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景”“物”,展现生命

2023-07-26戴建荣孙骏骅

小读者之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榕树郭沫若生命力

戴建荣 孙骏骅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要了解事物的基本情况,就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起点。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获得对世界丰富而正确的认识。

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有时还要用嘴去尝一尝。总之,观察就是调动自己身上的感官去感受世界。而写作,则是用笔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要写好观察类的文章,我们首先要进行细致、全方位、长时间的观察。那怎样将我们观察到的内容表现出来呢?我们将观察类的文章分成两类:一类是写景,一类是写物。

一、动静结合,呈现画面

动静结合,是指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么一句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通过描写皎洁的明月从松叶的间隙中洒下清光,表现出山中的宁静,后一句通过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表现出静中有动,甚至有声,更加突出了山中的宁静。如此描写,才能被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动与静看似矛盾,实则密不可分。

其实,动静结合只是一种笼统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种动静结合的手法。

①化动为静。将本来动态的景写成静态的,从而突出动态景的特点。《观潮》一课中,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就运用到了化动为静这一方法。“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中“白浪翻滚”是动景,但在作者笔下,这移动着的白浪变成了静止的“水墙”,变成了静景。这样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白浪离作者越来越近,还能表现出白浪的高和气势的浩大。

②化静为动。将本来静态的景写成动态的,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乡下人家》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将乡村景致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描绘“瓜藤攀爬图”时,作者用了一个“衬”字,让藤上的瓜“动”了起来,与藤和叶有了互动,这幅“瓜藤攀爬图”就更加生动了。

③以动衬静。用动态的景来衬托静,让画面更加宁静。例如,《牧场之国》中这么写道:“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无论当时的声音多么嘈杂,其背后一定是宁静。此时声音越嘈杂,之后一定会越宁静。

④以静衬动。用静态的景来衬托动,让画面更加有动感。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描写潭中小鱼的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通过描写潭中小鱼静止的情况,如“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不仅体现出游鱼的静态,还写出了潭水的清澈,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

除了这四种手法以外,还有许多动静结合的手法,比如以动衬动、动静互衬……要把景写得美,让人读起来浮想联翩、有画面感,就要将动景和静景结合在一起。以“            即景”为话题,如何将当时的景物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需要我们在观察时,注意当时的“静”与“动”,即观察当时环境中的静态景和动态景,并将这两者进行结合。或许是将静景写成动态的,或许是用动景来衬托当时的宁静……总之,在写景时,将动景和静景结合在一起,会让读者回味无穷。

二、借物抒情,表达喜爱

那如何写物呢?这里的“物”分为物品、动物、植物。无论写哪种物,我们除了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还要注入属于我们自己的感情。

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件事物,笔下的这件事物便有了温度,有了生命,甚至会和我们合二为一。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描写了清晨公园中荷花盛开的景象。随着叶圣陶先生的观赏,他渐渐入迷,甚至“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叶圣陶先生从观赏荷花的人变成了荷花,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陶醉”。正因叶圣陶先生将自己的感情注入了荷花,他才会变成荷花。当我们写物时,我们不妨变成它们中的一员,和它们进行交流沟通,达到情感互通。

当我们注入的感情到达一定程度时,这“物”就变成了我们寄托情感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借物抒情”。在琦君的《桂花雨》一文中,琦君通过描写故乡的桂花香、童年摇桂花的趣事,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于琦君来说,这桂花、桂花香、桂花雨,都承载着自己对故乡、童年时光以及亲人的想念与怀念。

当我们写物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物”中,达到物不再是物,而全是情的效果。像写我们的一支钢笔、一本书、一个毛绒玩具,抑或是一只小乌龟……就要将感情注入这些“物”中。可能这支钢笔是父母送的生日礼物,可能这本书是作者亲笔签名的,可能这个毛绒玩具是许久不见的朋友送的,可能这只乌龟能够分担我们的一分忧愁……只要我们能把“物”背后的那份情感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层次也会更加分明。

三、写出生命,彰显活力

写“景”和写“物”,看似两类文章所用方法各有不同,完全没有共同点,但其实,无论写“景”还是写“物”,都要写出它们自身的生命力。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描写溪流的语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溪水声和人唱歌一样,也会有调子的高低起伏,也会根据山的“指挥”改变自己的调子。如此简单的一句,写出了溪水的活力、生命力,更表现出了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不然溪水怎会唱歌呢?

在郭沫若的《白鹭》中,郭沫若为白鹭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水田独钓图”“树顶望哨图”和“黄昏低飞图”。在“水田独钓图”中,郭沫若先生将白鹭写成了一名钓翁。正是这一“钓翁”,展现了白鹭的淡定与闲适,也表现出了郭沫若先生对于未来的期望。

在《鸟的天堂》中,巴金是这样表现大榕树的生命力的——“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本来是“我们”看榕树,在巴金笔下则成了榕树“展示”生命力给“我们”。这样化被动为主动,把榕树真正当成人来写,更加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旺盛。

无论写景还是写物品、植物、动物,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展现這些“物”的生命力。比如,写手上的这支钢笔,可以想象你在遇到困难时,它与你说的话;写出一手好字时,你们俩的对话……你们之间的互动,都是展现生命力的时刻。这样,文章才会吸引人。

四、厚积薄发,出神入化

写好观察类的文章,除了要运用之前提到的方法之外,文章的语言也要优美。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积累,并且要将积累的语言变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那如何积累语言呢?

①对比积累法。以课文《观潮》为例,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动态的钱塘江大潮。面对同样的景,古人是怎么写的?你可以阅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看看辛弃疾笔下的钱塘江大潮;你可以阅读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看看周密又是如何展现出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将这些同一题材的作品一同收入你的积累本中,再进行对比,最终达到“集百家之长”的效果。

②引经化典积累法。郭沫若在《白鹭》一文中这样写道:“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郭沫若化用了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句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同样,我们也可以学着郭沫若的方法,运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事物,将积累的古诗词、古文进行改编,变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达到妙笔生花的功效。

③追溯源头积累法。贾平凹在《月迹》写了“我们”分别在中堂里、院子里、小河中寻找月亮的足迹,表现出了月亮的有趣、蕴含的情感以及背后的道理——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属于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寻找。其实,月亮这一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陈风·月出》就将“佼人”与月亮结合在了一起。自此,人们只要抬头看见月亮,就会想到美好的事物,如故乡、童年……在《月迹》一文中,贾平凹的描写能让我们联想到许多关于月亮的古诗,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古朗月行》、李商隐的《嫦娥》等。当我们翻阅古籍,追溯源头,找到文化之根时,我们就已经积累了许多名家名篇,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如此积累,文章才会有才气,语言就能达到神“才”熠熠的效果。

要写好观察类的文章,其实并不难。首先我们要进行认真细致,甚至是长时间的观察。之后,将我们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宗旨——写出生命力。中年级的同学先要学会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内容有序地写下来;高年级的同学要将“景”和“物”写出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力,让文章更加丰满、有活力。

猜你喜欢

榕树郭沫若生命力
榕树街121号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贸易生命力
榕树的美髯
榕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