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且智:孔子视界中君子与小人之别

2023-07-25陆建华

华夏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里仁仁者天命

陆建华

在孔子的视界中,君子和小人是两种对立的存在。一般人认为孔子是从“仁”,也即是从道德的维度定义君子,并将君子与小人二者区分开来的。比如,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表达的即是此意。因为孔子此语无非是说,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就在于其拥有“仁”,是仁的化身、仁的践行者。相应的,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于其并不真正拥有仁,也不践行仁,是仁的违背者、破坏者。

虽然孔子也曾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抱怨有的君子在实践层面有时不能以仁为准则要求自己,做不到君子所应有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躬行仁义,但是,孔子也认为小人是绝对不会在任何情况下躬行仁义的。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仁者”,也即有德者,小人是“不仁者”,也即無德者。

基于君子的“仁”和小人的“不仁”,以及仁乃人生最高之德,涵盖一切具体之德,孔子将所有的具体的道德品质都给了君子,将所有的具体的违背道德的行为都给了小人。比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就是证据。在这种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的赞美,对于小人的厌恶。

其实,这种看法忽视了孔子关于“智”在成就君子中的重要性的论述,仅仅凸显了孔子关于道德在成就君子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并把这种论述绝对化、单纯化为道德决定君子的本质。

我们知道,孔子除了从“仁”、从道德的维度定义君子,并将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以外,还从“智”,也即认知能力的维度定义君子,并将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比如,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就是证据。在孔子看来,君子“知命”,具有认知“命”的智慧或者说能力;小人“不知命”,不具有认知“命”的智慧或者说能力。由于“命”属于形上世界,所以这种认知“命”的智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形上智慧。这意味君子具有形上智慧,而小人不具有形上智慧。

这表明,“知命”者、有形上智慧者为君子,“不知命”者、没有形上智慧者为小人,“知命”是又一个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所以,孔子才又说:“小人不知天命”(《论语·季氏》)。

由以上可以看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依据,不仅是“德”,还是“智”,仅仅具有“德”或者“智”是不可以成为君子的,有德且“知命”,即做到“仁且智”才可以成为君子。

在仁和“命”之间,孔子认为仁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的,只是获得途径有所不同而已。

在孔子看来,除了圣人生而知仁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仁的。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就是说,君子、小人、民众都可以通过学习认知仁、拥有仁,只不过君子“学而知之”,主动学习仁、追求仁;小人“困而学之”,被动地学习仁、追求仁;民众“困而不学”,不愿意学习仁、追求仁。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好学”带给人们的快乐。孔子从“好学”的维度评价自己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强调自己的好学上进及其状态。孔子赞赏颜回,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最为“好学。”这些,都是对于“学而知之”的诠释和实践。

当然,孔子也说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不过,这只是孔子的谨慎之言。即便有学而不知仁的人,也是极少数,以致于孔子未曾见过。

在仁和“命”之间,孔子认为“命”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知晓的,只有少数人才可以认知。

在孔子看来,“小人不知天命”(《论语·季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是说,虽然人人都可以学习“仁”、追求“仁”、获得“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认知“命”,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认知“命”的,能够认知“命”的只是少数人;不能够认知“命”的,是那些不得不成为小人的人,能够认知“命”的,是那些可以成为君子的人。

从孔子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来看,孔子虽然能够认知“命”,也用了三十五年之久。可见,相对于学习“仁”、追求“仁”,认知“命”更为艰难;有认知“命”的能力的人要想认知“命”,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远非学习“仁”、追求“仁”可以比拟。这还不说那些没有认知“命”的能力的人,即便穷其一生也无法知晓“命。”

由此可以看出,从学习“仁”的维度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因为人人都有能力认知“仁”、拥有“仁”;从“知命”的维度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成为君子,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认知“命”的能力的。

这么看,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小人之所以是小人,从表面上看是源于道德的因素,与智力无关;从本质上看,既源于道德的因素,也源于智力的因素。

君子和小人都能够学习仁,拥有仁,可是,君子积极追求仁,践行仁,并因践行仁而被视作君子;小人被动地学习仁,又在实践中违背仁,并因违背仁而被视作小人。君子为什么要践行仁?小人为什么要违背仁?孔子给出了答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孔子的意思是,“唯天为大”(《论语·泰伯》),天乃至上的主宰性存在,比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命乃天之所命,为天之所赋,是天意的落实和显现,因此,在命和人之间,命因代表天意而主宰人间的一切,比如,“死生有命”(《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人之生与死、道之推行与废弃决定于命;只有“知天命”,知道天之所赋,知道命之于人的主宰性,才可以做到“畏天命”,并在“畏天命”的前提下服从“命”。

对于“仁”来说,由“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可知,“德”虽是“圣人之言”,却来源于天,是天赐予人的“礼物”,而不是人自己的“发明”,这是命中注定的,因此,知道天命,“畏天命”,必然“畏圣人之言”,畏“德”,畏作为人生大德的“仁”,并因之而主动追求仁、践行仁。

君子由于“智”而“知命”,并因“知命”而“畏天命”;由于知“仁”由天命所赋而主动知仁、践仁,并因主动知仁、践仁而以“仁”为生命的最高追求,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表达的即是此意。这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原因。小人由于无“智”而“不知命”,并因“不知命”而不畏“命”;小人虽然能够知仁,但是,不知“仁”之由来以及仁的背后的“天命”,从而“侮圣人之言”,知仁而不践仁。这是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的原因。孔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即是此意。

在理论上,君子乃“仁者”,至于实践层面的“君子而不仁者”(《论语·宪问》),“知命”而不践行仁,属于罕见的、偶发的现象,而“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则就属于正常的、普遍的现象。

由以上可以看出,决定君子与小人之别的,是“德”和“知命”、是仁和“智”,正是基于此,“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在“德”和“知命”、仁和“智”之间,“知命”“智”更为关键。我们甚至可以说,“知命”或者说“智”起主导乃至决定性作用。因为“知命”者、智者能够认知命,并因为能够认知命而自觉地践行作为天命显现的“德”或者说仁,从而成为君子;而“不知命”者、智商低者不能够认知天命,并因为不能够认知命而被动地知仁,还处处违背仁,从而成为小人。这么看,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或者说最终是成为君子还是小人,主要决定于天生的因素,后天的人为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对于注定要成为君子的人来说,后天的努力只是起促进作用;对于注定要成为小人的人来说,是没有后天的努力的意义的。

(作者: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邮编:230039)

手机号:13856940271,邮箱:lujianhua1965@163.com

猜你喜欢

里仁仁者天命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仁者爱人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见贤思齐
经典语录
仁者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天命夫人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