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诗与生活

2023-07-26张德明

诗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闪闪发光苟且诗意

张德明

诗曾经有段时间,有一句话成为人们的口头禅,那就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乍一听,也许以为这句话是强调诗歌与生活互不搭界,两相分隔的。其实不然。这句话的主语是“生活”,它清楚地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只有苟且偷安的存在形态,还有诗歌和远方等等更为高远和雅致的存在方式。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常常被苟且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被世俗的多种杂务和各种利益紧紧纠缠着,无法脱开身来。以至于忘记了那些超离俗世生活的、更有活力和光亮的生命形态,忘记了“诗”和“远方”这些本该属于生活中应有之义的重要内容。

也就是说,诗歌其实是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刻都没有离开过我们。但诗歌又并非俗世生活那样平淡无奇、了无生机,它是有色彩、有重量的,是生活中闪闪发光的部分。我们常常追求在生活之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试图将一些虚名浮利抛诸脑后,自在轻松地行走在大地之上,其实就是一种与具有日常性的诗歌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而已。

诗歌是生活中闪闪发光的部分,虽然它闪耀起来光彩照人,令人感到神奇和惊艳,但诗歌这种发光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且尘世的阴霾如此浓重,俗常的瘴气遮天蔽日。因此,本来应该是具有日常性的诗意元素,其光芒常常被遮蔽,被掩藏,因而大多数时候是并不显现的。自我的锁闭,生命的沉沦,名利的束缚,苟且的偷欢,凡此种种,都是遮蔽诗意光亮的消极的力量和因素。

在人类因为眼前利益和各种诱惑而对闪闪发光的诗性力量置若罔闻的时候,自然山水却以其静默悠远的精神守候,将浓郁的诗意保留了下来。在尘世之中充满了疲劳和倦态的人们,一旦走近山水河流,走向草木森林,立马会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会看到让人神清气爽的优美的精神,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簌簌的风声,甚至松脂滴落下来的优雅的轻音乐,于是,一种久违的诗意盎然的情绪会充溢在我们的生命空间之中。当代诗坛上方兴未艾的生态诗歌写作,表达了诗人们在山水之中找到了寄托人类理想与精神的绝佳“客观对应物”的基本诉求,其实也是诗歌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某种隐在反映。当人们对现实的物质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就会到自然中去寻找寄寓情思的新的对象,自然的山光水色也就成了人类情感吐露的最佳媒介。

换句话说,山水之精神追求,或许并非就是山水自然而然呈现出的某种美学征候,有时候还可能并非我们能直观感受的山水之意味,不过是诗人“夺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衍化之物而言。再好的山,再好的水,都不能将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出来。山水之精神追求,往往需要借助人类的口才能言说出来。或者说,山水不过是人类寄寓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个寄托之物而已,山水之精神追求,其实是人类心灵世界所拥有的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投射而已。

诗歌是生活中发光的部分,它往往是被遮蔽的,在生活中是隐而不显的。我们要用某种超越性的生命态度和精神视野,将生活中这发光的部分不断擦亮。而当我们在山水之中徜徉时,那被遮蔽的日常生活之诗意,也将被迷人的山光水色唤醒和点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形成,当代诗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密,关注日常生活形态,关注烟火人生,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样态和精神踪迹,逐渐成为当代诗的基本美学立足点与聚焦点。此种情形下,当代诗歌事实上已经实现了从生命诗学向生活诗学的重大转型。注重日常生活在当代诗中的重现,这也许是当下碎片化的历史语境下诗人们自觉做出的艺术选择,同时也给当代诗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闪闪发光苟且诗意
诗意地栖居
闪闪发光的貘
冬日浪漫
别让苟且 成为习惯
闪闪发光的远古昆虫
她努力的样子闪闪发光
婚姻需要“远方”,也要善待生活的“苟且”
闪闪发光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