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碑刻与唐人书法

2023-07-24撰文陈根远

艺术品鉴 2023年4期
关键词:李邕柳公权颜真卿

撰文=陈根远

公元581 年,隋朝建立,华夏历三百余年之分裂而复归一统。30 余年后,大唐帝国启幕,盛世重光,中国书法史上斑斓恢弘的乐章在东方大地上徐徐翻开。

唐代书法的繁荣,得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帝王对书法的癖爱以及身体力行。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天下王书真迹几乎皆被其不择手段,罗致宫中。太宗手书《晋祠铭》(646 年),可见“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代钱大昕语)。其时书坛泰斗欧阳询、虞世南随侍太宗左右。太宗评价虞世南有“五德”,特别列“书翰”于其中。及虞世南辞世,太宗与魏征言:“世南殁后,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征乃推荐褚遂良。褚遂良入宫,太宗先委以鉴定内府收藏王羲之法书真伪之任,因得识褚遂良才德,临终竟委为托孤大臣。太宗还十分注意“制度建设”,模仿北周旧制,明确“书学”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主持其事。科举六科,书居其一。以书取士,官员铨选,“楷书遒美”定为基本条件。

其后,高宗、睿宗、武后、玄宗、肃宗、代宗并善书翰,功力非凡。睿宗李旦《顺陵残碑》(702 年)、《景云钟铭》(711 年),玄宗李隆基《鄎国长公主碑》 (725 年)、《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729 年)、《石台孝经》(745 年 碑额系肃宗李亨为太子时篆书)(图1),代宗隶书题额《郭氏家庙碑》(764 年)等,风骨巨丽,雍容堂皇,一派皇家气象。

有唐三百年,书坛名家辈出,殆可分为初唐、盛中唐、晚唐三期。

初唐,太宗膜拜右军,工行书。其《晋祠铭》开创行书上碑之先河。时欧阳询“森森然如武库矛戟”,清刚峭拔而又不失高华。虞世南圆融遒逸,法度严谨而出之从容。褚遂良“如婵娟美女,不胜罗绮”,疏瘦姿媚。三家各臻其妙,皆为开宗立派的巨匠。虞世南《孔子庙堂碑》(630 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632 年)、《虞恭公碑》(637 年)、《皇甫诞碑》(643 年),褚遂良《伊阙佛龛之碑》(641 年)、《雁塔圣教序》(653 年)等,皆书史赫赫巨迹。

盛中唐,玄宗精擅隶书,华腴丰肥。上行下效,“行、楷、篆、草,适时应变,齐趋厚硕,终于新境大开,各成规矩,茂逸圆劲,而为盛唐气象”(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唐初隶书沿袭魏晋旧体。及玄宗登基,所立丰碑,往往以隶体大书深刻,天下影从。卢藏用先行于睿宗时期,梁升卿活跃于开元之初,韩择木、史惟则继之将隶书发扬光大。传世作品如卢藏用《纪信碑》(702 年),梁升卿《御史台精舍碑》(723 年)、《杨执一碑》(756 年),史惟则《大智禅师碑》(736 年)、《韦元甫墓志》,韩择木《告华岳文》(742 年)等。

右图:图1《石台孝经》

李隆基《石台孝经》民国拓镜心

天宝四年(745年)立于长安国子监(今西安碑林南约300米),北宋元祐二年(1103 年)移至西安碑林现址。因坐落于三层石台之上,碑文刻写《孝经》而得名。碑由四块石板围绕中心长方石柱合成,四面刻字,高620 厘米,宽120 厘米。碑顶雕刻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亲自书丹,太子李亨(即后来继位的唐肃宗)篆额。《孝经》是儒家阐述其孝道和孝治观的一部著作,是孔子与其弟子曾参谈论孝悌的问答录。

唐玄宗书法丰腴华丽,庄严恢弘。是国宝级文物。

图2 《端州石室记》

李邕《端州石室记》清拓裱本

开元十五年(727 年)刻于广西端州七星岩。李邕书。当时在宦海沉浮多年、富有才情的的李邕途经端州,被七星岩石室水洞的奇景所吸引,认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间仙境”,触景生情,一气书成《端州石室记》。《端州石室记》是一篇山水美文,也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

李邕(675~747 年)能诗文,工书法,尤善行楷,当时的官绅及佛寺多以重金请其撰书碑文。明代赵崡称赞李邕“北海书逸而遒”。

隶书之盛行亦导致了隶书世家的出现,如前述唐代四大隶书家之一的韩择木。

韩择木,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生于武则天长寿年间(692~694 年)。唐玄宗开元时,曾任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正二品)。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致仕,大历四年(769 年)后卒。择木善八分,《述书赋》说:“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东汉蔡邕)如在。”其书风流闲媚,故有“中郎中兴”之称。

韩择木比好友颜真卿大十多岁,出道甚早。唐开元五年(717 年),20 多岁在国子监读书时即用隶书书写了《叶慧明碑》,蕴秀遒劲,端庄又不乏灵动,卓然唐隶上品。而撰文的是43 岁的行书大师、括州司马李邕(678~747 年)。天宝元年(742 年)韩择木已经成为李唐诸王子的正式书法老师。后太子也成为他的学生。韩择木教子有方,子秀实、秀弼、秀荣并有书名。大历十四年(779 年),71 岁的吏部尚书颜真卿为扶风郡王马璘(721~776 年)的家庙书《马璘新庙碑》,隶书碑额“唐故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王赠司徒马公庙碑”20 字即是颜真卿举荐已经去世近十年的自己的部下韩择木的长子韩秀实(时49 岁)所写。另外贞元五年(789 年)立《李元谅碑》是韩择木次子韩秀弼书丹。

高宗时期(672 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立于长安弘福寺,50 年后,弘福寺已经改名兴福寺,玄宗开元九年(721 年)复有《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碑》之刊刻。此后,世人学习王羲之行书,凭据槌拓之技,范本取得,“天堑变通途”。

行书圣手李邕(675~747 年)书法坚劲纵横,当时官绅及佛寺多以重金请其撰书碑文。例如《端州石室记》(727 年)(图2)、《麓山寺碑》(730年)、《李思训碑》(740 年)、《任令则碑》(746 年)

左图:王忠嗣碑局部

王缙《王忠嗣碑》民国拓立轴

大历十年(775 年)刻,元载撰并立,王缙书丹。原立于陕西渭南县乡贤祠。碑首碑座早佚,原碑1949年后亦毁,烧成石灰。行书42 行,满行90 字。

王忠嗣(706~750 年),祖籍山西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王忠嗣九岁时,父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忠嗣被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曾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在与吐蕃、突厥、奚的作战中军功显赫。此碑巨硕,于唐代诸多巨制中犹称翘楚,保留大量唐西北边防及与周边民族关系史料。

王缙(700~781 年),诗人王维之弟。历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善草隶,功超薛稷。书法作品惟存此碑。赵崡《石刻镌华》称:“缙名能书,结法老劲,真可与李邕伯仲,然姿态婉媚,启后世如赵承旨书者,此等碑也。”等。此外,王缙行书与李邕相伯仲,其书《王忠嗣碑》(图3)亦值得一提。王缙(700~781 年),诗人王维之弟。历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位极人臣。书法作品惟存此碑。赵崡《石刻镌华》称:“缙名能书,结法老劲,真可与李邕伯仲,然姿态婉媚,启后世如赵承旨书者,此等碑也。”及颜真卿出,楷、行皆有篆籀之气,“绝去姿媚,独标古劲”,颜鲁公56 岁书《争座位帖》(图4)观之,唐人自家风范已经卓然而立。

颜真卿《争座位帖》民国拓立轴 张鉴宇藏

这是颜真卿写给右仆射郭英乂的一封书信手稿。广德二年(764 年)十一月书。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姿态飞动。与《祭侄稿》《祭伯文稿》并称颜鲁公“三稿”,是中国行书史上的杰作。而对颜真卿行书心折不已的宋代书法大师米芾更以《争座位帖》为“世之颜行第一书”(米芾《宝章待访录》)。此帖北宋为长安安师文、安师孟兄弟收藏。后入内府。宋代《宣和书谱》曾有记载。大概在“靖康之难”中,原墨迹就佚失不存了。好在此前北宋熙宁五~八年(1072~1075 年)陕西老省长(永兴军知府)吴中复以真迹模勒刻石于当时京兆府孔庙,1103 年移存西安碑林现址。

图4 颜真卿《争座位帖》清拓局部

沈尹默曾经说:中国书法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颠张狂素把书法艺术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的狂草大师。张旭《断千字文》(759 年)、怀素《大草千字文》(799 年)龙飞凤舞,略见一斑,圈可点。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匡天下。作为统一国家在文化上最重要的措施便是“书同文”,李斯创立小篆,典雅婉通,堪称百代宗师。然秦代以后鲜有以篆书名世的书法大家。这种局面千年后及李阳冰出方有改变。

李阳冰约生于唐玄宗开元九、十年间(721~722 年),卒于贞元初年(785~786 年)。初为缙云令、当涂令。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书《迁先茔记》。大历十二年(777 年)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为《高力士碑》篆额。建中初年(780 年),任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为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篆额。官至秘书少监。世称“李监”。精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以圆劲取胜。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庚子消夏记》)。

此际书坛最为耀眼还属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 年)一生经邦济世。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兴元元年(784 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多宝塔碑》清拓立轴

天宝十一年(752 年)四月建。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禅师邀请书丹。碑文记载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修建多宝佛塔的事迹。其书点画圆整,端庄劲秀,已有个人独特面目。撰文者岑勋是大诗人李白的朋友。此碑额题“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隶书,出徐浩之手。徐浩是颜真卿同僚,长颜6 岁,唐玄宗至肃宗朝曾两度主持内府法书鉴定。千福寺在唐长安城安定坊之东南隅(大致在今天西安西站西南),原为章怀太子宅,咸亨四年(673 年)舍为寺。此碑1103 年移存西安碑林。

左图: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右图:图5 颜真卿《多宝塔碑》

图6 柳公权书《魏公先庙碑》原石已不存

图6 柳公权《魏公先庙碑》清拓立轴

大中六年(852 年)十一月立,崔璵撰,柳公权书并撰额。

此碑系唐初名臣魏征五世孙魏谟所立。魏谟(794~859 年),大中五年(851 年)备位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翻修家庙,立碑为记,特请德高望重的柳公权书丹。撰文者崔璵,长庆(821~824 年)初进士擢第。大中五年(851 年),迁礼部侍郎。六年,选士,时谓得才。

此碑是柳公权75 岁作品,与书史艳称的《玄秘塔》(64 岁书)、《神策军》(66 岁书)的中宫紧凑、四周开张的结字有明显的区别。用笔轻灵活脱,稳中寓奇,轻松自如,臻入化境。

此碑宋代有着录,后佚失。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陕西布政使杨馝在布政使司署重立半陷土中的唐颜真卿书《郭氏家庙碑》,重新发现《郑国文贞魏公家庙碑记》。1947年3 月,民政厅(即前清布政使)仪门房屋拆除,颜真卿书《马璘残碑》等6 碑运至西安碑林安放,独不见《魏公先庙碑》踪影,此碑在民国间已经神秘地失踪了。

作为一代书坛宗匠,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跌宕遒劲,世称“颜体”。宋代书坛领袖苏轼曾慨叹:“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其书丰壮淳厚,含蓄又充满力量,这正是几千年来,儒家最推崇的精神境界。换言之,颜真卿书法的美学底蕴深契儒家思想,环顾古今书史,几乎无人匹敌(图5)。

晚唐书法由前期的丰厚转为瘦硬。柳公权领一代风骚。

柳公权(778~865 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宪宗“元和初,进士及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十四年(819 年),其兄柳公绰朋友李听镇夏州(治所在今陕西横山),延请柳公权为幕僚,掌书记。次年,柳公权入京奏事,即位未久的穆宗召见,欣谓: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唐穆宗(795~824 年)820 年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国事为意。有一天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脸色大变,“知其笔谏也”。文宗时期,柳公权以诗赋书法卓绝,极得皇帝赏识。“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唐懿宗咸通初,改太子少傅,改少师,居三品、二品班三十年。咸通六年(865 年)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初学王书,遍阅初唐欧、虞、褚、陆诸家,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旧唐书·柳公权传》)。

柳公权的书法生涯殆起于唐贞元(785~805 年),因为时誉极高,作品颇丰,可惜多已佚失,传今不过20 余种。如《苻璘碑》(838 年)、《玄秘塔碑》(842)、《刘沔碑》(849)、《魏公先庙碑》(852)等,其中《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图6)原石早已不存。

魏公新庙碑局部

其实当时无可、裴休亦楷法遒健,比之诚悬,不遑多让。参看无可书《寂照和上碑》(841 年)、裴休书《圭峰定慧禅师碑年》(855 年),或知吾言不虚。

前据唐代碑刻,略述唐代书法之繁盛与演变。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美术价值不再赘述。

没有这些唐代碑刻,没有这些唐碑拓本对大唐三百年文字书法的再现,篆隶楷行草基本定型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异彩纷呈,乃至登峰造极,我们都将无从了解。

石墨镌华,盛世重光。子孙珍护,永奉无疆。

猜你喜欢

李邕柳公权颜真卿
上李邕
耿介磊落的李邕
对李邕书法史的地位思考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拜师
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笔道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