼状斑。雌性具喉扇,较雄性小。脚甚长,胫下部裸出,黑色,趾长,三趾向前,一趾向后,爪钝而短。头、颈、上体和上胸为具有金属光泽的绿色。背、肩和翅为赤铜色,杂灰白色斑点。比翼鸟体长1.2—1.5米,体重2.5—3.5千克,尾长40—50厘米,但不是因为具有长尾羽,而是因为有多达十八节椎骨。
黑鹳
生活习性
比翼鸟为大型涉禽,仅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湿地沼泽环境,同时需要周围有密林营巢,用于繁殖。非繁殖期飞羽短而稀疏,因此无法飞行;繁殖羽艳丽而丰满,使其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仍只适于短距离的冲刺式飞行。飞行时头部向前伸直,双腿并成一线,并不断伸展色彩艳丽的喉扇,因此古人误以为比翼鸟是凭借这个唯一的“肉翅”飞行,加之喉扇上有眼状斑,久而久之,竟然传出了“一足一翼一目”“相得乃飞”的传说。
除繁殖期外,比翼鸟终生生活在水边,包括睡眠栖息。寿命可达十年。
繁 殖
繁殖期始于四月初,雄鸟和雌鸟会呈现鲜艳的繁殖羽,并进行热烈的求偶舞蹈。雄鸟会一边挥翅起舞,一边尽量后缩头部,通过喉部软骨结构尽力地扩展喉扇面积到最大,然后收缩,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同时发出“兼兼兼”的叫声。雌鸟如果有意,便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雄鸟,同时以螺旋舞步逐渐靠近雄鸟,直到两者喉扇相交,相互轻触摩擦,确认关系,开启比翼双飞、共同筑巢繁殖的亲密关系。
它们在四月中旬完成配对。比翼鸟的巢主要建筑在粗大树枝的向阳隐蔽处,呈盆状。在巢未完全成形时便开始產卵,边产边筑。雌鸟产下四至七枚卵,独自孵化,由雄鸟用嗉囊带来食物。雏鸟长出茸毛之后,雌雄轮流出外觅食,喂养雏鸟。雏鸟约二十天离巢,在巢外依赖父母喂食十天左右,之后开始独立生活,直到一岁性成熟后,才开始第一次飞翔,但一岁龄的雄鸟往往无法找到伴侣。
社会行为
成鸟夫妻共同生活,亚成鸟结成四至七只的小群。在食物充足时不同鸟群可重叠分布,食物匮乏时则表现出排外的攻击性。
地理分布
曾分布于秦岭以南至中南半岛,后仅残存于三峡地区。
考古发现
根据《逸周书·王会解》的记载,周成王曾大会诸侯于东都洛邑(今洛阳),当时的巴人特使曾进献过比翼鸟。而根据《拾遗记》记载,则是燃丘国献比翼鸟,雌雄各一,以玉为樊笼。
根据古籍记载,崇吾山、崇丘山、参嵎山等地均有比翼鸟。但很显然,周代以后比翼鸟开始快速消亡,到汉代时已经极为稀少,成为政治清平、王者显明的瑞征 ①,之后又演变为兄弟友好、夫妻情爱的比喻。比翼鸟的快速消亡,应当与其不善飞行,又对栖息地有很高要求有关。今天最早的比翼鸟图像出现于东汉画像砖,为一身两头的形象,其实是根据传说描述而画,并非写实。
东汉画像砖上最早的比翼鸟图像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越南南部仍有孑遗。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林邑有比翼鸟,名归飞,其鸣自呼。”林邑即今越南顺化一带,“归飞”当是其越南土名。此后比翼鸟便只流传在文人诗词之中,并逐渐神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中说:“南方有比翼凤,飞止饮啄,不相分离。雄曰野君,雌曰观讳,总名曰长离,言常想离著也。此鸟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不但将这种鸟比附为凤凰,更称其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已经是彻底的神话了。
释 名
《山海经·西次三经》里称比翼鸟为蛮蛮,生活在崇吾之山的水泽地带,《尔雅》则称之为“鹣鹣”,都与其叫声有关。《博物志》称为“蝱”,应当是“蛮”字之讹。
比翼鸟早期是凶兆,“见则天下大水”,而后来却说“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甚至被认为“王者德及高远则至”“王者有孝德则至”,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认识并非线性前进,而是掺杂着各种功利性的附会。
近缘种
印度的共命鸟与比翼鸟关系最近,然而外貌和求偶方式都截然不同。配对的共命雌雄鸟,会在一定距离外对歌,努力模仿对方的叫声,并加入自己的叫声,使之更加复杂、难以模仿。一来一往,重复多次,最终成为最长和最精巧的鸟鸣之一。因为鸣唱消耗极大,又可能引起捕食者的注意,这种自激式的鸣唱比赛,使共命鸟死亡率大大提高,而且经常是雌雄俱亡。因此有共命鸟一身两头,一头犯了愚蠢的错误,导致二头俱死的传说(见于《佛本生经》)。由于歌声实在美妙,共命鸟又受到崇拜,成为音乐神迦陵频伽的原型之一。
敦煌莫高窟壁画《西方净土变》中 共命鸟与迦陵频伽一起出现
延伸阅读
晋代郭璞《比翼鸟赞》:鸟有鹣鹣,似凫青赤,虽云一质,气同体隔,延颈离鸣,翻能合翮。
【责任编辑 :竹 子】
①拉丁语Saur(蜥)和Pelecanus(鹈鹕)组合而成。本名由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先生拟定,特此致谢。
①《瑞应图》曰:比翼鸟者,王者德及高远则至。一本曰:王者有孝德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