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
2023-07-26滕玉欢杨鸥王妍刘洋王戬萌
滕玉欢 杨鸥 王妍 刘洋 王戬萌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干部病房六疗区,吉林 长春 130021;2干部病房十疗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而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性不可逆坏死〔1,2〕,由于患者心肌纤维化瘢痕的形成,导致心室重构继而诱发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尽早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是救治关键〔3〕。目前其首选治疗方法是冠脉介入治疗〔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5,6〕。本实验评估不同时间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与分组 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救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指标,依据救治不同时间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25±4.95)岁,救治患者耗时6~12 h;实验组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00±5.06)岁,救治患者耗时小于6 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依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7〕收治入院,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②有持续性胸痛,休息或服药后症状无缓解;③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血小板异常或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②配合治疗和随访一段时间后,配合度下降或不愿进行后续血清学检测者;③患有严重焦虑或抑郁的精神性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行常规临床检查、临床用药及纠正电解质异常等;通过血管照影机行冠脉照影查看病变程度,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术后常规服药、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
1.3检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通过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抽取患者空腹清晨静脉血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和脑钠肽(BNP),操作步骤严格遵守试剂盒使用说明。
1.4检测两组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糖化白蛋白(GA)和细胞黏附分子水平 抽取患者空腹清晨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后留存血清,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抽取患者空腹清晨静脉血EDTA抗凝处理检测G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硝酸还原法试剂盒,操作步骤严格遵守试剂盒使用说明。
1.5检测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使用1.4留存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计数(WBC)、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严格遵守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
1.6随访术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 随访通过电话、微信、门诊方式沟通患者及家属,主要记录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LVEF升高,LVESVI和LVEDV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K-MB和c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清WBC、hs-CRP水平比较
2.2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对照组WBC、TNF-α、IL-6、hs-CRP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
2.3两组血管内皮功能、血清GA和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比较 对照组vWF和ET-1高于实验组,NO水平低于实验组,对照组GA、ICAM-1和VCAM-1水平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术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术后6个月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6例(39.02%);其中心绞痛13例、心源性休克1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高于实验组〔9例(21.95%);其中心绞痛8例、心源性休克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9,P<0.05)。
3 讨 论
近20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有所下降且预后有所改善,但整体上其死亡率及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很高〔8,9〕。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治疗方法,其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在短时间内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4,10〕。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也有众多因素影响,其中救治时长尤为重要,不同救治时长影响其治疗及预后效果,因此研究者从不同救治时间窗着手研究,以便提高患者存活率及预后生活质量〔3,5,11〕。
以往研究表明,首先检测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LVESVI、LVEDVI和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BNP,能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得到有效救治〔12,13〕。其次血糖波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患者预后,而血清GA因不受摄入食物和红细胞寿命影响且有85个糖基化位点优势,能更好地评估血糖状态指导术后用药〔14〕;此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可能会损伤血管内膜及进一步刺激心肌细胞炎性因子的释放,二者相互作用影响血管稳定性、诱发冠脉损伤处斑块的形成,因此检测血管内皮功能(vWF、ET-1和NO)、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及血清炎性因子(WBC、TNF-ɑ、IL-6和hs-CRP)能有效评估血管舒缩功能,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及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5~17〕。
综上,临床救治时间窗小于6 h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能改善预后及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临床急救提供可靠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