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双腔支气管和单腔支气管联合封堵器行单肺通气麻醉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3-07-24卜亚楠
卜亚楠,陈 秋
1.郑州市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2.新乡医学院麻醉学,河南 新乡 453000
肺癌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属于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疾病[1-2]。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属于早期肺癌优选局部治疗方式,在肺癌手术治疗中实施单肺通气(OLV)可以为手术创造良好术野,避免双肺出现交叉感染风险[3]。双腔支气管插管(DLT)、单腔气管插管(ET)技术均为常用提供单肺通气的肺隔离技术,但是由于ET 易对肺部造成损伤,因此理论上认为选用DLT技术更好[4]。近年来随着支气管封堵器(BB)技术的不断发展,ET技术有了新的突破,ET联合BB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临床对ET 联合BB、DLT 技术应用疗效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争议,因此研究ET联合BB效果是有必要的[5]。基于此,本研究将对ET 联合BB、DLT单肺通气麻醉技术应用于肺癌手术治疗中临床效果及对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更优的肺隔离技术策略提供数据支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0例行肺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 例。观察组男39 例,女26 例;年龄29~65 岁,平均年龄(43.27±5.18)岁。对照组男40 例,女25 例;年龄28~67 岁,平均年龄(43.11±5.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6]肺癌诊断标准:患者表现出咳嗽、咳痰、咯血、体重下降等症状,经辅助影像学技术诊断证实为肺癌。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肺癌诊断标准。(2)满足肺癌手术指征者。(3)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出现肿瘤组织远处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2)对手术治疗及插管不耐受。(3)合并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给予麻醉诱导,给予0.60 μg/kg 右美托咪定,负荷量静脉泵注维持在15 min 内,结束后静脉注射2 mg/kg 丙泊酚+0.62 mg/kg 罗库溴铵+5.00 μg/kg 芬太尼,麻醉诱导满意后进行插管。
对照组采用DLT单肺通气麻醉,操作如下:基于可视喉镜辅助下进行DLT插管及固定操作,DLT前端弯曲向上插入声门处,向主通气肺侧方向进行旋转继续插入,直至出现明显阻力停止插管操作。再基于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定位双腔支气管导管,对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进行调整,确保左双腔管支气管管套囊位于支气管内隆突以下,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可以观察到上、下支气管开口;右双腔支气管插管主管腔内可以看到气管隆突,并对该侧导管腔侧孔调整,确保对准右肺上叶开口。
观察组采用ET联合BB(Coopdech)单肺通气麻醉,操作如下: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入ET,并将BB向隔离肺侧弯曲插入支气管,进行导管固定,确保支气管封堵管套囊处于封堵位置的支气管内隆突以下2 cm。两组患者完成插管操作后均给予机械通气,同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潮气量维持在10 mL/kg,呼吸频率维持12次/ min,纯氧流量为2 L/min,吸入:呼出气体值为1∶1.5,OLV 潮气量维持8 mL/kg。术中给予相同麻醉药物及剂量进行麻醉维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插管质量相关指标:记录插管时间、双肺隔离时间、插管后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
对比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采集患者麻醉前后的孔度静脉血,进行离心操作取得待测血浆,采用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丙二醛(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试剂盒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对比两组患者成功单肺通气率及并发症风险:记录一次成功单肺通气率(标准:插管位置理想,可以保证适当通气和氧合,且达到功能性肺隔离),统计发生肺部感染、气管黏膜损伤、声音嘶哑等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成功单肺通气及并发症风险情况
观察组成功单肺通气率(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87.69%),且并发症风险发生率(1.54%)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成功单肺通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2.2 两组患者插管质量情况
观察组插管及双肺隔离时间、插管后HR 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插管后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插管质量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插管质量情况(±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观察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插管时间(min)1.35±0.43 2.71±0.59 15.019<0.001双肺隔离时间(min)4.32±1.09 7.59±1.13 16.792<0.001插管后MAP(mmHg)68.74±4.32 64.31±4.25 5.894<0.001插管后HR(次/min)83.69±3.21 87.65±4.59 5.700<0.001
2.3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情况
麻醉前,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MDA水平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GSH、SOD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情况(±s)
组别观察组(n=65)麻醉前麻醉后对照组(n=65)麻醉前麻醉后MDA(μmol/L)GSH(U/mL)SOD(U/mL)3.43±0.51 5.11±0.82 409.47±35.62 381.49±21.23 72.45±5.81 83.11±8.43 t 观察组(治疗前后)值P 观察组(治疗前后)值t 对照组(治疗前后)值P 对照组(治疗前后)值t 治疗前(组间对比)值P 治疗前(组间对比)值t 治疗后(组间对比)值P 治疗后(组间对比)值3.47±0.48 6.57±0.85 14.026<0.001 25.603<0.001 0.461 0.646 9.966<0.001 410.38±34.25 305.41±23.47 5.440<0.001 20.383<0.001 0.149 0.882 19.382<0.001 72.51±5.76 59.67±8.12 8.394<0.001 10.398<0.001 0.059 0.953 16.146<0.001
3 讨论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展,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出现逐年增长趋势。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组织,控制肿瘤进展,而手术治疗原则为再完全切除肿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完整的肺部组织及功能[7-8]。OLV 是一种经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利用与支气管相通侧肺进行通气的技术,具有隔离双肺、独立通气、改善手术视野、保护健侧肺组织等优势。但是OLV 操作过程中易出现低氧血症、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主要因素在于OLV时上侧肺无通气,但存在不同程度血液灌流状态,继而导致肺内分流,因此临床认为应谨慎采用OLV通气策略[9]。
DLT为临床常用单肺通气方式,可以实现双肺同时分隔通气,预防分泌物有患侧肺部溢流入健康肺部测,但由于该技术插管难度较大,且并发症风险较高,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分析。ET联合BB是采用单腔支气管通气,并采用封堵器封堵一侧主支气管,实现OLV,操作更加简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成功单肺通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某些通气策略以改善氧合为目的,同样存在诱发肺损伤风险,因此氧合指标不应作为治疗有效性的唯一指标。需要观察并发症风险。DLT技术不适合张口困难患者,管腔内径较小,易发生痰液阻塞等事件,不利于实现OLV;而ET联合BB由于封堵支气管插管因前端呈一定角度,置入主支气管成功率较高,且定位插管时间段,对机体刺激小,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插管及双肺隔离时间、插管后HR 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插管后MAP 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DLT管径较粗,放置过程难度较大,同时延长了插管及支气管镜定位时间,而ET联合BB由于封堵管管径较小,定位相对容易,且只需调整单腔支气管位置,对机体刺激较小,出现异常生命体征波动概率较低。观察组MDA 明显低于对照组;GSH、SOD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插管过程中会反复摩擦刺激到主支气管,继而激发应激反应机制,此外频繁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对位易增加支气管黏膜损伤,增加应激反应,而ET 联合BB 可以减少纤维支气管镜对位次数,降低黏膜损伤风险,继而降低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ET联合BB应用于肺癌手术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成功单肺通气率,缩短插管及双肺隔离时间,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及并发症风险。