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3-07-25保虎李晓超
保虎 李晓超
摘 要: 青年强, 则国家强。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人才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 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力作用, 国家、民族及政党组织的存续、发展都有赖于青年人才。培育青年人才是党始终不渝的优良传统 和历史使命。 百余年来,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始终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在具体实践和艰 辛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对百余年来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历程的回溯, 总结其中经验和规律, 即党要在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要抓住历史时机、提升历史自信, 争取青年人才培养的历史主动; 要实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等等。这无疑是今后推进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然要求, 进而为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引和现实遵循。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青年人才 基本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国家、民族及政党组织的存续、 发展都有赖于青年人才。培育青年人才是党始终不渝的优良传统和历史使命。《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 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习近平总书记《在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 能兴旺发达。”[2]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党的百余年历史表明,青年 人才是人才队伍中最具生机活力、创造性、革命性的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在 各个历史阶段始终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 培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有坚定的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德才兼备、有过硬专业素质和创新本领的青年人才,对于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推进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总结和反思党百余 年探索青年人才培養工作的历程及经验, 揭示其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和价值性, 对于高质量推进青年人 才培养工作,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学界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黄志坚回顾了青年在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地位[3] ,胡献忠考察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概念 等问题[4],郑忠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进行了理论溯源[5],石国亮对国外政党青年工作进行了剖析[6], 郑丹娘分析了社会动荡中的青年问题[7] ,李春玲探讨了青年社会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8] ,廖大伟、陈骞 等人对 1923-1927 年上海青年运动进行了探讨。[9]总体而言, 学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青年人才 培养工作这一命题还缺乏系统梳理, 其原因在于未能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从青年工作研究体系中抽离 出来以作独立考察。有鉴于此,本文对党百余年来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脉络进行考察,并总结经验, 即党要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要抓住历史时机、提升历史自信, 争取青年人才培养的历史 主动; 要实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等等。这无疑是今后推进党的青年人才 培养工作的必然要求,进而为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引和现实遵循。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19.5-1924.1)
五四运动至党成立初期,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了青年人才工作的培育目标——培养“能革命之无产阶级 青年”。1919 年 5 月“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同时, 为党成立及其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奠 定了思想基础与人才基础。1916 年春,李大钊在《青春》中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10] 激情饱满地告诫青年“救国兴国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11] 同年 9 月,陈独秀更名《青年》杂志为《新 青年》 ,并在发刊词中指出中国社会风气之“陈腐朽败”现实, 认为“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 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12],将中国出路寄厚望于“奋斗的青年”。1921 年中共“一大”在 上海召开,参会代表平均年龄 28 岁,可以说,党诞生于“革命之青年”是不可争的历史事实。同年 11 月, 党在《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的决议》中明确要求“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必须在明年七 月以前超过两千团员”。[13]1922 年 7 月, 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阐释了“无 产阶级少年”的革命性所在[14],提出中国“共产主义少年”最近奋斗之重要责任是不但要在共产主义与少 年国际领导之下为少年劳动者经济和文化利益而奋斗, 并且要组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少年军旅,联络中国一 切被压迫的少年们的革命势力在一条民主革命的联合战线上为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奋斗。[15] 1923 年 12 月 16 日恽代英在《读<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文特别强调了“能革命之无产阶级青年”。[16] 1923 年 6 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青年运动决议案》,认为青年运动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总之,该时期党对 青年人才工作以聚焦培养目标出发进行了初步探索,呈“单线型”趋势,着眼于革命青年的培育目标而展 开, 有力地壮大了党的早期革命阵营,为革命运动夯实了群众基础,同时为先进青年指明了革命方向,对 推进革命历史进程具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当初党自身成长经验的不足及力量薄弱的现实,该时期未能对 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势有清晰把握,还存在党团工作不分、发展青年团员标准不明确等需进一步探索的 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探索时期: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战争前期 (1924.1-1931.9)
随国内革命的深入, 党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在具体实践考验中得到了一个为适应中国革命实际而具 体、深入探索的历史机遇。该时期,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呈“多线型”样态。在党团工作关系问 题上, 1924 年 5 月, 党通过了《S.Y.工作与 C.P.关系决议案》深入分析了造成过去青年运动中党团工作 不分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救济政策。 [17] 1925 年 1 月, 中共四大通过了《对于青年运动之决议案》要求党要派党员同志担任团的重要工作。 [18]在党团组织问题上,1925 年 10 月, 党通过了《组织问题决议案》 强调要将帮助和指导青年团教育和培训团员纳入党的重要工作范畴中。 [19]值得注意的是,党在青年军事干 部培养上积极抓住了历史主动。 1929 年 12 月,《中共中央通告第六十二号》通告全党, 广州黄埔军校拟招 3000 名入伍生, 要求各地党组织派青年同志前往投考。 [20]在黄埔军校的初创期, 就有一批早已加入中共的 “红色教官”(如第一期有周恩来等 9 名)和“资格甚老”的中共党员学生(如第一期有蒋先云等 28 名) [21], 他们依此平台为革命发展培养了大批青年军事干部人才。在青年教育问题上,党通过了《学生运动决议案》 (1926.7)《兵运策略》(1928.7)《青人工人运动的意义与目前工作》(1928.12)等多份文件, 对不同青 年群体进行有组织地引导和教育,注重将革命思想灌输到他们中间,以争取培养青年人才的历史主动。总 之, 该时期党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深入探索。从 1924 年至 1931 年,党至少进行了三次关于党团关系 的糾偏,但是至 1930 年仍旧未能正确建立好党团关系, 问题表现为党团之间“不是合并便是对立, 不仅 有取消团的观念,且已发生过取消团的事实。”[22] 同样, 问题在于一方面未能有效执行团组织青年化的路 向,另一方面则是一般团员未能了解团的工作任务与对象,以致于党团在工作中走向对象与内容的同一化, 最终陷入“党团不分”抑或“党团合并”,由此造成了一定的工作损失乃至政治危机。
(三)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形成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1.9-1945.9)
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党锻造了大批经受战争洗礼的青年人才,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为十四年抗日彻 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3] ,为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形成准备了必要条件。 面对革命严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 1931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给少共四中全会的信——青年团的三个 中心任务》要求必须以全部力量使青年团成为青年化的群众组织。 [24]1937 年 8 月, 毛泽东在与美国进步记 者尼姆·韦尔斯的谈话中对北方青年寄于厚望,认为北方青年是民族解放斗争之先锋。 [25]1939 年毛泽东在 纪念“五四运动”20 周年讲话中将中国青年定位为革命之“先锋队”。至 1938 年 6 月 7 日, 上百万青年组 织了青年救国会。[26] 1942 年 2 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教育全党和青年要善于将书本知识运用到 实际工作中去。在儿童教育方面,毛泽东呼吁全国儿童团结起来, 做新中国的主人。1944 年 9 月毛泽东在 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为青年人指明了人生价值的方向。总体来看, 该时期,党从 青年团工作任务及工作方法上、青年运动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党还存在对于 青年的特点照顾不够等问题,需在今后实践探索中加以解决。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初步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10)
随着革命发展步入解放战争阶段,着眼于国内外斗争形势以及加强解放区青年运动的需要,早在 1945 年 4 月,《中央关于准备成立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的指示》就要求准备成立解放区青年联合会,为组成最广 泛的青年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需要注意的是,在解放民族地区过程中党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特别是蒙古族青年反对王公的斗争问题上,党不是采取无条件赞成的态度,而是进行调查研究及派遣蒙古 党员接洽工作。[27]可见,党在关于少数民族青年问题处理上是相当注重尊重和照顾其民族特点的。 1946 年 2 月《中央关于为培养党的技术干部抽调知识青年去东北的指示》强调要从华北、华中地区抽派 1000 名青年知识分子前往东北,以解决党在技术人才和干部方面的不足。[28] 1948 年 7 月《中央关于新区宣传工 作与争取青年知识分子的指示》认为“争取知识青年不仅可培养一批干部,且可打通与当地群众的联系。”[29] 总之, 党在这一时期面对新情况、新形势能够对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恰当的调适,尤其是在处理和 解决民族地区青年工作和解放区知识分子问题上, 能从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立场出发采取谨慎的 工作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人才培养而言是一次重要的 长足进步。
三、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12)
新中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即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进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造, 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毛泽东认为中国亟需实现国家工业化。[30]1950 年 6 月,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等方针,为党的青年人才培养 提供了广阔平台,继而涌现出大批青年人才。如革新工农业生产技术、助力“速成识字”扫盲等方面先进 青年典型;以“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垦荒队”以及“青年节约队”等为模范的青年组织,掀起了国家 工业化建设热潮;以“科学干部”和年轻“技术干部”为重点培养对象,培养出了一批适应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专材”;由工业、农业等领域先进青年典范引领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爱国丰产运 动”等; 1955 年 8 月, 杨华等多名青年知识分子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向北大荒进发,掀起青年知识分 子“上山下乡运动”。至 1952 年底, 在全国人民和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工农业总产值达 810 亿元,较 1949 年增长 77.6%,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有效恢复。 [31]总之,该时期党紧密围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总 路线展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青年人才在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辛勤劳动, 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发展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2-1966.5)
1956 年至 1966 年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时期。该时期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一 些错误和波折。 1957 年 8 月团中央发出《关于分期分批组织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议》,百余万青年干部 被下放参与劳动。[32] 1958 年 1 月青年团三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在整风、整团中处理犯有各种错误的团 员》,开除团员团籍达 34.4 万人,占当年团员总数 1.5%,严重挫伤了广大青年团员和干部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的积极性。[33] 1957 年 12 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问题》中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34]所谓“红” 即是要把思想政治素质与要求摆在第一位,所谓“专”则指要练就扎实工作本领。 1958 年 8 月毛泽东强调 青年人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改变。 [35]之后, 共青团围绕党的路线方针开展了青年学习“毛著” 运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学习雷锋等系列活动, 对于提高青年一代的思想理论素质及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大有裨益。 [36]总体而言, 该时期党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共青团努力当好党的“好助手”[37],广大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解放军、青年学生群体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事业 的巩固积极奋斗,并且收获了累累硕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与预期目标产生了较大分歧, 归根结底是混淆了 “红专”与“白专”的概念, 挫伤了青年的热情甚至造成其思想的混乱。当然, 辯证地看,该时期也取得 了一些成就。
(三)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曲折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文革初期团中央就深受“左”倾错误思想 影响。 1966 年 4 月共青团召开的九届四中全会,无疑是贯彻执行“左倾”思想最积极最全面的一次[38],给了 反革命集团破坏和阻挠了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以可乘之机。如 1966 年 5 月至 1968 年 7 月“红卫兵运动” 通过强制干预、分配就业等措施得以解散,如 1970 年“上山下乡”运动要求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 教育”等。毫无疑问,“红卫兵运动”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方向背道而驰,应予以彻底否定。[39] “四人 帮”诬蔑知识分子为“臭老九”,打压和迫害知识分子,致使大批知识干部人才(包括青年干部人才)遭 到摧残和迫害。总之,十年“文革”时期,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共青团的组织曾一度受到极端“左”倾思想严重冲击,团的组织濒临瘫痪,“四人帮”甚至在团的“十大”筹备组中安插亲信 (以谢静宜为首等反革命分子),煽动反革命运动。[40]这显然不利于青年人才培养,导致国家科教事业长 期处于停滞状态,严重阻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一)全面恢复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1978.12-1982.9)
1976 年 10 月,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顽强斗争下,江青反革命集团被成功粉碎,共青团 的组织逐步恢复。邓小平将“从高中直接招生而不再采取群众推荐”当成一种“早出人才, 早出成果的好 办法”[41] ,1977 年 9 月全国高考招生制度得以全面恢复, 迎来了全国青年群体实现命运转机的春天。 1978 年 12 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清除了“左”倾错误思想的余毒, 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 为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恢复和迈向发展新阶段画上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浓墨重 彩的一笔。 1979 年 12 月共青团召开了团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促进了团的领导组织工作的有序恢复和发 展。1978 年 3 月邓小平指出“科学的未来在青年”。[42] 1980 年 5 月邓小平在给《中国少年报》及《辅导员》 杂志的题词中号召青少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至此培育“四有”新人成为该 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总体来看,该时期, 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从林彪反革命集 团、“四人帮”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吸取惨痛教训,逐步恢复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在学生教育、 科研事业、干部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党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夯实了人才基础。
(二)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1982.9-1989.6)
全面恢复党的各项工作,实现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之后,党又面临在“一心一意搞建设”具体实 践中如何高质量推进青年人才及干部队伍培养等方面难题。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实现工农业 总产值到二十一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43] 同年 9 月,邓小平在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的谈话中指 出要实现此目标,“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44]说到底, 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党的 领导及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1983 年 10 月,邓小平在《为景山学校题词》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5]邓小平认为法制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46]面对学生闹事问题, 党强调要“排除 干扰, 继续前进”,要注重以历史来教育青年。 [47] 1989 年春夏之交部分极少反革命分子煽动了反革命的暴 乱, 北京等地发生学潮和群众游行, 共青团协助党成功平息动乱。这说明了青年群体始终是国内外反动势 力的重要争夺对象, 党只有始终注重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總体来看, 该时期党 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展开, 呈现出了由党的奋斗目标及党的教育事业出发,全 面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鲜明特征。当然, 党在培育“四有”青年人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波折,但幸运 的是,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 这使得党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政治 局势下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三)全面深化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1989.6-2012.11)
1989 年 6 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青年人才培养进入全面深化和稳定发展期。在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实践中贡献了春春力量、青春激情、青春才智,实现 了青春梦想。1989 年 8 月,江泽民强调要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青年,如大学编写教材应当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以及为什么中国必须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等方面问题。[48]此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江泽民在多次重大会议 上号召青年一代要成长为“四有”新人, 并对青年群体提出了“六点希望”。[49]胡锦涛同志也在多次重要 会议上呼吁全社会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建设一支高素 质且富有创新力的人才队伍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50]需要特别强调的是,2010 年 5 月,胡 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对人才培养工作作了“五个坚持”的要求:第一,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 确立人才优秀发展战略布局; 第二, 坚持突出工作重点,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 坚持推进改 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第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第五,坚持扩大人 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51]总体而言,此时期, 党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培养 工作,在具体实践中, 党的人才培养工作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顺应了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历史潮流,为今后 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迅速发展期(2012.11 至今)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步入新时代, 党以 培养“时代新人”作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主义青年观。“党的领导+共青团 协助+青年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新时代建设实践”的基本培养工作新模式逐步形 成。 2013 年 5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的讲话》中对青年一代寄于厚望,要求广大青 年一定要有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 炼高尚品格。 [5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代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广大青年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嘱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贡献 了青年激情、挥洒了青春热血。实践反复证明, 新时代广大中国青年是能挑重担、担大任的。在推进国家 重大工程建设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以及在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中,青年一代总是能够挺身而出,冲 锋在前。例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32 万“青年突击队”、550 余万青年奋战一线, 其中, 援鄂医疗队 2.86 万名护士中“80 后”及“90 后”占比 90%,此外, 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建设工地上 13 支“青年突击 队”由占总数的 60%的青年建设者组建。 [5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做到:勤学(下得苦功夫, 求得 真学问);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善于明辨是非, 善于决断选择);笃实(扎扎实 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54]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党不断推动群团组织建设, 发挥群团组织的特殊优 势, 凝聚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宏大目标而共同踔厉奋斗, 使得广大青年积极 投身其中。进入新时代, 中国青年大量走向世界,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1978 年至 2019 年 40 多年间中国出 国留学人数由 860 人增长为 703500 人,其中归国人数由 248 人增长为 580300 人。 [55]不难看出, 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选择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发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贡献了青春智慧。另外,在联合国相关 青年组织(如青年论坛、教科文组织青年会议等) 及其他各类国际性组织中中国青年的“朋友圈”越来越 大, 与世界青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总之, 进入新 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具体行动对“培养什么人、怎 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命题作出了深刻的阐释和回答。
六、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關注的目标投向青年, 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历史和社会前 进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 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 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56]在未来道 路上,青年人才培养问题始终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后继有人,赓续百余年红色血脉, 就必须牢牢抓住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主动,关注、关心和爱护青年,在时代中培养和锻造有共产主义 道德、能担大任、本领素质过硬、富于创新创造的青年人才。
第一,坚持党要牢牢掌握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 吸收先进青年, 耐心培养和悉心教育青年,始终代表、赢得、依靠青年。党自成立初期就探索建立了社会 主义青年团组织,为广大青年在青年运动的大潮中历练和成长提供了平台。回顾百余年历程,党牢牢抓住 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主动。在战争、混乱中培养“能革命之无产阶级青年”,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中历练和培养“又红又专”的青年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培养“四有”青年人才,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党始终重视抓住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历史主动。当 然, 十年文革期间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曾一度被中断,出现干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但是,党注 重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此后党能够更加坚定有序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培养大批适应时代发展和世 界潮流的青年人才,能够牢牢掌握党对“工作”的领导权,做好青年的“引路人”,和培养青年的“培养人”。
第二, 坚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人才观中国化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十分重视 和高度评价青年群体和青年人才在推进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先锋和中流砥柱作用。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之 所以是“科学的培养工作”,归根结底,根本在于党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人才 观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从青年特点出发、照顾青年的需要、遵循青年成长成才的科学规 律,从而能够在百余年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历史时期成功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展望未来,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要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人才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不断深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开拓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新的有利局面。
第三, 坚持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任务随着国家革命 的具体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和实践内容随之调整,从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 索的历史图景和实践进路。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历史的实践活动, 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演变 的规律性。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要不断回顾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凝结出具体科学规律遵循, 同时 注重在广阔的社会建设实践天地中锻炼青年,在重大急难险重问题中考验青年, 坚持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抓 手, 坚持立足于党的中心任务、从青年出发, 放眼世界和未来,谋划党的长期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布局。此 外, 党在总结“工作”历史规律、实践基本经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全面深化推进“工作”的理论化,不 断深入挖掘其科学内蕴,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特质。最后,党在坚持“工作”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 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前进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其一,要始终坚持从青年特点出发, 遵循 其成长成人成才的特殊规律性;其二,要始终重视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等高知青年群体意识形态教育高 地, 不断强化对其理想信念教育;其三,要始终坚持不断深化党的“工作”机制体制创新和改革发展,同 时要不断深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机制改革以为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74-75 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 页。
[3]黄志坚: 《中国青年坚定跟党走的百年历程及历史必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 年第 3 期。
[4]胡献忠: 《读懂中国青年运动:概念、逻辑与模式》,《中国青年研究》,2019 年第 11 期。
[5]郑忠梅、宋文静: 《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传播力的四个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年第 20 期。 [6]石国亮: 《国外政党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 8 期。
[7]郑丹娘、张素敏:《社会政荡与青年工作——关于国外社会骚乱中青年问题的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13 年第 11 期。 [8]李春玲: 《社会变迁与中国青年问题—— 中国青年社会学的关注点及研究取向》,《青年探索》,2018 年第 2 期。
[9]廖大伟、陈骞: 《上海大学团组织与青年运动(1923— 1927)》,《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5 期。 [10][11]《李大钊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1、189 页。
[12]《陈独秀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13 版,第 90 页。
[13][14][15][17][18][19][20][22][24][26][27][28][29]《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3、9、11、32、41、72、75、268、323-326、461、624、627、683 页。
[16]《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02 页。
[21]曾庆榴: 《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广州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6 页。
[23]罗洪铁: 《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思想及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62 页。
[25]《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03 页。
[30]《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16 頁。
[31][32][33][36][37]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86、215、215、216-223、223 页。 [3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03 页。
[35][41][47][48][4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22、160、210-217、225-226、384 页。
[38][39][40]郭晓平: 《中国共青团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39、243、241-248 页。 [4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5-100 页。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1-12 页。 [44][45][4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35、163 页。
[50]《胡锦涛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09-116 页。
[51]《胡锦涛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389-398 页。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76-282 页。
[53][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26-27、36-37 页。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10 页。
[5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
The Exploration Course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the CPC's Youth Talent Training Work
Bao Hu Li Xiaochao
Abstract: A strong youth makes a strong country.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lled on the whole party to take youth work as a strategic work. Young talent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history.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nation and political party organizations all depend on young talents. Cultivating young talents is the Party's unswerving fine tradition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e Party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young talents in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of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concrete practice and arduous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backtracking of the Party 's youth talent training work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we can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laws, that is, the Party should promote youth talent training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we should sei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enhance historical confidence, and strive for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youth talent training; we should realize the synergy between youth talent training 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national undertakings, and so on. This is undoubted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Party's youth talent training work in the future, and thus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uilding China into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outh talent; basic experience
責任编辑 张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