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的新答卷
2023-07-26赵鹏谢斌
赵鹏 谢斌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长春新区考察,在肯定长春新区发展成就的同时,明确指出“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为长春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长春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定位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长春市委“六城联动”战略部署,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对外开放功能不断提升,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座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初具规模。
科学规划——三大开发区协同发展
城市的美好,离不开有序规划。长春新区统筹推进所辖三大开发区建设,目前,长春高新区宜居宜业品质大幅提升,北湖科技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临空经济示范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支撑长春新区发展的基础和龙头。辖区内拥有一汽轿车、金赛药业、希达电子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建有长春市科技大市场和长春市双创中心,拥有国家汽车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长春软件园、摆渡创新工场等众多国家级园区和基地,是长春市新资源最丰富、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企业最集聚的区域。
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呈南北互动之势。辖区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长春至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往来运行,“一带一路”北线节点优势逐步凸显;长光卫星、永利激光、融成智造、光华微电子等科技型企业,药谷、光谷、精细化工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光电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医药健康、光电信息、航天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集群发展;北湖科技园、东北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省科技创新研究院、长春智慧法务区等载体平台,为创新创业生态带来了生机活力;北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春奥林匹克公园,让城市更加宜居。
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于2020年7月获批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全国第15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以打造东北亚区域开放与合作核心区、中国北方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城、运动活力的健康城、创新包容的知识城、高效宜人的智慧城、自给共生的生态城为战略定位;打造“山水田城、双翼共生”的城市结构,突出绿色生态、慢活田园,建强西部临空产业发展翼和东部国际合作发展翼,实施“航空物流先导、临空制造配套、现代服务支撑”的发展策略。
创新驱动——发展更加集约更富内涵
来到长春新区,人们总会被一座“天”字造型的建筑吸引。这里就是国内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东北三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吉林一号”卫星的诞生地——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我国卫星中以省命名的目前只有“吉林一号”。从首颗卫星发射成功到现在卫星在轨“组网”,目前,“吉林一号”可为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4月3日,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视听展览会——2023国际显示技术大会(ICDT)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完美收官。本次展会上,希达电子展示了75英寸、85英寸、98英寸、120英寸4K Mini LED直显电视,引来众多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从事LED创新性技术研究和高端智能制造。据介绍,希达电子是国内首家研制成功亮色度逐点一致化校正技术、现场校正技术的企业,率先研制成功LED“集成三合一”产品。经过几年持续攻关,希达电子由液晶显示领域的“小学生”跃升为全球技术领先者。“关键核心技术不是一天就能攻克的,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增加投入,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困难面前不退让,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只有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创新是引领發展的第一动力。同长光卫星、希达电子一样,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逐渐开花结果,成为长春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能。据统计,长春新区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2户,占全市32.8%。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户,占全省、全市比例分别为38.3%和57.5%。
双链融合——打造“两谷一基地”
“开发区不仅是开疆拓土,更要开拓发展,要有产业链和生态链是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句话已成为长春新区主要领导的共识。近年来,长春新区围绕科研优势布局产业,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与供应链“双链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壮药”“强光”“聚材”产业发展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药谷、光谷、新材料产业基地“两谷一基地”。
新材料是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长春新区“两谷一基地”中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托,长春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是全市唯一通过新建认定的化工园区,也是吉林省“十四五”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园区总投资约178亿元,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
“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帮长光卫星建成上下游企业链条。”长光卫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长光卫星将在今年提前完成百星组网计划,“一箭41星”正在筹划中。
长光卫星正在向百星组网目标奋力奔跑,而距离它不到一公里的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也正在抢抓工期。该产业园总投资12.98亿元,计划今年年底竣工。这里将为光学、航空、航天产业做前沿研究,未来有望形成“南有武汉,北有长春”的中国光谷新格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春新区开通多个绿色通道,大大提升了项目建设速度。”长春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锐说。
与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工程比肩赛跑,总投资30亿元的金赛药业国际医药产业园施工正忙。据介绍,长春金赛药业将通过国际医药产业园实现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促卵激素等6个品种的扩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长春新区已集聚医药工业企业210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8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高地”的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2022年,长春新区医药工业产值达到236亿元,释放出较大经济势能。在长春新区2023年52个工业技改扩能项目中,生物医药项目23个,投资107.4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额的52.9%。随着金赛药业国际医药产业园、长春高新大健康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长春新区已基本实现药物研发、产业化中试、药品生产、药品流通等产业链各环节全覆盖。
双招双引——让发展“引擎”更强劲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贯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近日,长春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奔赴深圳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他们走访创维集团、华为公司、正威集团,到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等地实地考察……
招得来还要留得住,留得住重在发展好。长春新区从招商签约、建设投产、运营发展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全过程跟踪服务,做到全要素保障、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
同时,长春新区积极引导域内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出台纾困助企政策,让企业心无旁骛地搞研发、谋发展。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这些年需要3亿元投资接续注入,长春新区得知后,为公司‘输血6000万元,我们当年实现产能翻倍。现在,我们用业绩证明了企业和新区双赢!”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长春新区打造“乐业安居”升级版新二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在长春新区工作并贷款购买北湖开发区在售房地产项目,省、市人社部门认定的人才及博士研究生等将获得购房补贴。几年来,长春新区已累计引育留用各类人才16万人,为进一步打造长春人才创新港筑起发展根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4月,随着长春新区圣博玛吉林省院士工作站、西诺生物吉林省院士工作站正式获批,长春新区的院士工作站已经达到了5家。近年来,长春新区坚持聚才引智,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引入企事业单位,与建站单位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为建站单位发展提供支撑,实现“点对点”直接融合。同时,围绕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构建高效共性技术供给平台,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短板,以“链”带“链”实现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长春新区还积极探索更多途径、创新更多载体,集聚更多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和领军企业,着力解决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争取更多项目落位新区,并依托工作站与院士所在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硕士、工程师,实现院士专家工作站效能最大化。目前,驻吉林省的24位院士中,有20位已与长春新区合作。与院士联动,实现了人才集聚、产业提升同向共进。
记者采访时,长春新区最新经济数据新鲜出炉:今年1~4月,长春新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1.8%,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同比增長25.3%,服务业核算行业增长32.9%,项目开复工率达到96%,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领跑。
海纳百川求发展,万马奔腾聚吉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春新区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责任编辑/艾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